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最小恐龍"其實是蜥蜴? 第一作者邢立達回應

2020-12-05 網易新聞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12日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後引發學界爭議,多位學術同行13日聯合發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質疑文章提出十大疑點,認為斷定「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很可能是蜥蜴。

《自然》刊發成果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副教授回應質疑表示,眼齒鳥是鳥是龍是蜥蜴,非常歡迎大家提出質疑,一起討論,促進對古生物認識的推進。「我們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維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恆、王敏、易鴻宇、盧靜及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胡晗13日通過知名科學類自媒體《返樸》共同發表質疑文章指出,《自然》論文斷定緬甸琥珀中頭骨標本屬於鳥或廣義恐龍的證據並不過硬,甚至一些重要的解剖特徵更支持該頭骨屬於某種蜥蜴。

他們從爬行動物演化關係、整體外形的趨同演化、標本解剖特徵等方面提出10大疑點,包括「頭的形狀能證明它是鳥嗎?」「不合理的系統發育分析」「沒有眶前孔的鳥?」「長著側生齒的『鳥』?」「神秘的方軛骨」「蜥蜴才有的鞏膜骨」「史上牙齒最多的『鳥』?」「體型大小」「沒有羽毛?」「奇特的措辭和邏輯鏈」。

其中,「沒有眶前孔的鳥?」疑點稱,鳥類和恐龍在頭骨上有一個非常穩定而具有鑑別性的特徵,那就是眶前孔,相比之下,所有蜥蜴都沒有眶前孔。從該標本沒有眶前孔來看,它不太可能是恐龍或鳥,反而可能是蜥蜴。

「長著側生齒的『鳥』?」疑點指,所有恐龍/鳥類的所有牙齒,都是長在頜骨齒槽裡的「槽生齒」,而該化石中,上頜骨的牙齒顯然是側生齒,這種著生方式在蜥蜴中常見,但在恐龍和鳥類中史無前例。

「蜥蜴才有的鞏膜骨」疑點稱,恐龍和鳥也有鞏膜環,但每一片鞏膜骨的形狀都很簡單。在該琥珀頭骨中,每片鞏膜骨中段縮窄,整體呈勺狀——這種形狀相當有鑑別性,只在蜥蜴中發現過,在恐龍和鳥類中從沒有過。

「沒有羽毛?」疑點說,目前報導的所有含有鳥類或者恐龍的緬甸琥珀裡,都不同程度保存了羽毛,但該成果論文裡琥珀的內含物保存極好,卻找不到絲毫羽毛的痕跡,這無疑缺失支持這件標本是鳥的決定性證據。

「化石發現是古生物學的魅力之一。正因如此,當新的化石材料帶來奇特的新形態時,需要『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謹慎地進行比較鑑別,儘可能全面地考慮各種解釋的可能性及相應的意義。」質疑文章表示,希望該成果論文作者對質疑儘快作出公開回應,並迅速公開CT掃描原始數據,讓其他科學家也能根據原始數據對現有的結果進行可重複性驗證。

邢立達回應說,學術問題有自己的規範和流程,建議有興趣參與討論的學者,按學術流程來討論。由於保存的因素,大部分化石標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原始數據的提供也有成熟的通路可以索取。

有學界專家指出,科研成果引發爭議和質疑對科學發展而言,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既能在不斷質疑中接近和發現事物本質,也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從而共同推動科學進步。

