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了!世界上「最小恐龍」實際是一種蜥蜴 論文被撤回但其中特徵...

2020-12-03 前瞻網

有關世界上「最小的恐龍」之爭終於要塵埃落定了。科學家在一篇論文中承認,所謂的蜂鳥大小的恐龍實際上是一種蜥蜴。

今年3月11日,《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保存在琥珀中的頭骨化石來自世界上「最小的恐龍」,有著類似鳥類的頭骨,長度不到2釐米,大小和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鳥類——蜂鳥差不多。

研究負責人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Jingmai O』connor和團隊給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起名為「Oculudentavis khaungraa」,意思是「眼齒鳥」,這種恐龍重約2克,生活在中生代。

O』connor說,這塊化石是在緬甸北部發現的,可追溯至9900萬年前,就它的大小而言,保存得異常完好。它的小喙上塞滿了幾十顆鋒利的牙齒,說明它在生活中主要捕食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它的眼睛從頭骨的兩側伸出,這意味著與大多數現代掠食者不同,這種恐龍沒有雙目視覺。這種生物的大小和年齡意味著鳥類的小型化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要早得多。

這一研究在國際上反響熱烈。「這是一個真正令人驚奇的標本。」馬裡蘭州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Amy Balanoff說,「化石記錄偏重於大型生物,因為它們更容易保存在沉積巖中。」她說,如果作者的解釋是正確的,這就證明了我們在現代鳥類身上看到的生態和形態多樣性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她補充說:「無論它在哪裡,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化石。」

然而,世界上「最小的恐龍」也遭到來自其他古生物學家的質疑。在生物預印本bioRxiv伺服器上發布的一份預印論文中,一些古生物學家聲稱這塊化石是一種蜥蜴,而不是恐龍。

一開始,原論文的作者發表了一篇同樣未經同行評議的回應,反駁了這些論點。但另一個研究團隊向作者展示了未發表的數據,該數據描述了一個類似的化石,該團隊曾將其歸類為蜥蜴。 

和恐龍一樣,蜥蜴也是爬行動物,但它們是不同的群體。

這具被稱為「HPG-15-3」的原始標本大小為四分之一英寸,是在緬甸北部克欽邦山谷的琥珀沉積物中出土的。

作者聲稱,他們對化石生物的描述——有著巨大的眼睛和幾十顆牙齒——是正確的,即使他們把它分類錯誤。

7月22日,研究人員在《自然》發表撤回聲明,「我們撤回這篇文章是為了防止不準確的信息留在文獻中。」但是,「對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的描述仍然是準確的。」

然而,他們繼續說,「一個新的未發表的標本對我們關於HPG-15-3的系統發育位置(或進化關係)的假設提出了質疑。」

博洛尼亞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Andrea Cau是對原始分類持懷疑態度的專家之一。根據其的說法,HPG-15-3顯示出蜥蜴的十個典型特徵。

