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2021-01-15 小學科普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

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頭骨的比例表明,這隻恐龍和蜂鳥的大小差不多,這使得新發現的恐龍比一角硬幣還輕。

這種微小的生物似乎與始祖鳥和Jeholornis這兩種現代鳥類的遠親有羽毛的恐龍關係最為密切。研究人員懷疑,和這些動物一樣,這種小恐龍也有羽毛狀的翅膀,但如果沒有更多的化石,他們就無法確定它飛得有多好。儘管體型像蜂鳥,但這種小恐龍並不是花蜜的供應者。它的上顎豎立著40顆鋒利的牙齒,它的大眼睛適合在樹葉中發現獵物,它的特徵不同於其他恐龍。確切地說,這種生物的屬名是Oculudentavis,源自拉丁文,意思是眼睛、牙齒和鳥。

邢利達第一次看到這塊化石時,他覺得「太奇怪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和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認為,這種動物的長鼻子和大眼睛表明它是一隻早起的鳥。但令邢致驚訝的是,它竟然有這麼多牙齒,似乎比白堊紀任何其他有牙齒的鳥都多。一共有23顆牙齒,每顆都不到半毫米長,僅在這種生物的右上顎就有一顆牙齒。「這確實是最罕見、最壯觀的發現之一!」

這具化石是在緬甸北部的琥珀礦中最新發現的,那裡的樹脂化石儲藏著古代雨林中最小的居民的遺骸。近年來,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昆蟲、蛇,甚至一些長有羽毛的恐龍遺骸。在對這些琥珀化石進行分類方面,沒有哪位科學家比邢先生做得更多,他的研究部分得到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資助。

隨著緬甸琥珀科學價值的增長,圍繞其研究的倫理問題也在增加。許多重要的琥珀化石都是從私人收藏家手中開始的,這讓人們對未來的科學家能否接觸到這些標本產生了疑問。

據邢說,胡波格琥珀博物館正在努力在緬甸建立一個博物館,邢和其他研究人員正試圖通過在該地區的衝突結束後將琥珀送還給緬甸,以確保科學地獲取琥珀標本。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最好是把重要的琥珀(化石)留在發現它們的國家。」

相關焦點

  • 億年前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拉爾斯·施米茨博士、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等學者共同完成。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今天,我們收到了來自幾位古生物學研究者的署名文章,質疑中國古生物研究者邢立達及其合作者3月12日在Nature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導的「世界最小恐龍」並不屬於恐龍或鳥,而很可能是一件蜥蜴的頭骨。如果他們的質疑成立,這篇論文將是古生物學史上最大的烏龍事件之一。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身長不足5.5釐米,愛食肉
    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在一塊發現於緬甸北部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塊微小的像鳥頭一樣的顱骨,保存完整,喙後長度僅 7.1 毫米,表明該恐龍與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大小相當。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虎嗅網
    今天,我們收到了來自幾位古生物學研究者的署名文章,質疑中國古生物研究者邢立達及其合作者3月12日在Nature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導的「世界最小恐龍」,認為其並不屬於恐龍或鳥,而很可能是一件蜥蜴的頭骨。如果他們的質疑成立,這篇論文將是古生物學史上最大的烏龍事件之一。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這次古生物學家竟然在琥珀中發現一個完整的鳥頭,這隻鳥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小的鳥類! 被封印的鳥頭 緬甸琥珀產自緬甸北部的胡康谷地,這些琥珀形成於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由於特殊的保存環境,胡康谷地中發現了大量的琥珀化石,琥珀之中的包含物成為我們探索恐龍時代的獨特途徑!
  • 科學家在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 比蜂鳥還要小
    【環球網科技報導】據外媒報導,在緬甸北部的一處考古遺址,研究人員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新恐龍的類鳥頭骨(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科學家表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中生代時期恐龍化石,它的小尺寸使它比目前地球上發現的最小的活鳥還要小。
  • 史上最小恐龍成學術烏龍?「恐龍獵人」邢立達的琥珀、論文和爭議
    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因為鳥類是由恐龍的一個支系演化而來,所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可見,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一截長毛的尾巴
    一個渾身長毛、世界上最小的恐龍(非鳥恐龍)被中國、加拿大等國科學家發現。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史上最小的恐龍在地質學中,「地質時代」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共有宙、代、紀、世、期、時 6 個單位。其中,顯生宙是一段「看得見生物的年代」,可細分為三個地質時代,其中之一便是中生代(the Mesozoic era)。按時間順序,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 3 個可能大部分人都聽說過的時期。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與蜂鳥大小相當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3月12日編譯報導】科學家日前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研究人員將它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據英國《太陽報》11日報導,這隻恐龍的頭部比黑醋慄還要小,被完整地包裹在琥珀裡。它的細節也被琥珀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研究人員可以很好地利用3D技術還原它原本的結構。報導稱,這種恐龍生活在大約一億年前,長度只有2英寸,重量不足1盎司(約28克),與世界上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的體型差不多大。它眼睛碩大,可以適應日光。此外,這種恐龍牙齒密集,約有100顆左右。
  • 中美團隊億年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蜂鳥大小,眼大,牙齒百顆
    北京時間3月12日零時,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美科學家聯合完成的研究「 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 琥珀中的白堊紀生物:世界最小恐龍比蜂鳥小卻有100顆牙齒
    眼齒鳥琥珀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悉,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該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一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封面撤稿:邢立達等人的「史上最小恐龍」假說存疑
    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Nature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Nature封面「史上最小恐龍化石」撤稿,做進一步研究後重新投稿
    7 月 22 日,對於曾反覆引起爭議的《自然》封面文章「最小恐龍化石」,作者決定撤稿,並在自然官網上發布了撤稿申明。圖 | 撤稿申明:產於緬甸白堊紀的蜂鳥大小的恐龍(來源:Nature)根據撤稿申明,撤稿的目的是「為了預防不正確的(分類學)信息保留在文獻記錄中,作者們決定撤回文本」,原因在於「一個新的、未發表的標本使我們對該標本(HPG—15-3)原定的系統發育位置產生了懷疑。」
  • 視頻|琥珀裡有恐龍尾巴,還長著毛?近億年前化石在上海展出
    視頻|琥珀裡有恐龍尾巴,還長著毛?:史上最新鮮的恐龍化石今在上海展出,世界最小的恐龍,還長著羽毛。in Mid-Cretaceous Amber)顯示,人類在琥珀中發現了第一件恐龍標本——一條長約3.85釐米、長滿羽毛的尾巴。
  • 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我們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顯然,小部分人對於恐龍的印象還刻板地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這也正常,畢竟這些科幻電影上映的時候(1993年),古生物學家還沒發現恐龍羽毛的化石呢。緬甸北部克欽邦的胡康谷地是一座「聚寶盆」,這裡的琥珀年齡最大,多形成於9千萬年以前,古生物學家曾在緬甸產的琥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鳥,名為眼齒鳥,這種鳥的頭部非常小,僅有14毫米,和人類的指甲蓋差不多。
  • 英國考古專家在琥珀中,發現了史前蜱蟲,難道用它可以復活恐龍?
    1993年,一部電影的橫空出世,包攬了奧斯卡三項大獎,成為了當時影史上最成功的商業片,它就是《侏羅紀公園》。片中講的故事是:科學家偶然情況下,發現琥珀中封存的蚊子體內存在恐龍的血液,進而提取DNA復活了恐龍,在現實世界,這件看起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沒想到真的被專家碰到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自然》封面文章遭質疑,「史上最小恐龍」 還是某種蜥蜴?
    3月12日,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封面。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