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評議|預印本|biorxiv|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冷泉港實驗室

2020-11-24 騰訊網

作者 | 袁小華

據微信公號「生物學霸」報導,來自浙大、南京理工、北航、華中師範等國內數十家高校的研究人員,最近遭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批量撤稿30餘篇。值得關注的是,偽造同行評議幾乎存在於每篇撤稿中。

關於同行評議的另一個不好消息是:據Science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質量僅比預印本文章提升了4%。

該研究將2016年發表於bioRxiv的56篇預印本文章與後來在期刊上發表的同行評審版本進行了比較。其中,大多數文章屬於遺傳學和神經科學。

研究發現,預印本報告質量的平均分數為68%,而同行評議後的發表版本對應的分數是72%,數值差別僅有4%。

時常不靠譜、作用又有限,一時間,關於傳統同行評審模式的質疑再起。

期刊同行評審局限性日益暴露

期刊出版業的蓬勃發展、學術的進步,都離不開同行評審的作用發揮。然而,隨著期刊數量和信息量的激增,在論文的質量把關與快速發表上,傳統的同行評審模式日益顯露局限性。

例如,論文和審稿人數量增長上的不平衡,造成了過長的審稿周期。2018年,一項針對全球1.1萬名研究人員的調查發現,「審稿人疲勞」日趨嚴重。因此,期刊編輯必須平均邀請更多的同行審稿人評審稿件才能完成每一次審稿任務。

難以尋找到適合的審稿人也是一大困境。隨著領域愈加細分、學科愈發交叉,評審專家大多只熟悉個人所在的領域,而對其他領域所知有限,這容易導致對一些超出自己知識結構的創新性研究判斷失準。

既然找審稿人這麼難,讓論文作者推薦評審專家會不會容易些?或許容易,但也將導致新的漏洞。

一項針對瑞士資助申請的分析發現,由資助申請者推薦的同行評審人員給出「優秀」或「傑出」分數的可能性是給出「差」或「好」分數的4倍。

一些同行審稿研究也同樣發現:由作者提名的審稿人對論文的評分高於期刊編輯挑選的審稿人。

此外,同行評議中還存在學術欺詐及學術錯誤、同行評審造假、惡意剽竊等一系列潛在風險。

此情此景下,顛覆傳統期刊出版方式的「預印本」能否值得信賴?

預印本會是值得信賴的新方式嗎?

與傳統期刊相比,預印本開放獲取形式所帶來的關注度和引用率,將幫助作者優先展示其學術成果。這樣既利於前沿科學的交流,也有利於研究者獲得更多的反饋意見,不斷修正完善學術成果。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吳家睿曾撰文指出,在當今的物理、數學等理論學科中,預印本平臺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已超越了傳統的科技期刊。研究者通常會把個人研究成果在預印本平臺上首先發布,如英國數學家阿蒂亞(M. Atiyah)就在2018年9月以預印本形式發布了證明黎曼猜想的論文。

如今,預印本平臺的發展早已超出物理學、數學等理論科學領域,不少國家紛紛出現了預印本網站。

1991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創建的arXiv(1999年改名為arXiv.org),起初只收錄物理學領域論文,如今已經擴展到數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

由冷泉港實驗室負責運營維護的bioRxiv,美國冷泉港實驗室、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和耶魯大學聯合運營的medRxiv等諸多預印本平臺都正在學術研究中發揮作用。

中國近年來也成立了多個預印本平臺,如「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org」(http://chinaxiv.org/)於2016年1月開始接收研究論文。

此外,還有一些特定地區或語言的預印本網站也正在實時助力學術交流,如研究阿拉伯語言的ArabiXiv、非洲的AfricArxiv和印度的IdiaRxiv。

儘管預印本平臺蓬勃發展,但在上面發布的論文質量一直受到質疑。事實果真如此嗎?

