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小恐龍」爭議後續:新研究支持其為蜥蜴,但仍需同行評議

2021-01-15 DeepTech深科技

關於中國學者爭論不斷的 「史上最小恐龍」 事件,本周再次有了新的進展。

3 月 19 日,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將對 「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為史上最小恐龍」 論文的英文質疑文章提交給相關雜誌進行同行評審,並同時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

此外,質疑文章的作者稱,他們已經第一時間和在美國的 「寬婭眼齒鳥」 論文的通訊作者取得了聯繫,通訊作者表示,他們曾經考慮與《自然》雜誌的編輯協商撤稿。

但據財新報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表示,她已經聯繫了《自然》雜誌的編輯並將勘誤,但期刊編輯認為無需撤稿,因為畢竟科學界經常犯錯,並且,對論文進行同行評議的評審員們也都認為這是鳥類。「先前的錯誤將由科學家們再糾正。科學研究的過程就是這樣,我們提出假設,找到了新的數據,再提出新的假設」。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告訴 DeepTech,是否撤稿還仍未知,需要考慮多方因素。

最新證據

據財新報導,論文作者之一鄒晶梅認為,質疑者的觀點無法成為確鑿的證據。比如,質疑者提出鳥類存在眶前孔,而琥珀化石內的 「眼齒鳥」 並沒有眶前孔,因此認為其不是鳥。但鄒晶梅認為,鳥類也存在沒有眶前孔的情況,所以這一質疑並不成立。

但英文質疑文章進一步指出,原論文作者報告了淚骨的存在,在鳥類中只要存在淚骨,眶前孔就不可能與眼眶融合而消失。他們根據 CT 掃描數據確定,淚骨確實存在,且緊貼上頜骨,這意味著 「眼齒鳥」 的淚骨並不是鳥類中的狀態,且眶前孔不存在,這符合蜥蜴的特徵。

在此次預印本的英文質疑文章內,除了重申了之前的諸多質疑,如眶前孔缺失、側生齒、系統發育分析僅在鳥類中進行外,在取得原論文原始 CT 掃描數據後還補充了重要的、從未在原論文中提及的新的解剖學證據,包括證實了方軛骨的缺失,與松果體感光有關的頂孔的存在,以及在顎骨和翼骨腹面存在齒列等。質疑者表示,這些重要解剖結構同樣從未在恐龍和鳥中發現過,但在蜥蜴中卻是十分常見的,進一步支持這件標本屬於某種蜥蜴。

「最小恐龍」 事件回顧

3 月 12 日,一篇關於 「史上最小恐龍」 的研究登上了《自然》雜誌封面的文章。研究論文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和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 Luis Chiappe 等多位學者共同完成。

論文作者在一塊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發現了如蜂鳥一般大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其顱骨保存完整,喙後長度僅為 7.1 毫米。鑑於該標本形態特徵與其他所有鳥類都不同,論文作者建立了新屬新種,並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據論文描述,琥珀化石中 「寬婭眼齒鳥」 的頭骨長僅約 14 毫米,可見一巨大的眼窩,直徑約 4 毫米,儘管寬婭眼齒鳥體型很小,但它的牙齒比其他所有的古鳥類都多,上頜每側有 18–23 顆牙齒,齒骨每側有 29–30 顆牙齒,它還有著尖銳的喙部。從寬婭眼齒鳥的頭骨尺寸來看,它比蜂鳥還要小一些,是迄今發現的最小的古鳥類,可能代表了迄今為止最小的中生代恐龍。

但僅僅過了一天,該論文就遭到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恆、王敏、易鴻宇、盧靜,以及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胡晗等多位同行的質疑。他們認為,「寬婭眼齒鳥」 不是鳥,而更像蜥蜴。

質疑者表示,將 「寬婭眼齒鳥」 歸到鳥或恐龍的篇幅極其有限,且 「寬婭眼齒鳥」 頭型的形狀,並非只有鳥類才有,與鳥類 / 恐龍親緣關係甚遠的爬行動物,也有嘴尖而長、鼻孔後移、大眼等頭型,比如蜥蜴中的鏟吻蜥、安樂蜥類等。因此,僅僅基於這些連續形狀的相似性,無法得出標本屬於鳥 / 恐龍的結論。

