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史上最小恐龍化石」撤稿,做進一步研究後重新投稿

2020-12-03 DeepTech深科技

7 月 22 日,對於曾反覆引起爭議的《自然》封面文章「最小恐龍化石」,作者決定撤稿,並在自然官網上發布了撤稿申明。

圖 | 撤稿申明:產於緬甸白堊紀的蜂鳥大小的恐龍(來源:Nature)

根據撤稿申明,撤稿的目的是「為了預防不正確的(分類學)信息保留在文獻記錄中,作者們決定撤回文本」,原因在於「一個新的、未發表的標本使我們對該標本(HPG—15-3)原定的系統發育位置產生了懷疑。」

爭議焦點:是鳥還是蜥蜴

原論文在 3 月 12 日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一塊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樣本(HPG-15-3)中發現了新屬新種。研究者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這意味著發現了一種白堊紀的早期鳥類,可能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這項研究由來自中、美、加的學者共同完成。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

文章登出的兩天內即引起了爭議。3 月 14 日,科技公眾號 「返樸」 刊登了 6 位古生物學家的聯合署名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最大烏龍》,3 月 18 日,這 6 位作者的英文評論文章發表在預印網站 biorxiv 上。

兩篇質疑文章的作者包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恆、王敏、易鴻宇、盧靜,以及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胡晗。

質疑方的主要觀點是,論文斷定這件頭骨屬於鳥或廣義恐龍的證據並不過硬。一些解剖特徵——沒有眶前孔痕跡、具有側生齒的特徵、有明顯方軛骨特徵等,都更指向這件頭骨屬於某種蜥蜴。(詳見《「史上最小恐龍」爭議後續:新研究支持其為蜥蜴,但仍需同行評議》)

圖 | 寬婭眼齒鳥化石(來源:Nature)

在爭議發生之後,原論文的通訊作者鄒晶梅曾表示,唯一能確鑿說明這一新物種不是鳥的證據,來自於一個新的樣本,這一樣本提供了顱後骨骼的數據。但由於新樣研究沒有經過同行評議,也沒有公開發表,不能作為科學證據。

撤稿原因:新的類似標本為鱗龍類

撤稿的直接原因是,新發現的標本讓研究團隊對舊標本的系統判斷產生了懷疑。新發現的標本與 HPG-15-3 非常相似。

據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在微博上發布的中文版撤稿說明介紹,這個新標本和 HPG-15-3 發現於同一產地,而且保存更完整。但是骨骼形態卻呈現典型的麟龍類形態,應該歸入麟龍類。

這表明,HPG-15-3 也有可能屬於麟龍類。而麟龍類屬於古爬行動物,並非鳥類。

不過發表在 Nature 上撤稿申明也表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寬婭眼齒鳥)的描述仍然是準確的。據財新記者了解,撤稿後,作者會對 HPG-15-3 標本的分類學進行修訂,重新投稿。不過即使 HPG-15-3 最終是蜥蜴,「寬婭眼齒鳥」的命名依然會保留。

中文的撤稿說明表示:我們感謝在這個過程中,對我們提出各種意見的學者與朋友們。如果有進一步的建議,歡迎在 HPG-15-3 新論文發表後,在學術通路上討論。

圖 | 關於撤稿的中文說明(來源:刑立達微博)

相關焦點

  • Nature封面撤稿:邢立達等人的「史上最小恐龍」假說存疑
    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Nature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因為鳥類是由恐龍的一個支系演化而來,所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可見,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3 月 12 日,這篇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雜誌封面。Nature News 和 Science News 也報導了該研究。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Nature撤稿 | 作者撤回「史上最小恐龍」論文
    McKellar)、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易棲如博士等學者合作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文章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
  • 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 研究動態 中國學者撤回《自然》封面「最小恐龍」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妨礙科學自我糾正」 該論文發表於 2020 年 3 月 11 日,描述了在緬甸發現的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標本,並稱之為迄今已知最小的恐龍,被選為同期Nature封面。研究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K. O』Connor)。
  • 「史上最小恐龍」爭議後續:新研究支持其為蜥蜴,但仍需同行評議
    關於中國學者爭論不斷的 「史上最小恐龍」 事件,本周再次有了新的進展。3 月 19 日,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將對 「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為史上最小恐龍」 論文的英文質疑文章提交給相關雜誌進行同行評審,並同時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先是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質疑文章。緊接著,一些國際同行也紛紛指出其標本分析的缺陷。
  • 《自然》封面文章遭質疑,「史上最小恐龍」 還是某種蜥蜴?
    3月12日,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封面。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中國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邢立達等人的文章描述不準確
    ,該研究將其命名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gen. et sp. nov,該物種似乎代表了中生代時代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可與規模最小的活蜂「蜂鳥」(Mellisuga helenae)匹敵。
  • 史上最小恐龍成學術烏龍?「恐龍獵人」邢立達的琥珀、論文和爭議
    「他對恐龍科普是有貢獻的,推動了大眾了解古生物學。」一位古生物學家說,然而,7月22日,他作為第一作者的一篇文章在《自然》發表後4個月被撤稿,讓他作為學者的身份被重新探討和審視。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Nature的那篇稿子,是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在2020年3月11日發表的,題目為「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論文描述了一個保存得非常好並且小巧的鳥狀頭骨,邢立達等人在論文中稱:該物種似乎代表了中生代時代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可與規模最小的活蜂「蜂鳥」(Mellisuga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追問:撤稿聲明迴避了什麼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
  • 登Nature封面24小時,便遭十大質疑!「最小恐龍」成最大烏龍?
    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 撤稿被誇?「學術圈」的另類粉圈化
    知名科研大佬邢立達撤回Nature世界最小恐龍論文,此前論文發表後已有多位專家質疑論文結論,認為論文中的化石並不是恐龍而是蜥蜴。高亮提示,筆者不是古生物專家,本文大部分為專家及相關專業網友觀點羅列。邢立達,近兩年相當活躍的學術大佬,此處的活躍指的是微博活躍。
  • 論文發《自然》後被撤稿,冷僻的古生物學界,如何殺出了網紅科學家邢立達?
    7月22日,網紅科學家邢立達作為第一作者的一篇文章在《自然》發表後4個月被撤稿讓他作為學者的身份被重新探討和審視冷僻的古生物學界,殺出了熱門的古生物學家邢立達。「他對恐龍科普是有貢獻的,推動了大眾了解古生物學。」一位古生物學家說,然而,7月22日,他作為第一作者的一篇文章在《自然》發表後4個月被撤稿,讓他作為學者的身份被重新探討和審視。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中科院研究揭示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 2019年5月9日刊的《Nature》封面展現了Ambopteryx longibrachium恐龍的藝術想像圖。這一測定結果意味著,學術界應對北京猿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在寒冷氣候下的生存方式進行重新認識。研究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北京猿人體質上比較耐寒,二是為「可能會用火」提供了間接支持。 最早會飛的哺乳動物「遠古翔獸」 2006年12月14日刊的《Nature》封面刊登了中國科學家對恐龍演化的研究。
  • 一種研究模式:多發論文,研究足跡,找不到真恐龍
    最近他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號稱找到的恐龍在中國有很多新聞報導,不過之後其結果被認為錯了,4個月後被迫撤稿。這一假恐龍的烏龍事件,不僅對個人是一個教訓,有沒有可能也給很多人和機構敲響警鐘:不能拼命數論文數量、論文發表的期刊,而不重視內容。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