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2020-12-06 騰訊網

由於微信公眾號開始試行亂序推送,為了讓您在第一時間獲取學術圈新聞資訊,請將「科研圈」設為星標,並常點文末右下角「在看」。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這裡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 研究動態

中國學者撤回《自然》封面「最小恐龍」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妨礙科學自我糾正」

7月22日,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正式撤稿。撤稿聲明如下:

「為防止不準確的信息保留在文獻記錄中,我們作為作者撤回本文。儘管對於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的描述仍然是準確的,但是一個未發表的新標本使我們對有關 HPG-15-3 的演化樹位置的假說產生了懷疑。」

該論文發表於 2020 年 3 月 11 日,描述了在緬甸發現的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標本,並稱之為迄今已知最小的恐龍,被選為同期Nature封面。研究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K. O』Connor)。

文章刊出僅 24 小時後,國內 6 位古生物學者便聯名發表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對該研究結論提出十大質疑,並且認為該標本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3 月 19 日,上述 6 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誌。

據公眾號「科學網」梳理,5 月 23 日,《自然》編輯通知質疑論文的作者,表示原論文可能有問題,但目前不適合在《自然》發表質疑論文。5 月 29 日,《自然》編輯在原論文下增添了「修改歷史」(Change history)條目,稱正在調查此文,解決後會「採取相應的編輯行動」。

6 月 14 日,原論文作者將對質疑論文的回覆發在預印本平臺 bioRxiv,認為「眼齒鳥」仍然是鳥。但是在 7 月 22 日,原論文撤稿。之後通訊作者鄒晶梅對 Retraction Watch 說, 「我可以確定我們的鑑定錯了……但如同我們在答覆質疑的文章中說的,樣本無法被明確地被鑑別為鳥或蜥蜴,除非有更多材料(已經被發現但尚未發表,因此對科學而言它尚未不存在)」。

據 Retraction Watch 報導,通訊作者鄒晶梅不同意撤稿。她在郵件中寫道,「反對撤稿沒有意義,所以我們都籤字了。」 鄒晶梅還指出,《自然》不發表我們的答覆文章,卻撤回原始論文;「科學會自我更正,論文即使已經撤稿也會被繼續引用,這使得撤稿沒有意義「。(Nature,公眾號「科學網」,Retraction Watch)

· 科技教育

連獲三年青創獎學生為西南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院長段書凱院長之子

此前媒體報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西南大學附屬中學學生段某嚴連續 3 年獲獎,且獲獎成果橫跨物理學、計算機存算一體和人工智慧,其中一項獲獎成果與西南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院長段書凱的一項專利高度相似。近日,澎湃新聞記者通過查詢過往學位論文證實,段書凱、段某嚴為父子,參賽作品輔導老師之一王麗丹為段某嚴母親,且與段書凱學術交流密切。

西南大學人工智慧學院官網對學院領導班子段書凱的介紹|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在段書凱的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高維和時滯混沌系統的理論研究及電路實現》中,致謝部分寫道,「特別感謝我的妻子王麗丹博士和我剛滿三歲的兒子段X嚴。」論文時間為 2006 年 10 月。

在王麗丹的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多卷混沌發生器的設計、電路實現與應用》中,致謝部分寫道,「特別感謝我的丈夫段書凱博士後和兒子段X嚴。」該論文答辯時間為 2008 年 5 月。

針對段某嚴連獲三年青創賽獎,且一等獎作品與段書凱專利高度相似,7 月 22 日下午,澎湃新聞致電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詢問中國科協是否開展了相關調查。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對於公眾關注的相關問題,我們正在開展相關工作,將及時通報有關進展的情況。」如果存在參賽造假將如何處理?該工作人員表示,「我們會繼續關注這個事情。」

7 月 22 日下午,澎湃新聞多次致電西南大學黨委宣傳部求證三人關係及事件調查進展,但電話均未接通。(澎湃新聞)

· 生態環境

人類活動致黃河徑流和泥沙 500 年來空前減少

黃河中—上遊31個水文敏感樹輪研究地點(紅色圓點)圖。淺藍色三角形為水文觀測站。右下角為三門峽水庫。藍色粗為黃河主河道,藍色細線為黃河流域主要支流。|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報