除了上述Science報導的最新發現,2019年一項發表於《國際數字圖書館雜誌》的研究也通過一種自動化方法比較了大量的預印本文章與其隨後在相關期刊上的發表版本。

這項研究涉及發表在bioRxiv上近2500篇文章,以及arXiv上的1.2萬篇文章。最終得出的結論也是:預印本與正式發表版本論文的差異很小。

該研究的作者、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Martin Klein表示,這並不表明同行評議沒有價值,但不可忽視的是,就預印本和期刊文章各自為科學交流發揮的獨特益處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Klein表示,在他自己的計算機科學領域中,研究人員已經接受並依賴預印本已有幾十年了,大家知道同行評審後可能會對其進行完善。「對我來說,這根本不用考慮。」

參考文獻: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417.shtm?id=34541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180925.html

https://mp.weixin.qq.com/s/t1fIj4TSyJYC15bwsfE7UQ

https://mp.weixin.qq.com/s/18vssppTzuiO3RWtTxA-Sg

https://www.sju.edu.cn/lsywhdtyjy/de/6e/c5060a56942/page.htm

https://mp.weixin.qq.com/s/uk8TL71wTdTRG6kL7HFLmg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3/do-preprints-improve-peer-review-little-one-study-suggests

https://mp.weixin.qq.com/s/P_EKmeOVAmi1aFz_HIy0yg

https://mp.weixin.qq.com/s/-DmoFGm__naOCxn8AIjL3A

編輯 | 宗華

排版 | 華園

相關焦點

  • 偽造同行評議,30餘篇論文被撤!傳統審稿模式再受質疑
    值得關注的是,偽造同行評議幾乎存在於每篇撤稿中。 關於同行評議的另一個不好消息是:據Science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質量僅比預印本文章提升了4%。 該研究將2016年發表於bioRxiv的56篇預印本文章與後來在期刊上發表的同行評審版本進行了比較。其中,大多數文章屬於遺傳學和神經科學。
  • bioRxiv生信好文速覽
    上個月6號,biorxiv上post出了一篇獨特的預印本(preprint):來自biorxiv的創建團隊的Richard Server等人,以
  • 易智編譯:常用的預印本平臺有哪些?
    目前,預印本已經覆蓋了大多數學科。易智編譯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常用的預印本平臺,希望為讀者投稿提供一些嶄新的思路。預印本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還未在正式出版物上發表,而出於和同行交流目的自願先在學術會議上或通過網際網路發布的科研論文、科技報告等文章,不需要同行評議。
  • 預印本在化學領域的興起
    化學現在開始接受預印本,越來越多的化學和材料科學研究人員在同行評審之前在網上發布他們的手稿。預印本可以加速科學成果的傳播,促進研究人員之間的非正式交流,有望加快整體研究的步伐。預印本是作者在正式的同行評議之前在網上提供給研究團體的一篇科學文章(圖1)。大多數情況下,它是一篇剛剛(或即將)提交給傳統期刊的文章的版本,但有時也可以是作者希望公開分享的工作文檔。
  • 美國期刊專家跟您聊聊預印本 | In Review
    1991年,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s)的物理學家創建了一個中央伺服器,用於起草新的研究文章。隨著它越來越流行,該伺服器作為arXiv在線重新發布,由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主辦。arXiv網站如今在物理科學和數學方面擁有超過130萬份研究預印本,每月提交的新文稿超過10,000份。
  • 網絡研討會預告:預印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近年來,在生命科學中使用預印本的增長使出版行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允許科學家、編輯和期刊從他們的評估中分離科學發現的交流。儘管人們對預印本的概念越來越感興趣,但在科學界,對預印本使用的不對稱仍然存在,某些區域和某些研究領域比其他領域更活躍。
  • 被Nature翻牌的bioRxiv——冷凍電鏡發展到原子級別解析度水平
    來源:Paul Emsley / 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它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宇宙」:顯微成像技術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Nature 新聞報導了2020年5月22日同時發表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的兩篇關於冷凍電鏡裡程碑式的突破,將解析度提高到單個原子水平。這一突破鞏固了cryo-EM在繪製蛋白質結構圖譜中的主導工具地位。
  • BioRxiv到底是什麼期刊?為什麼突然火了?
    www.biorxiv.org《BioRxiv》美國一相關慈善組織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於2013年啟動的一個儲存及發布學術論文的平臺(也被翻譯成預印本在線期刊)。