而且,「寬婭眼齒鳥」 頭骨上並沒有眶前孔,也沒有眶前孔留下的任何痕跡,而所有的蜥蜴都沒有眶前孔。據此,質疑者認為,從這件標本沒有眶前孔來看, 「寬婭眼齒鳥」 更像是一種蜥蜴。

除了眶前孔,「具有側生齒」 和 「沒有方軛骨」,也是質疑者認為 「寬婭眼齒鳥」 更像蜥蜴的理由。

根據論文內的圖文描述,琥珀中 「寬婭眼齒鳥」 上頜骨的牙齒明顯具有側生齒的特徵,這在蜥蜴中很常見,但所有鳥類 / 恐龍的牙齒,都是長在頜骨齒槽裡的槽生齒。

在邢立達等學者論文的描述中,沒有看到 「寬婭眼齒鳥」 具有明顯方軛骨的特徵。眼眶下後方的方軛骨是蜥蜴和鳥類 / 恐龍頭骨的一個重要區別,在進步的今鳥類中,方軛骨在軛骨支末端癒合在了一起,而蜥蜴則完全沒有方軛骨。在這一點上, 「寬婭眼齒鳥」 也更像是蜥蜴。

此外,蜥蜴才有的鞏膜骨特徵在琥珀標本中十分明顯。據王維等學者的文章描述,儘管恐龍和鳥也有鞏膜環,但每一片鞏膜骨的形狀都很簡單。在論文中的 「寬婭眼齒鳥」 頭骨中,每片鞏膜骨中段縮窄,整體呈勺狀,這種特徵只在蜥蜴中發現過。

基於以上疑點,質疑者認為,「寬婭眼齒鳥」 不是鳥,而更像是蜥蜴。

爭議繼續?

質疑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對 DeepTech 表示,生物學領域的眾多學者不缺乏與業內同行的觀點碰撞,對某一位學者的研究方法和結論提出自己的質疑或反駁十分正常,他們只為追求科學的真相。

面對質疑,論文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對 DeepTech 表示,「新發現有爭議(很正常),我們建議對方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討論。」

此外,邢立達也在個人微博上表示,「學術問題有自己的規範,我們建議有興趣參與討論的學者,按照學術流程來討論 ...... 由於保存的因素,大部分化石標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 我們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但質疑者認為,結合最新投稿評議文章,以及原論文的公開信息可見,這件標本在琥珀中保存非常完好,骨骼結構非常清晰,沒有太多變形。合作團隊的 CT 掃描技術過硬,掃描結果也非常清楚,形態特徵分析本不易出現偏差。

鄒晶梅表示,唯一能確鑿說明這一新物種不是鳥的證據,來自於一個新的樣本,這一樣本提供了顱後骨骼的數據,但關於新樣本的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議且出版發表,因此暫且不能被正式當作支持該物種是蜥蜴而不是鳥的 「科學依據」。

目前,英文質疑文章已經提交給相關雜誌進行同行評審,並同時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論文預印本網址: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16.993949v1)

質疑文章能否通過同行評審?「最小恐龍事件」 的真相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期待兩支團隊的後續研究與學術觀點碰撞。