近日,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及其樹木年輪研究團隊聯合多所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黃河中、上遊 31 個對水文變化敏感的樹輪年表資料,在與黃河天然徑流量對比、建模和校驗的基礎上重建了黃流中遊 1492~2013 年期間天然徑流量變化歷史。相關成果於 7 月 20 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這項研究發現,由於人類活動(尤其是農業灌溉)造成的降水減少和耗水量增加,目前黃河的低年徑流量已達 500 年來的最低值。而徑流量的減少,已使得黃河上遊和中遊的泥沙含量分別下降了 58% 和 29%。

文章分析認為,黃河水量減少導致了徑流衝刷泥沙能力的減弱,從而泥沙被搬運距離縮短,泥沙含量減少,水質變清。同時,「退耕還林草」等政策的實施也減少了入河泥沙。文章作者警告,如果亞洲季風降水持續減弱、主產流區降水持續減少,再加上人類活動持續增強,將會使黃河水量日趨減少並引起斷流,對下遊人類生存及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災難性影響。(中國科學報,PNAS)

· 材料科學

Nature:MIT 化學家改進硬塑料合成技術,使材料可回收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昨日在《自然》發文,展示了熱固性聚合物(thermosets )合成方法的一種改進方式。熱固性聚合物原本不可回收,而研究團隊在材料傳統結構中加入一些弱鍵(cleavable bond ),使材料更易降解,並同時保持其結構的堅固性和耐久度。論文總結稱,相比在多條聚合物鏈中加入可降解鍵的傳統方法,在聚合物中直接加入可降解材料製作成的單鏈可以更高效地達到製作可回收材料的目的。

這篇論文著重展示了如何將 pDCPD 塑料分解成小顆粒,再利用這些小顆粒重新製造出可使用的塑料製品。這種材料常被用於製作汽車車身。研究團隊還指出,這種方法理論上可以廣泛適用於多種塑料和其它聚合物(如橡膠),他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將該技術推廣至商業化。(MIT,Nature)

· 疫情通報

7 月 22 日我國新增確診病例 22 例,遼寧出現 1 例本土病例

據國家衛健委官網通報,7 月 22 日 0—24 時,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 22 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 3 例(上海 1 例,廣東 1 例,陝西 1 例),本土病例 19 例(新疆 18 例,遼寧 1 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 3 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 2 例(均在上海),本土病例 1 例(在遼寧)。新增無症狀感染者 31 例(境外輸入 7 例);當日轉為確診病例 16 例(無境外輸入)。截至 7 月 22 日 24 時,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 83729 例,累計死亡病例 4634 例。

據世衛組織通報,截至歐洲中部時間 7 月 22 日 10:00(北京時間 7 月 22 日 16:00),過去 24 小時內全球新增確診病例202 726例,新增死亡病例4 286例;全球累計確診病例14 765 256例,累計死亡病例612 054例。

截至發稿時,據央視新聞微博消息,大連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通報:在對此前新增1例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進行流調排查過程中,又發現2個病例和12個無症狀感染者。(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新京報)