  • 科學網—美國國家實驗室的運行管理機制
    國家實驗室是由聯邦政府的公共資金興建,資金來源的公共性質使其有著服務全國科研工作者的義務。 聯邦政府將部分國家實驗室交給大學管理,有利於推動國家實驗室與大學之間科研與教育之間的優勢互補。 美國國家實驗室對科技人員的評估、考核與晉升機制多採用同行評議的方法,同行評議的專家組一般由來自其他實驗室、政府機構、大學及工業界的知名專業人士組成,評議的標準按有關章程規定執行。這種評議制度有力、有效地鼓勵競爭,樹立高標準,提高項目績效;培養創造性和促進公平,有利於篩選合格的領軍人才,組成極強凝聚力的研究團隊,並將資源用於最重要和最有前景的課題上。
  •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發生鈽材料核洩漏事故
    2020年6月8日,美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鈽設施發生鈽-238氧化物洩漏與汙染事故,導致1名員工遭受大量放射性沾染。此次核洩漏是該實驗室近年來後果較為嚴重的一次事故,加劇了外界對實驗室核安全的擔憂。
  • 韓春雨團隊三年後再度發文:尚未經同行評審,仍在職河北科大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bioRxiv預印本網站上看到,韓春雨為通訊作者的這篇論文(Background free tracking of single RNA in living cells using catalytically inactive CasE)首次發布時間為今年的5月13日。
  • Nature:新冠低質量論文湧現,預印本網站發出拒稿通知!
    科學家們將大量未經同行評議的論文發布到預印本伺服器,在冠狀病毒研究中最受歡迎的兩個預印本網站 bioRxiv 和 medRxiv,已經發布了近 3000 份關於該主題的研究論文。上個月,當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東北大學的計算科學家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向預印本網站 bioRxiv 提交了一篇論文時,他收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回覆。
  • 「史上最小恐龍」爭議後續:新研究支持其為蜥蜴,但仍需同行評議
    3 月 19 日,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將對 「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為史上最小恐龍」 論文的英文質疑文章提交給相關雜誌進行同行評審,並同時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
  • 2019年5月bioRxiv生信好文速覽
    大約一年前,我們曾在「bioRxiv速覽」中對Nature的world view板塊刊發的來自倫敦的科學記者Tom Sheldon的一篇文章有過報導,該文作者表示,因為預印本(preprint)未經同行評議,所以與正式發表的文章相比而言可能包含更多錯誤,而這些錯誤可能通過預印本被傳播、放大,由此Sheldon大聲疾呼學界採取措施加強對預印本發布的限制。
  •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布局黃埔區
    昨日,冷泉港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基金揭牌儀式在黃埔區舉行  信息時報記者 朱元斌 攝   信息時報訊(記者 張玉琴 通訊員 黃嘉慶 黃於穗 李晶晶)昨日,總規模約100億元的冷泉港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籤約,基金公司同步揭牌;同時,該區還與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籤訂進一步全面合作備忘錄,設立冷泉港價值創新園
  • ...和51區的真相|外星人|鮑勃拉扎|51區|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ufo
    那關於鮑勃拉扎的背景,據他自己說,它具有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碩士學位,畢業以後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這個實驗室可以說是美國當時最牛的物理實驗室之一,而且洛斯阿拉莫斯當地的報紙還報導過鮑勃拉扎研製出速度奇快的噴氣式汽車的故事,後來各種機緣巧合的機會,鮑勃拉扎就被政府僱傭到51區工作,他的工作內容就是研究先進的外星飛船的推進系統,對這些外星飛船進行逆向工程。
  •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發生核洩漏事故 中方回應
    有記者提問,據報導,近日,美國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發生核洩漏事故,導致工作人員受到鈽氧化物粉末的汙染;美國正尋求急速提升該實驗室核武器生產能力,確保其在2030年前具備年產30枚核武器彈芯的能力。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華春瑩表示,我注意到了有關報導。
  • 新冠病毒與武漢實驗室沒有關係,引發陰謀論的印度論文已經撤稿
    2月2日,bioRxiv科學網聯合創始人理察·塞弗在個人推特上發文:《2019-nCoV刺突蛋白中獨有插入片段與HIV-1 複製蛋白gp120和Gag驚人相似》(下文簡稱《驚人相似》)一文作者自願撤回預印本。預印本作者表示:「我們無意為陰謀論添枝加葉……感謝批評……(我們)將帶著修訂後的版本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