10 月 9 日,《科學》(Science)撤回於7月10日發表的一篇題為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的論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宋懷兵及東南大學朱斌為該文章的通訊作者。作者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因為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
據悉,這是第一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
撤稿聲明原文 圖片來源於Science
同意撤稿的8位作者在「撤稿聲明」中指出,研究報告中的兩處「圖片錯誤」和當時的地域位置與人員變動相關。團隊稱,在該研究收尾階段(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遇上武漢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封城」,作者們當時也分隔在不同的城市、國家,無法使用武漢的實驗室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以至於作者之間「溝通有誤」,出現圖片使用不當。
上述8位作者稱,儘管研究中存在「意外錯誤」,但是他們仍然對研究的實驗設計、理論演算、主要的數據分析等「表示支持」。
對於此次Science論文被撤,朱斌通過郵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他本人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兩位參與作者(分別來自東南大學、湖北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都不同意撤稿。
理由是,首先「整篇文章是真實的,不依賴於附件的錯誤,不會因為附件裡出現的失誤產生誤解。文章不用附件的任何支持,文章本身的自洽和結論根本不受任何影響」。
朱斌還表示,「幾個大學的獨立研究小組已證明文章中所報導的電池性能具有好的重複性,重複了甚至取得更好的結果」。
朱斌說,他們8月27日答覆Science編輯部的信也附去了這些結果。
一個多月前,《科學》雜誌發表了對這篇論文的「編輯部關切」,表示論文可能存在數據真實性問題,文章中的兩張圖片與此前朱斌擔任共同作者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的數據圖非常相似。
在經過一個月的嚴密審查後,通訊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副研究員宋懷兵等人表示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出現問題的圖片曾作為示意圖被保存在實驗資料庫中,因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
1)論文中的Fig S10存在著錯誤,原因:學生在數據傳遞過程中發生錯誤。
2)Fig S9B使用了先前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的論文中的圖片。原因:兩組數據在同一時間段測得,數據具有相似性,且誤存在同一文件夾中。所以在畫圖時錯誤的包含了2018年論文的數據。我們重複實驗以複製數據,發現兩個NaxCoO2/ CeO2(x <0.6)電池,其在520°C時的輸出高於550 mW cm-2,與圖S9中的數據一致。
作者表示:這些錯誤與實驗室的位置和人員變動有關。在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之間,材料科學與化學學院的所有實驗室,包括我們的實驗室,都必須搬到30公裡外的新校區。在同一時間,作者L. Liu畢業了,中斷了向繼任者傳遞數據。該手稿於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完成定稿,當時武漢市因2019年冠狀病毒病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封鎖。準備手稿和SM數據的作者在不同的城市和國家隔離,無法使用實驗室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從而導致通信錯誤。
我們對SM中的意外錯誤承擔全部責任。我們堅持低溫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實驗設計,理論計算,主要數據和分析。但是,鑑於SM中的錯誤,我們決定撤回該報告。目前,除了B. Zhu, M. Huang, M. Akbar以及J. S. Kim等作者外,其他作者都已經同意撤稿。
據悉,該問題首先被方舟子發布在個人博客上,而後引起了「學術打假」學者 Elisabeth Bik 的關注。Bik 認為,從論文數據在 PubPeer 上被質疑到《科學》撤稿僅用時 57 天,這是一個非常迅速的處理。
無獨有偶,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
封面論文
然而,論文上線僅僅十天不到,該論文即受到國內幾位古生物學研究者的質疑,被認為這個所謂「世界最小恐龍」其實並不屬於恐龍或鳥,而很可能是一件蜥蜴的頭骨。
四個月後的7月22日,這篇論文因為證據不足而被撤稿,成為了中國第一篇被撤稿的Nature論文。
撤稿聲明
科研需要嚴謹,自2017年107篇論文撤稿事件之後,學術不端一直是科研人員熱烈談論的問題。今年9月1日,我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籤發《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體現了國家對學術不端的零容忍。希望廣大科研人員且行且珍惜,「敏於行而訥於言」,腳踏實地,努力奮鬥。
審核、編輯:大可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自「科學雜誌、中國科學報導」,轉載時有刪節,文章只為學術新聞信息的傳播,不代表我公眾號所持的觀點。具體信息請參考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