編寫:劉平平、梁珏瑜、賀紫宸、戚譯引

編輯:戚譯引

——END——

點個「在看」,分享給更多的小夥伴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追問:撤稿聲明迴避了什麼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7月10日發表的一篇題為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的論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宋懷兵及東南大學朱斌為該文章的通訊作者。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
  • Nature封面「史上最小恐龍化石」撤稿,做進一步研究後重新投稿
    7 月 22 日,對於曾反覆引起爭議的《自然》封面文章「最小恐龍化石」,作者決定撤稿,並在自然官網上發布了撤稿申明。爭議焦點:是鳥還是蜥蜴原論文在 3 月 12 日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一塊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樣本(HPG-15-3)中發現了新屬新種。研究者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這意味著發現了一種白堊紀的早期鳥類,可能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 中國學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團隊稱疫情溝通不暢導致錯誤
    (武漢)團隊昨日宣布撤稿——撤回7月10日在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這篇被撤回的論文通訊作者是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的朱斌教授尷尬的是,三個月前,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團隊的Nature封面論文也被撤稿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先是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質疑文章。緊接著,一些國際同行也紛紛指出其標本分析的缺陷。
  • Nature封面撤稿:邢立達等人的「史上最小恐龍」假說存疑
    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Nature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被 Science 撤稿,團隊稱因疫情溝通不暢導致數據誤用
    這也是中國科研團隊第一次被 Science 撤稿。這篇被撤回的論文通訊作者是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的朱斌教授,以及中國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宋懷兵副教授,第一作者為該院的吳豔副教授。尷尬的是,三個月前,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團隊的 Nature 封面論文也被撤稿,成為中國學術界首篇被 Nature
  • Nature撤稿 | 作者撤回「史上最小恐龍」論文
    2020-07-24 12:00:02 來源: BioArt 舉報   2020年3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因為鳥類是由恐龍的一個支系演化而來,所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可見,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 韓春雨論文被自然子刊撤稿:作者主動撤回—新聞—科學網
    資料圖 北京時間8月3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社論(原文連結),並宣布撤回韓春雨團隊於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澎湃新聞此前便已獲悉,論文撤回,是韓春雨主動申請撤回。《自然-生物技術》在社論中表示:「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 《自然》封面論文撤稿,學術糾錯機制不該失靈
    作者:王鐘的據媒體報導,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自然》)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論文作者通過撤稿說明澄清,琥珀中這件標本不是「最小恐龍/鳥」而是鱗龍/蜥蜴。根據報導,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
  • 一文讀懂韓春雨事件:論文已被撤稿 系作者主動申請撤回
    [摘要]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發表論文公布NgAgo基因編輯實驗,但隨後多國實驗室表示實驗無法重複,質疑其論文真實性。8月3日,韓春雨論文已由《自然-生物技術》撤回,該期刊稱系作者主動申請撤回。2016年5月2日,韓春雨(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時興技CRISPR-Cas9發起了挑戰。論文發表後,在國內外引發強烈關注,甚至被部分媒體譽為「諾獎級」實驗成果。
  • 韓春雨 NgAgo 論文被《自然 - 生物技術》撤稿:系作者主動申請
    感謝IT之家網友 索雞超人 的線索投遞IT之家8月3日消息 據澎湃新聞報導,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關於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論文已由《自然-生物技術》撤回。據悉,此次論文撤回是韓春雨團隊主動申請的。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在撤稿聲明中,作者稱:當時武漢被「封城」,該論文的作者與準備補充材料(包括圖片)的人員被迫分開在不同的城市與地區,無法接觸到實驗室的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從而導致通信錯誤。 也就是說,新冠被歸為「數據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是由中國學者發表的首篇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Science昨日首次撤稿中國學界論文
    該論文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東南大學的研究團隊。這是中國學術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距離2020年7月22日中國學界第一次被《Nature》撤稿(文章出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時間不到三個月。
  • 中國地大Science撤稿理由為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10 月 9 日,《科學》(Science)撤回了7月發表的一篇題為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的論文。該論文來自一組中國學者,通訊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教授朱斌。
  • 中國學者撤回頂級論文,稱因新冠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2020年8月10日,該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論文中的多個圖片與該團隊之前已發表的論文有多處重複。這也成為了中國第一篇被撤回的 Science 論文。論文作者在撤稿聲明中稱,而非直接撤稿。論文作者因疫情隔離而導致的數據混亂的理由雖然合理,但這個錯誤使人對研究的有效性產生懷疑,因此撤稿是一個合理的決定。她希望「這些錯誤能鼓勵研究者更好地記錄實驗室筆記和文件名」,也希望「雜誌能考慮允許作者重新提交他們修訂後的工作」。
  • 《自然》子刊撤回「女導師拖後腿」論文
    11月17日,美國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女導師可能會損害女學生和早期職業科研工作者的職業生涯,這引發了學者和社交媒體的憤怒,並對相關研究方法做出了批評。12月21日,該研究作者發表撤稿聲明,撤回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