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發表論文公布NgAgo基因編輯實驗,但隨後多國實驗室表示實驗無法重複,質疑其論文真實性。8月3日,韓春雨論文已由《自然-生物技術》撤回,該期刊稱系作者主動申請撤回。
韓春雨(資料圖)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時興技CRISPR-Cas9發起了挑戰。論文發表後,在國內外引發強烈關注,甚至被部分媒體譽為「諾獎級」實驗成果。但此後不久,該論文內容就陷入爭論:有人提出韓春雨的試驗無法重複,有人說可以重複,彼此爭論不休、難有定論。
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術》發布聲明稱,撤回韓春雨團隊於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自然-生物技術》在社論中表示:「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澎湃新聞獲悉,論文撤回,是韓春雨主動申請撤回。撤稿聲明全文
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的官網上,還清楚列出了韓春雨論文的前後發表和撤回的坎坷記錄。該論文最初於2015年6月3日投稿後被《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收到,2016年3月21日接受,而後在2016年5月2日發表,2016年11月28日又進行過更正,最終於2017年8月2日(北京時間8月3日)撤回。
韓春雨事件時間軸:
(1)支持者:《自然-生物技術》:2017年1月19日,該期刊發布聲明指出,該期刊已獲得有關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的新數據,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據。
韓春雨所在高校:河北科技大學稱已有獨立於該校之外的機構運用韓春雨團隊的NgAgo技術實現了基因編輯,但仍未透露重複實驗成功機構的具體名稱。
(2)反對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等13位科學家:希望韓春雨能公開所有原始數據,韓春雨所在河北科技大學及其他相關單位(如: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啟動學術調查。(備註:魏文勝系國內基因編輯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澳大利亞西班牙等多國科學家:全球仍沒有一家實驗室對外宣布,能夠完全成功重複韓春雨的實驗。現在已有多國科學家要求《自然-生物技術》介入調查,並公開韓春雨實驗中的所有原始數據和實驗條件。
眾所周知,實驗可重複是國際學術界對科研論文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對於基因編輯技術這類工具性成果,能否被同行可重複更是檢驗其是否靠譜的「命根子」。CRISPR之所以被國際科學界「爆炸式」運用,就得益於它的簡單、便捷和高可重複性。
韓春雨論文遭遇的「不可重複」並不是「有的能重複、有的不能重複」,而是質、量俱廢的不可重複。從「質」的方面說,是「大面積不可重複」,國內外的近百個同行實驗室都不能重現NgAgo的基因編輯活性;而宣稱「能重複」的個別機構,均未公開自己的名字,無從求證其真實性。從「量」的方面說,是「大幅度不可重複」,實驗室按照韓春雨博士論文中的條件、甚至調整優化後的條件,可以實現的基因編輯效率近乎零,甚至是「doesn't work at all」,而不是論文中宣稱的「21.3%—41.3%」的效率。
新版實驗方法具體分為細胞培養、質粒/gDNA 共轉染,以及基因組提取三個部分。對比《自然-生物技術》上 NgAgo 論文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中描述的 methods
新實驗步驟有幾處改變:
1 血清品牌由 Hyclone 變更為 Gibco 。
2 增加了關於「293T 細胞貼壁不牢,換液時要小心操作」的小提示。
3 建議在質粒/gDNA共轉染的8小時、12小時或24小時後,補轉一次 gDNA;舊版方法中只提及了「24小時」。
4 舊版方法中,溶解和稀釋質粒及 gDNA 的緩衝液為含有 EDTA 的0.5xTE(5 mM Tris-HCl, 0.5 mM EDTA, pH 8.0),而新方法中則變更為水(pH 8.0)。
最後一處緩衝液配方的改變尤其引人注意——在韓春雨補充在實驗步驟之後的四條注意事項中,EDTA 再次出現:其中一條注意事項專門提到,應該避免向 NgAgo/gDNA 系統中加入 EDTA。 詳情>>
質疑並不可怕,近代科學的發展進步以及人類在某一領域的突破,都與寶貴的質疑精神不無關係。但更應該看到,允許質疑並不代表可以隨口亂說,更不代表可以對質疑對象進行人身攻擊。
這些天,在一些人質疑韓春雨團隊時,有些聲音實在讓人反感。比如,有些人喜歡抓住韓春雨「三無」(無名校身份、無名氣、無職位)副教授的身份不放,預設立場,給出一些很離譜的推論;還有人直接給韓春雨扣了一個「沽名釣譽」的大帽子,並打電話對其進行騷擾和謾罵…… 詳情>>(騰訊新聞綜合新華網、新京報、澎湃新聞、知識分子等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