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3日消息(記者周益帆)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及其團隊所作出的基因編輯論文成果,在被科學界同行集體公開質疑一年多後,於北京時間8月3日從《自然-生物技術》撤稿。同時,《自然-生物技術》發表文章,表示判定韓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數據不足以反駁大量與其初始發現相悖的證據。
在歷經一年多的爭議之後,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及論文的其他作者,最終做出撤稿決定,撤稿決定中說:「雖然許多實驗室都進行了努力,但是沒有獨立重複出這些結果的報告。因此,我們現在撤回我們的最初報告,以維護科學記錄的完整性。不過,我們會繼續調查該研究缺乏可重複性的原因,以提供一個優化的實驗方案。」
2015年6月3日,韓春雨及其團隊投稿的論文被全球著名學術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收到,2016年5月發表,論文稱,報告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但隨後,中國以及國外都有學者公開表示無法重複論文中描述的實驗,這項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質疑。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作為一個方法學文章,就是告訴你從頭到尾裡面有多少步驟,你在發表之前自己就要重複非常多次,證明它不僅僅是一個有效力,而且是可被重複、可被反覆重複的一個方法。」
面對質疑,韓春雨曾表示,可能是其他實驗室的細胞被汙染,「細胞汙染可能性非常大,而且我有一些辦法能夠減輕這個汙染,讓編輯能夠顯現出來,因為它對於NgAgo的影響來說,可能只有我知道。」
此前,韓春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採訪時還表示,「如果不能被證明,我很早就撤稿了。」「咱們就說最後nature驗證了,我們也給人家重複了、驗證了,又會怎樣?如果不能證明,我很早就可以去撤稿。我為什麼一直堅持?科學的事用科學證明。」
如今,韓春雨及其團隊沒能用科學證明科學。撤稿決定發出之後,《自然-生物技術》給中國之聲也發來了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文章,其中表示,「距原論文發表已過去了一年多,我們了解到當初曾報告說初步成功重複出實驗結果的獨立研究小組,無法強化初始數據,使其達到可發表的水平。在徵求專家評審人的反饋意見後,我們判定韓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數據不足以反駁大量與其初始發現相悖的證據。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韓春雨主動撤稿也引發了外界的討論,甚至有聲音認為是雜誌社給韓春雨方面施加了撤稿壓力。對此,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主任江曉原說,國際期刊面對爭議論文,撤稿比較常見,「撤稿可以因為多種原因撤稿,比如一個東西報導了後來有人指控造假、抄襲,這些都有可能撤稿,或者有人指出文章裡講的東西是錯誤的,大部分情況都是刊物來進行撤稿的,撤稿對於稿件作者來說當然是嚴重的事情,但是對於雜誌來說不算什麼。在西方,撤稿是經常發生的,有爭議就撤了,大部分撤稿是雜誌要求撤的,作者自己要求撤稿的情形很少發生。」
記者今天多次聯繫韓春雨及河北科大方面,但對方未能就撤稿正面回應。河北科大宣傳部工作人員表示「都在官網上,沒有其他要說的。」
按照官網聲明,韓春雨團隊同意按學校安排選擇一家第三方實驗室,在同行專家支持下開展實驗,驗證NgAgo-gDNA基因編輯的有效性,並將實驗結果公布,以回應社會關切。鑑於該論文已撤稿,學校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
在江曉原看來,學校啟動調查是解決爭議的必要程序,「河北科技大學沒法再推卸責任,肯定要調查。他們最後調查出來什麼結論,也挺重要。不能把今天看成塵埃落定,後續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對他的調查。」
震驚世界的成果,為何最終無法重複?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中國之聲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