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身長不足5.5釐米,愛食肉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在一塊發現於緬甸北部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塊微小的像鳥頭一樣的顱骨,保存完整,喙後長度僅 7.1 毫米,表明該恐龍與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大小相當。

這一發現代表了化石記錄中先前缺失的一個標本,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並且證明了鳥類體型在進化過程早期便出現了極度小型化。

今日 Nature 封面

眾所周知,世界上最小的現生鳥類是蜂鳥,而最小的蜂鳥是吸蜜蜂鳥(Mellisuga helenae),重約 1.95 克,長 5.5 釐米。從這次發現的頭骨尺寸來看,該恐龍體格比蜂鳥還要短一些,是迄今發現過的最小的古鳥類,同時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這一發現向我們表明,我們對恐龍時代小型脊椎動物的外貌只有很小的了解。」 參與本項研究的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拉爾斯・施米茨(Lars Schmitz)博士說道。

小型動物由於比較脆弱,一般不會保存在其它沉積物中,此次的發現為理解小型動物軟組織和骨骼結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線索。

在今天 Nature 雜誌同期發表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英國牛津大學的 Roger Benson 寫道,「在過去的十年裡,我們獲得了大量關於恐龍和鳥類過渡的資料,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這一重大進化事件的理解。而近年來科學家們又在緬甸琥珀中找到了驚人的發現,包括在其他已經滅絕的鳥類身上前所未見的羽毛和骨骼結構。這一新發現表明(在琥珀中)繼續做出發現的潛力還很大 —— 尤其是對小型動物的發現。」

史上最小恐龍

鳥類是恐龍的後裔,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脊椎動物之一,大約有 10500 個種。在近 1.5 億年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共歷經了白堊紀和新生代兩次輻射演化,其中白堊紀是鳥類演化的重要階段,是鳥類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關鍵階段之一。

但是,在我們的印象中,恐龍個頭很大,而從恐龍進化而來的鳥類體格很小。這種巨大的差異十分複雜,畢竟身體的大小影響著壽命、食物需求、感官認知和許多其他生物學的基本方面。Benson 也提到,我們對琥珀中保存的小型脊椎動物,它們的生態系統以及它們之間的進化關係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

就比如之前我們已知的最小的恐龍,也重達數百克,而現存最小的鳥類 —— 蜂鳥僅重 2 克。這種差異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又為何會如此進化?

今天 Nature 發表的這項重磅發現,則正為這些謎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胡岡谷地的鳥類琥珀包裹體較為豐富,因此這裡也被認為是人類能一窺 「真實」 白堊紀世界的最佳窗口。

此次研究的標本是一個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動物頭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黎剛團隊通過硬 X 射線相襯 CT 掃描方案,無損地獲得了隱藏在琥珀內部的頭骨的高解析度高對比度的 3D 結構。

眼齒鳥頭部 CT 重建圖(來源:邢立達團隊)

研究人員表示,琥珀中的頭骨長僅約 14 毫米,有著尖銳的喙部,密集的牙齒和巨大的眼眶,而且這個動物的骨骼特徵有些 「四不像」,有的特徵像恐龍,有的像非常高級的鳥類。學者們也沒有找到特定的頭骨特徵來將眼齒鳥確切歸入鳥類、非鳥恐龍,或其他主龍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表示,「這是我有幸研究過的、最奇怪的化石」。然而,在脊椎動物中,只有鳥類同時擁有尖銳的喙部和巨大的眼眶,因此研究人員將該動物歸屬到鳥類(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鑑於該標本形態特徵與其他所有鳥類都不同,學者們建立了新屬新種,並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是一種像鳥一樣的恐龍新物種。

寬婭眼齒鳥的奧秘

距今約一億年前,眼齒鳥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等針葉樹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保存至今。