(原標題:「迄今最小恐龍」引發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迄今最小恐龍」引發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迄今最小恐龍」引發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2020-03-13 14:34:08   「迄今最小恐龍」引發同行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12日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後引發學界爭議,多位學術同行13日聯合發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質疑文章提出十大疑點,認為斷定「最小恐龍」證據不足
  • 史上最小恐龍成學術烏龍?「恐龍獵人」邢立達的琥珀、論文和爭議
    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因為鳥類是由恐龍的一個支系演化而來,所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可見,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 迄今最小恐龍 身長不足5.5釐米體型如蜂鳥
    迄今最小恐龍 身長不足5.5釐米體型如蜂鳥時間:2020-03-12 23:5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迄今最小恐龍 身長不足5.5釐米體型如蜂鳥 恐龍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多是體型龐,顛覆常識的是,目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 《自然》封面文章遭質疑,「史上最小恐龍」 還是某種蜥蜴?
    3月12日,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封面。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一百多篇SCI的邢立達翻車了?撤稿被誇?「學術圈」的另類粉圈化
    知名科研大佬邢立達撤回Nature世界最小恐龍論文,此前論文發表後已有多位專家質疑論文結論,認為論文中的化石並不是恐龍而是蜥蜴。高亮提示,筆者不是古生物專家,本文大部分為專家及相關專業網友觀點羅列。邢立達,近兩年相當活躍的學術大佬,此處的活躍指的是微博活躍。
  • Nature封面撤稿:邢立達等人的「史上最小恐龍」假說存疑
    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Nature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成恐龍獵人 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 「史上最小恐龍」爭議後續:新研究支持其為蜥蜴,但仍需同行評議
    關於中國學者爭論不斷的 「史上最小恐龍」 事件,本周再次有了新的進展。3 月 19 日,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將對 「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為史上最小恐龍」 論文的英文質疑文章提交給相關雜誌進行同行評審,並同時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
  • 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
    作者:邢立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時間:2020年10月字裡行間◎林 頤說起恐龍,我們馬上能聯想到電影《侏羅紀公園》。這部影片為何如此深入人心呢?邢立達說,這是由於《侏羅紀公園》的原著作者麥可·克萊頓大膽地把故事構築在當時最新的科研動態:古老琥珀樣本中發現的史前動物、古遺傳學、DNA(脫氧核糖核酸)拼接復原;導演史匹柏更是固化了數代人對於恐龍的想像——蜥蜴般的粗糙外皮和鱗片、從棕到綠的暗淡顏色、驚人的體型、可怕的破壞力……這部電影顛覆了恐龍愚蠢、緩慢、冷血的傳統形象。
  • Nature撤稿 | 作者撤回「史上最小恐龍」論文
    來源: BioArt 舉報   2020年3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 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相當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科學家通過合作研究,在緬甸北部一塊約有9900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發現迄今最小恐龍,大小與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相當。論文描述了一種像鳥一樣的恐龍新物種,研究人員通過保存在琥珀中一塊微小的像鳥頭一樣的顱骨將其鑑定出來,該顱骨保存完整,喙後長度僅7.1毫米。
  • 【紫牛新聞】追尋恐龍足跡九死一生,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網紅科學家」、「恐龍科普第一人」、「首個發現琥珀中的恐龍化石的人」……然而,這位古生物科學家在粉絲眼裡是:著名的「嚶嚶怪」,日均發段子(微博)十幾條,想到恐龍你就想到了他,線上粉絲數量有346萬,上個月剛剛獲得微博2019十大影響力科普大V。邢立達(左五)獲得微博2019十大影響力科普大V 沒想到吧?
  • 「恐龍獵人」邢立達
    2016年,邢立達團隊發現全球首例琥珀中的古鳥和恐龍,2年時間內,邢立達團隊發現了第一枚白堊紀蛙類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古蛇琥珀等。有人說,遇到一個這樣重要的琥珀化石可能要用掉一生的運氣,而邢立達成功集齊了「七龍珠」,因此很多人給他起了「人形錦鯉」的外號。但在他看來,哪有什麼好運氣,「只有越努力,才會越幸運。」過去幾年,他每年約有240天在野外科考。
  • 論文發《自然》後被撤稿,冷僻的古生物學界,如何殺出了網紅科學家邢立達?
    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文章一共列舉了10處疑點。
  • 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網紅科學家」、「恐龍科普第一人」、「首個發現琥珀中的恐龍化石的人」……然而,這位古生物科學家在粉絲眼裡是:著名的「嚶嚶怪」,日均發段子(微博)十幾條,想到恐龍你就想到了他,線上粉絲數量有346萬,上個月剛剛獲得微博2019十大科普影響力大V。
  • 「最小恐龍」成最大烏龍?
    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邢立達:穿著緬甸裙子與當地人「鬥智鬥勇」
    在知乎上搜索邢立達,第一條搜索結果便是關於邢立達的「手氣」為何這麼好?的確,邢立達幾乎每年都會給學術界以及古生物愛好者驚喜。「發現首枚古鳥類琥珀」、「發現首枚恐龍琥珀」、「發現首枚雛鳥琥珀」等,他是眾多古生物琥珀發現的「第一人」。邢立達曾經在其他媒體採訪時表示,團隊的研究速度跟不上野外考察的速度,他積累著大量素材還來不及做科研。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此次,研究團隊發現的琥珀被認為是中生代(大約 2.5 億到 6500 萬年前)白堊紀已知最小的恐龍化石,該化石在緬甸發現,只有 31.5 吋寬,含有完整的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的頭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