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陸續收到的審稿邀請中都有特別說明:你願意公開姓名和同行評議意見嗎?
依然處在舊石器時代的我,已然發現當今國際出版業不僅僅進入了開放獲取(Open access)時代,更是進入了開放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年代。隨著開放獲取運動的日漸普及和開放獲取期刊數量的與日俱增,各位看官對開放獲取了解得已經比較透徹,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開放同行評議。
為何要開展同行評議?
一句話解釋:因為同行評議是保證科學研究質量和完整性的核心環節,是推動期刊學術質量的基石。而同行評議制度的公信力依賴於良好的學術環境與公正的科學家。目前,國際期刊出版界採取的同行評審方式有單盲、雙盲、開放同行評審等形式,還有F1000Res推出的發表後同行評審。雖然評審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用意都是在驗證科學並確保研究發表後具有國際影響力。
不可否認,絕大多數同行評議都是客觀、公平、公正的。但是,因為是匿名評審,所以不能排除一些不公平甚至是惡意的同行評議。
「任何一篇論文,接受只需要一個理由;而拒絕,可以找一萬個理由。」在一個本來就不大的學術圈子裡,同行評議專家可以通過論文中的參考文獻、基於既往研究的了解判斷出論文作者;而事實上,目前至少有一半期刊並沒有做到雙盲同行評議。同一領域的競爭、既往的糾紛甚至國別偏見等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同行評議專家的判斷和決定。這些同行評議專家就像一個匿名法官,在幕後做出裁定,而作者幾乎沒有機會為自己申辯。即使偶爾有提出申訴(Appeal),多數會被拒絕。而開放同行評議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同行評議過程中的不透明等弊端。
開放同行評議是開放科學(Open science)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開放同行評議人身份、開放同行評議報告和開放參與評審3種模式。
目前,PLOS、BioMed Central、Frontiers、PeerJ、F1000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EMBO等組織、出版社和期刊都啟動了開放同行評議行動。BMC infectious Diseases將同行評議人姓名和單位、同行評議報告、作者回復等全部信息在論文接受發表後,全部在網上公布,整個同行評議過程和期刊發表過程極其透明。
相較於傳統同行評議,開放同行評審有諸多好處,如:
出版同行評審歷史展示了一部分科學幕後工作,有助於驗證科學論點。同行評審歷史可以揭示重要的觀點和決策,為讀者和研究人員提供豐富的背景知識。有助於將同行評審過程作為一種學術成果,認可評審專家的勞動成果。同行評審歷史可以作為教學和向公眾科普同行評審材料。同行評審歷史可供機讀,方便深入分析和討論。
那開放同行評議只有利,就沒有弊了嗎?因為透明化的評議機制,著實會讓人緊張。
在阿旺看來,首先同行評議專家第一個會緊張。再也不能躲在匿名這扇暗門的背後,不能隨便找個理由把別人稿件拒掉;認真審稿太費時間,存在電腦上常用和稀泥式審稿意見模版也不能用了;更不能大膽地塞幾篇自己的論文讓作者引用……
期刊主編、副主編、編輯、專欄編輯甚至編委也會緊張。再也不能隨便根據一個人的同行評議意見就隨便給出裁定了。想要這篇文章判松一些,那篇判緊一些,怕是不太好操作了;有爭議的稿件不敢輕易做決定啊,得吃吃透每個審稿意見,並且儘量多搜集幾份審稿意見做背書。
編輯與審稿人都緊張、更加認真、更加細緻了,那作者豈不是應該高興?別急,願意給你審稿的人少了。稿件送到了你的以往合作者、導師、同門及關係比較好的小同行時,他們應當迴避,送到與你有競爭關係的小同行時,conflict of interest,還是得迴避。編委們滿世界找審稿人,且還想著多收集幾份意見做背書呢。
OpenAIRE(歐洲開放獲取基礎設施研究)在2017年5月2日發布了一項題為「開放同行評議」的調查結果。該調查表明,在3062名被訪者中,88.2%的調查對象支持開放同行評議,76.2%的調查對象曾經有作為編輯、作者或審稿人的開放同行評議經歷。
但也有人認為,開放同行評議模式並非最公平的評價機制,因為「它阻止了同行評議專家完全坦白」。
各位小夥伴,你會選擇公開你的同行評議報告或者公開你作為稿件評閱人嗎?#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ISE學術前沿
NASA的科學發現、研究開發和月球到火星的探索計劃
介紹一位柔性電子領軍人物!引用次數超過13.7萬次,h因子186+
用上傳說中必贏的「凱利公式」,為什麼仍然可能傾家蕩產?原創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