數千萬年過去,這隻小鳥的時運不濟卻成就古生物學家們的好運氣。

眼齒鳥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的小型化。小型化通常伴隨著牙齒脫落和眼部增大等特徵。然而,儘管該標本尺寸很小,但它的牙齒比其他所有的古鳥類都多,全部牙齒加起來約有 100 顆!這也是學者將其命名為眼齒鳥的原因。

大量的牙齒告訴我們,儘管體型超小,但它是一種肉食性動物。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繪圖:韓志信)

眼齒鳥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其眼部,其直徑約 4 毫米。鳥類中的鞏膜小骨呈方形而且非常簡單,但眼齒鳥的鞏膜小骨呈匙形,這種形態只在一些現生蜥蜴中發現過,這是令研究者非常困惑的地方之一。此外,眼骨的開孔(眼圈的內徑)表明,眼齒鳥的活動模式為白天型。

眼齒鳥與其他鳥類的系統發育關係也很特別。僅從頭骨來分析,這種新發現的微小鳥類——眼齒鳥非常原始,介於德國晚侏羅世的最原始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和中國早白堊世的有長尾的熱河鳥(Jeholornis)之間。這可能表明,和這兩個類群一樣,眼齒鳥也有一條類似於非鳥類恐龍的長尾巴。

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由於眼齒鳥標本只有頭部,其分類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學者們將繼續在緬珀中搜索,希望在未來可以找到更完整的個體,揭開眼齒鳥的全部秘密。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K. O』Connor)、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拉爾斯・施米茨(Lars Schmitz)博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黎剛研究員,以及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易棲如博士等學者共同完成。