相關焦點

  • Nature封面「史上最小恐龍化石」撤稿,做進一步研究後重新投稿
    7 月 22 日,對於曾反覆引起爭議的《自然》封面文章「最小恐龍化石」,作者決定撤稿,並在自然官網上發布了撤稿申明。爭議焦點:是鳥還是蜥蜴原論文在 3 月 12 日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一塊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樣本(HPG-15-3)中發現了新屬新種。研究者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這意味著發現了一種白堊紀的早期鳥類,可能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 《自然》封面文章遭質疑,「史上最小恐龍」 還是某種蜥蜴?
    3月12日,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封面。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迄今最小恐龍"其實是蜥蜴? 第一作者邢立達回應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12日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後引發學界爭議,多位學術同行13日聯合發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質疑文章提出十大疑點,認為斷定「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很可能是蜥蜴。
  • 史上最小恐龍成學術烏龍?「恐龍獵人」邢立達的琥珀、論文和爭議
    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原創 王維 等 返樸近年來,隨著科技出版數量激增,出版節奏加快,僅靠論文發表前的少數同行進行審稿,已無法完全保證論文的質量及可靠性。因此,論文出版後的同行評議、可重複性檢驗和相關學術交流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高質量的研究應當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虎嗅網
    ,近年來,隨著科技出版數量激增,出版節奏加快,僅靠論文發表前的少數同行進行審稿,已無法完全保證論文的質量及可靠性。因此,論文出版後的同行評議、可重複性檢驗和相關學術交流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高質量的研究應當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 Nature封面撤稿:邢立達等人的「史上最小恐龍」假說存疑
    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Nature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迄今最小恐龍」引發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迄今最小恐龍」引發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2020-03-13 14:34:08」引發同行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12日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後引發學界爭議,多位學術同行13日聯合發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質疑文章提出十大疑點,認為斷定「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很可能是蜥蜴。
  • 世界上「最小恐龍」實際是一種蜥蜴 論文被撤回但其中特徵...
    科學家在一篇論文中承認,所謂的蜂鳥大小的恐龍實際上是一種蜥蜴。今年3月11日,《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保存在琥珀中的頭骨化石來自世界上「最小的恐龍」,有著類似鳥類的頭骨,長度不到2釐米,大小和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鳥類——蜂鳥差不多。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 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成恐龍獵人 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 「最小恐龍」成最大烏龍?
    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Nature撤稿 | 作者撤回「史上最小恐龍」論文
    McKellar)、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易棲如博士等學者合作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文章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
  • 蜥蜴和鳥,恐龍更像誰?
    而一個半世紀以來,作為大眾媒體最為熱衷的古代生物,恐龍的復原形象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恐怖的蜥蜴「恐龍」(Dinosauria)這個名稱是在1842年由英國著名古生物學家理察·歐文創造的。「Dinosauria」衍化自古希臘文,意為「恐怖的蜥蜴」。近代日本將其翻譯為「恐龍(恐竜)」,中文地區襲用之。
  • 一種研究模式:多發論文,研究足跡,找不到真恐龍
    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 同行評議要不要"雙盲"?
    雙盲同行評議可能使更多的女性和少數派科學家獲得頂級的科學研究職位——而目前,他們被嚴重忽視了。達令認為,既然獲得上述職位需要令人信服的論文發表記錄,那麼在科學出版中消除針對女性的潛在歧視,也許將改善現狀。然而,批評雙盲同行評議的聲音也存在。一項批評指出,由於科學研究經常是高度專業化的,在很多情況下審稿人很容易猜出作者是誰。
  • 開放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你會選擇嗎?
    隨著開放獲取運動的日漸普及和開放獲取期刊數量的與日俱增,各位看官對開放獲取了解得已經比較透徹,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開放同行評議。為何要開展同行評議?一句話解釋:因為同行評議是保證科學研究質量和完整性的核心環節,是推動期刊學術質量的基石。而同行評議制度的公信力依賴於良好的學術環境與公正的科學家。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已不復存在:這個2英寸生物很可能是蜥蜴
    在一群研究人員大聲疾呼發現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僅僅幾個月後 ,這些研究人員撤回了他們的發現,並指出它可能是蜥蜴。導致第二組研究人員認為O. khaungraae可能是蜥蜴的原因是它眼睛所在的結構。第二組研究人員寫道:「儘管其中存在中生代恐龍(包括鳥類)有趣的進化假設,但這種神秘的動物卻表現出各種蜥蜴狀的形態,這些形態挑戰了鱗翅目動物和弓形龍之間的基本形態學差距。
  • 億年前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研究論文題目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綜合類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琥珀中頭骨長僅14毫米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於約一億年前(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新發現的史上最小恐龍,竟然是個「四不像」?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時間與SARS病毒相似。新冠病毒在氣溶膠中可存活長達3小時,在銅表面為4小時,紙質材料表面為24小時,不鏽鋼表面為48小時,而在塑料(聚丙烯材料)表面最久,達到72小時。這說明對物品表面進行消毒,以及勤洗手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人員也據此推論,新冠病毒造成了更大範圍的感染,不太可能是因為病毒生存力比SARS病毒強,而是因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無症狀情況下也能傳播病毒,這讓隔離和防控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