他對《自然》雜誌說,考慮到這個標本的這些方面——這些從未在同一時期的類鳥化石上發現過,「不能排除它是蜥蜴的觀點。」

其實,在古生物學領域,撤回研究並不少見,尤其是對不完全化石標本的研究,比如HPG-15-3,來自未知群體。

O』connor告訴《自然》雜誌,新的數據「確實表明我們錯了」。然而,她補充說,在另一種蜥蜴化石的數據公布之前,不會對該標本進行重新分類。

儘管HPG-15-3被剝奪了「世界上最小的恐龍」的頭銜,O' connor教授和同事們說,HPG-15-3不尋常的特徵組合仍然值得關注。

O』Connor教授對《自然》雜誌說:「科學界對這個標本仍然很感興趣。」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8591581/Worlds-smallest-dinosaur-actually-LIZARD-scientists-admit-retraction-study.htm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553-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214-7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已不復存在:這個2英寸生物很可能是蜥蜴
    在一群研究人員大聲疾呼發現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僅僅幾個月後 ,這些研究人員撤回了他們的發現,並指出它可能是蜥蜴。該爬行動物被重新分類後,被稱為 Oculudentavis khaungraae,這是在另一組研究人員質疑bioRxiv上已發表的發現和研究方法之後進行的。最初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自然》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正在撤回這篇文章,以防止不正確的信息保留在文獻中。
  • 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 研究動態 中國學者撤回《自然》封面「最小恐龍」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妨礙科學自我糾正」 該論文發表於 2020 年 3 月 11 日,描述了在緬甸發現的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標本,並稱之為迄今已知最小的恐龍,被選為同期Nature封面。研究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K. O』Connor)。
  • Nature撤稿 | 作者撤回「史上最小恐龍」論文
    McKellar)、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易棲如博士等學者合作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文章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因為鳥類是由恐龍的一個支系演化而來,所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可見,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 《自然》封面文章遭質疑,「史上最小恐龍」 還是某種蜥蜴?
    3月12日,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封面。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迄今最小恐龍"其實是蜥蜴? 第一作者邢立達回應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12日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後引發學界爭議,多位學術同行13日聯合發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質疑文章提出十大疑點,認為斷定「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很可能是蜥蜴。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 「史上最小恐龍」爭議後續:新研究支持其為蜥蜴,但仍需同行評議
    關於中國學者爭論不斷的 「史上最小恐龍」 事件,本周再次有了新的進展。3 月 19 日,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將對 「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為史上最小恐龍」 論文的英文質疑文章提交給相關雜誌進行同行評審,並同時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追問:撤稿聲明迴避了什麼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
  • Nature封面「史上最小恐龍化石」撤稿,做進一步研究後重新投稿
    7 月 22 日,對於曾反覆引起爭議的《自然》封面文章「最小恐龍化石」,作者決定撤稿,並在自然官網上發布了撤稿申明。爭議焦點:是鳥還是蜥蜴原論文在 3 月 12 日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一塊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樣本(HPG-15-3)中發現了新屬新種。研究者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這意味著發現了一種白堊紀的早期鳥類,可能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 Nature封面撤稿:邢立達等人的「史上最小恐龍」假說存疑
    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Nature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今天,我們收到了來自幾位古生物學研究者的署名文章,質疑中國古生物研究者邢立達及其合作者3月12日在Nature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導的「世界最小恐龍」並不屬於恐龍或鳥,而很可能是一件蜥蜴的頭骨。如果他們的質疑成立,這篇論文將是古生物學史上最大的烏龍事件之一。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先是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質疑文章。緊接著,一些國際同行也紛紛指出其標本分析的缺陷。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虎嗅網
    今天,我們收到了來自幾位古生物學研究者的署名文章,質疑中國古生物研究者邢立達及其合作者3月12日在Nature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導的「世界最小恐龍」,認為其並不屬於恐龍或鳥,而很可能是一件蜥蜴的頭骨。如果他們的質疑成立,這篇論文將是古生物學史上最大的烏龍事件之一。
  • 史上最小恐龍成學術烏龍?「恐龍獵人」邢立達的琥珀、論文和爭議
    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文章一共列舉了10處疑點。
  • 重新定義恐龍:是什麼特徵讓一種恐龍區別於另一種?
    有了恐龍骨骼的形態學特徵和足夠的化石骨架知識,古生物學家可以大致確定恐龍標本在恐龍家族樹上的位置。然後,通過觀察其他特徵,特別是恐龍亞群共有的特徵,他們可以更詳細地找出這種動物的確切歸屬。 我們今天使用的恐龍分類系統首次發表於1887年。
  • 琥珀中的白堊紀生物:世界最小恐龍比蜂鳥小卻有100顆牙齒
    該研究論文題目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綜合類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囊括世界上最小恐龍的琥珀登上Nature雜誌封面。這一發現來自中國科學家。緬甸北部琥珀礦區鳥類是恐龍的後裔,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脊椎動物之一,大約有10500個種。在近1.5億年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共歷經了白堊紀和新生代兩次輻射演化,其中白堊紀是鳥類演化的重要階段,是鳥類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關鍵階段之一。胡岡谷地的鳥類琥珀包裹體較為豐富,對了解鳥類演化幫助很大。
  • 「最小恐龍」成最大烏龍?
    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迄今最小恐龍」引發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迄今最小恐龍」引發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2020-03-13 14:34:08」引發同行質疑 第一作者稱「期待在討論中進步」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12日在國際權威科技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後引發學界爭議,多位學術同行13日聯合發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質疑文章提出十大疑點,認為斷定「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很可能是蜥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