相關焦點

  • 迄今最小恐龍 身長不足5.5釐米體型如蜂鳥
    迄今最小恐龍 身長不足5.5釐米體型如蜂鳥時間:2020-03-12 23:5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迄今最小恐龍 身長不足5.5釐米體型如蜂鳥 恐龍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多是體型龐,顛覆常識的是,目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億年前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拉爾斯·施米茨博士、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等學者共同完成。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科學家在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 比蜂鳥還要小
    【環球網科技報導】據外媒報導,在緬甸北部的一處考古遺址,研究人員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新恐龍的類鳥頭骨(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科學家表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中生代時期恐龍化石,它的小尺寸使它比目前地球上發現的最小的活鳥還要小。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這次古生物學家竟然在琥珀中發現一個完整的鳥頭,這隻鳥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小的鳥類! 被封印的鳥頭 緬甸琥珀產自緬甸北部的胡康谷地,這些琥珀形成於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由於特殊的保存環境,胡康谷地中發現了大量的琥珀化石,琥珀之中的包含物成為我們探索恐龍時代的獨特途徑!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今天,我們收到了來自幾位古生物學研究者的署名文章,質疑中國古生物研究者邢立達及其合作者3月12日在Nature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導的「世界最小恐龍」並不屬於恐龍或鳥,而很可能是一件蜥蜴的頭骨。如果他們的質疑成立,這篇論文將是古生物學史上最大的烏龍事件之一。
  • 緬甸琥珀中發現新恐龍,比蜂鳥還小,但還有比它更奇怪的恐龍
    3月12日,中美加三國科學家在緬甸白堊紀地層的琥珀中發現一種新的恐龍品種,大約生活在9900萬年前。新發現琥珀中的恐龍頭骨記得小學有篇課文曾講過,琥珀裡為啥會有小蟲子,但有恐龍還真是沒想到。其實這並非首次在琥珀裡發現恐龍,參與本次研究的古生物學者邢立達,早在2016年,就發現了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龍。曾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尾巴這次發現的恐龍新品種,雖然僅保留頭部,但卻透露出許多重要信息,並且有3個非常神奇的地方。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虎嗅網
    今天,我們收到了來自幾位古生物學研究者的署名文章,質疑中國古生物研究者邢立達及其合作者3月12日在Nature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導的「世界最小恐龍」,認為其並不屬於恐龍或鳥,而很可能是一件蜥蜴的頭骨。如果他們的質疑成立,這篇論文將是古生物學史上最大的烏龍事件之一。
  • 中美團隊億年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蜂鳥大小,眼大,牙齒百顆
    北京時間3月12日零時,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美科學家聯合完成的研究「 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與蜂鳥大小相當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3月12日編譯報導】科學家日前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研究人員將它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據英國《太陽報》11日報導,這隻恐龍的頭部比黑醋慄還要小,被完整地包裹在琥珀裡。它的細節也被琥珀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研究人員可以很好地利用3D技術還原它原本的結構。報導稱,這種恐龍生活在大約一億年前,長度只有2英寸,重量不足1盎司(約28克),與世界上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的體型差不多大。它眼睛碩大,可以適應日光。此外,這種恐龍牙齒密集,約有100顆左右。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
  • 地球上剛發現的最小恐龍,比蜂鳥還小,卻是可怕的食肉動物!
    提起恐龍,你想到了什麼?高大威猛的霸王龍,一聲咆哮,森林震顫,萬獸匍匐?還是易碎雙腔龍,君臨樹巔,從森林上空豪邁取食?昨天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讓我們來到了恐龍這個物種的另一個極端——地球上曾經生存過的最小的恐龍。
  • 史上最強七大食肉恐龍!霸王龍棘背龍上榜!
    是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生存於 白堊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阿爾布階(Albian)到土侖階(1億—9300萬年前)。鯊齒龍是一種生存於埃及,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巨型食肉恐龍。鯊齒龍身長11.5至14米,重6噸至11.5噸,高約4.5米。特點是牙冠有整齊的鋸齒,類似 噬人鯊的牙齒上的鋸齒,適合切割皮膚以及肌肉組織。
  • 史上最小恐龍成學術烏龍?「恐龍獵人」邢立達的琥珀、論文和爭議
    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史上最小的恐龍在地質學中,「地質時代」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共有宙、代、紀、世、期、時 6 個單位。其中,顯生宙是一段「看得見生物的年代」,可細分為三個地質時代,其中之一便是中生代(the Mesozoic era)。按時間順序,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 3 個可能大部分人都聽說過的時期。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被發現,比拳頭還小,或許會改寫鳥類演化史?
    近日,科學家在緬甸北部的克欽邦發現了一塊琥珀,裡面保存著近一億千年前的鳥狀頭部,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型最小的恐龍,取名眼齒鳥。蜂鳥大小的恐龍蜂鳥大小由於眼齒鳥頭骨不到2釐米,所以古生物學家根據比例推斷眼齒鳥的體型接近吸蜜蜂鳥。吸蜜蜂鳥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小的蜂鳥,古巴獨有的物種,身長5釐米,重約2克。
  •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一截長毛的尾巴
    一個渾身長毛、世界上最小的恐龍(非鳥恐龍)被中國、加拿大等國科學家發現。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邢立達等人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並將該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他們將這個新物種命名為「眼齒鳥」(Oculudentavis
  • 視頻|琥珀裡有恐龍尾巴,還長著毛?近億年前化石在上海展出
    視頻|琥珀裡有恐龍尾巴,還長著毛?:史上最新鮮的恐龍化石今在上海展出,世界最小的恐龍,還長著羽毛。in Mid-Cretaceous Amber)顯示,人類在琥珀中發現了第一件恐龍標本——一條長約3.85釐米、長滿羽毛的尾巴。
  • 鳥類祖先:小型食肉恐龍(組圖)
    經過長期的爭論,科學家們逐漸認同鳥類和恐龍屬於同一個祖先,鳥類起源於一種能夠快速奔跑的小型肉食類恐龍。  以下是能證明鳥類從恐龍進化而來的證據:  1、始祖鳥具有典型的恐龍特徵  始祖鳥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鳥類祖先。19世紀中晚期,科學家在德國巴伐利亞的石灰巖層中首次發現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始祖鳥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