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撤稿:邢立達等人的「史上最小恐龍」假說存疑

2021-01-19 騰訊網

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Nature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然而就在 2 天后,多位古生物學研究者聯名質疑邢立達及其合作者的「世界最小恐龍」研究,認為其並不屬於恐龍或鳥,而很可能是一件蜥蜴的頭骨。

7 月 22 日,最新一期Nature雜誌發布撤稿說明,邢立達等作者團隊表示:

「我們作為作者,現撤回這篇論文,以免不準確的信息繼續留在文獻中。儘管對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的描述仍然是準確的,但一個新的尚未發表的標本給我們有關 HPG-15-3 的演化樹位置的假說帶來了疑問。」

(We, the authors, are retracting this Article to prevent inaccurate information from remaining in the literature. Although the description of 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remains accurate, a new unpublished specimen casts doubts upon our hypothesis regarding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HPG-15-3.)

史上最小恐龍?

2020 年 3 月 12 日,Natur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報導,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一塊發現於緬甸北部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中,描述了一塊微小的像鳥頭一樣的顱骨,保存完整,喙後長度僅 7.1 毫米,表明該恐龍與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大小相當。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K. O』Connor)、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拉爾斯·施米茨(Lars Schmitz)博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黎剛研究員,以及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易棲如博士等學者共同完成。

研究論文的題目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

根據研究人員描述,這一發現代表了化石記錄中先前缺失的一個標本,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並且證明了鳥類體型在進化過程早期便出現了極度小型化。

史上最大烏龍?

然而很快,六位古生物學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恆、王敏、易鴻宇、盧靜;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胡晗)在微信公眾號「返樸」發表署名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指出——

論文斷定這件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屬於鳥或廣義恐龍的證據並不過硬,甚至一些重要的解剖特徵更支持這件頭骨屬於某種蜥蜴。如果這件化石不是鳥,也不是恐龍,那這項研究的一切結論,以及結論的外延、重要性和科學意義都將無從談起。

「返樸」公眾號同時指出,如果這六位研究者的質疑成立,這篇論文將是古生物學史上最大的烏龍事件之一。

3 月 19 日,對「史上最小恐龍」提出質疑的 6 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Nature雜誌。

根據《中國科學報》的報導,6 位古生物學者取得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黎剛(原始論文作者之一)提供的高解析度 CT 掃描數據,重新分析掃描數據後發現,種種形態學證據表明,「眼齒鳥」與恐龍/鳥類的系統發育位置高度矛盾,而與蜥蜴類更為接近。

5 月 29 日,Nature官網在「史上最小恐龍」原論文頁面發布更新說明——

「讀者們需要注意,有人對本文所描述的化石的演化樹位置表示懷疑。我們正在審查,一旦問題得到解決,我們將採取適當的編輯措施。」

(Readers are alerted that doubts have been expressed about the phylogenetic placement of the fossil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We are investigating and appropriate editorial action will be taken once this matter is resolved.)

相關焦點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因為鳥類是由恐龍的一個支系演化而來,所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可見,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 Nature封面「史上最小恐龍化石」撤稿,做進一步研究後重新投稿
    7 月 22 日,對於曾反覆引起爭議的《自然》封面文章「最小恐龍化石」,作者決定撤稿,並在自然官網上發布了撤稿申明。爭議焦點:是鳥還是蜥蜴原論文在 3 月 12 日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一塊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樣本(HPG-15-3)中發現了新屬新種。研究者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這意味著發現了一種白堊紀的早期鳥類,可能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 Nature撤稿 | 作者撤回「史上最小恐龍」論文
    作者們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個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詳見BioArt報導:Nature | 起源9900萬年前!邢立達等發現世界上最小的恐龍)
  • 中國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邢立達等人的文章描述不準確
    ,該研究將其命名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gen. et sp. nov,該物種似乎代表了中生代時代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可與規模最小的活蜂「蜂鳥」(Mellisuga helenae)匹敵。
  • 史上最小恐龍成學術烏龍?「恐龍獵人」邢立達的琥珀、論文和爭議
    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文章一共列舉了10處疑點。
  • 一百多篇SCI的邢立達翻車了?撤稿被誇?「學術圈」的另類粉圈化
    知名科研大佬邢立達撤回Nature世界最小恐龍論文,此前論文發表後已有多位專家質疑論文結論,認為論文中的化石並不是恐龍而是蜥蜴。高亮提示,筆者不是古生物專家,本文大部分為專家及相關專業網友觀點羅列。邢立達,近兩年相當活躍的學術大佬,此處的活躍指的是微博活躍。
  •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3 月 12 日,這篇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雜誌封面。Nature News 和 Science News 也報導了該研究。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從Science這種國際頂刊撤稿並不是今年首次,因為在7月2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撤回了Nature文章,拉開了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的「帷幕」。
  • 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 研究動態 中國學者撤回《自然》封面「最小恐龍」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妨礙科學自我糾正」 7月22日,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正式撤稿。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先是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質疑文章。緊接著,一些國際同行也紛紛指出其標本分析的缺陷。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追問:撤稿聲明迴避了什麼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一篇頂刊論文  何以成為「眾矢之的」  2020年3月12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來自緬甸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的封面文章,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文章一共列舉了10處疑點。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 論文發《自然》後被撤稿,冷僻的古生物學界,如何殺出了網紅科學家邢立達?
    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文章一共列舉了10處疑點。
  • 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成恐龍獵人 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一篇頂刊論文  何以成為「眾矢之的」  2020年3月12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來自緬甸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的封面文章,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文章一共列舉了10處疑點。
  • "迄今最小恐龍"其實是蜥蜴? 第一作者邢立達回應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12日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後引發學界爭議,多位學術同行13日聯合發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質疑文章提出十大疑點,認為斷定「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很可能是蜥蜴。
  • 「史上最小恐龍」爭議後續:新研究支持其為蜥蜴,但仍需同行評議
    關於中國學者爭論不斷的 「史上最小恐龍」 事件,本周再次有了新的進展。3 月 19 日,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將對 「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為史上最小恐龍」 論文的英文質疑文章提交給相關雜誌進行同行評審,並同時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
  • 《自然》封面文章遭質疑,「史上最小恐龍」 還是某種蜥蜴?
    3月12日,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封面。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身長不足5.5釐米,愛食肉
    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今日 Nature 封面眾所周知,世界上最小的現生鳥類是蜂鳥,而最小的蜂鳥是吸蜜蜂鳥(Mellisuga helenae),重約 1.95 克,長 5.5 釐米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