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實驗室非常注重優秀人才的吸引和培養,其主任級別的選用一般是學術水平高、社會影響力大的知名學者專家,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
國家實驗室是由聯邦政府的公共資金興建,資金來源的公共性質使其有著服務全國科研工作者的義務。
聯邦政府將部分國家實驗室交給大學管理,有利於推動國家實驗室與大學之間科研與教育之間的優勢互補。
■裴瑞敏 楊國梁
一、人員管理機制
美國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主要包括三類,一般科研人員、高級科研人員、博士後和客座研究人員。一般科研人員採用限期聘用制,公開招聘並籤訂合同,享受合同規定的工資和社會福利等,在任期如果表現突出,可以聘為長期聘用人員。高級科研人員一般有任期年限制和項目合同制兩種。任期年限制在獲得終身職位前,存在任職年限序列,具有較強的競爭;獲得終身職位後,按照國家公務員的制度進行人事管理。
美國國家實驗室非常注重優秀人才的吸引和培養,其主任級別的選用一般是學術水平高、社會影響力大的知名學者專家,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家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與實驗室實行合同管理模式,由於優秀的科研人員所產生的卓越的科研成果是保障國家實驗室獲得經費、維持運行的基本前提,並且不同國家實驗室之間存在項目競爭,因此,實驗室行政人員非常注重對於優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
美國國家實驗室對優秀人才採取合同管理制度,在世界範圍內選拔和聘任人才,重點考察其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以此為基礎籤訂不同期限的聘用合同。一般來說,研究人員聘期為2~3年,優秀研究人員合同期限適當延長。流動人員一般為博士後、研究生,也以合同形式招聘,工作期限從不足1月到2年不等。此外,美國國家實驗室還鼓勵研究人員在大學兼職、大學教授也可在國家實驗室兼職開展研究。因此,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科研人員流動性較高,常因開展大型研究任務的需要,組建研究團隊。項目結束後,研究團隊解散,研究人員各回原崗位。與研究團隊不同的是,行政管理崗位和技術支撐崗位較為穩定,其穩定性的保持,有利於提高國家實驗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美國國家實驗室對科技人員的評估、考核與晉升機制多採用同行評議的方法,同行評議的專家組一般由來自其他實驗室、政府機構、大學及工業界的知名專業人士組成,評議的標準按有關章程規定執行。這種評議制度有力、有效地鼓勵競爭,樹立高標準,提高項目績效;培養創造性和促進公平,有利於篩選合格的領軍人才,組成極強凝聚力的研究團隊,並將資源用於最重要和最有前景的課題上。
在人員績效獎勵上,國家實驗室最大限度地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如阿拉莫斯實驗室內近60%的人員屬於加州大學的職工,為了留住本校優秀的年輕人才,加州大學採取了一系列向年輕教授傾斜的措施,在工資晉升上,助理教授工資檔次分為6級,副教授工資為5級,教授工資為4級,除了每年由於物價上漲因素,工資上調2%~5%外,助理教授工資是每兩年晉升一次,增長的幅度是工資基數的10%左右,晉升工資的標準主要根據發表文章、教學、課題經費和參與教授會工作等,在副教授的5級工資中,最初的兩個級別是每兩年工資晉升一次,晉升工資的水平為5%~7%,在35級是每三年上調一次,晉升幅度也為5%~7%,只是時間延長了一年。在教授水平上的工資晉升是每3年評一次,晉升的幅度是3%~5%。從這一調資標準來看,工資增長最快的是助理教授和副教授,而不是正教授,目的就是鼓勵年輕人早出成果。
二、資源共享機制
國家實驗室是由聯邦政府的公共資金興建,資金來源的公共性質使其有著服務全國科研工作者的義務。美國國家實驗室有著世界一流的儀器設備,這些設備依照實驗室自身傳統和政府的相關政策為研究人員提供使用機會,使這些由公共資金支持的設備物盡其用。例如,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的高級光源(Advanced Light Source, ALS),能夠提供世界上最亮的紫外線光源和軟X射線光束。自1993年裝置投入使用以來,全世界已經有1000多位科學家使用這一裝置進行了材料科學、生物、化學、物理以及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研究。而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盧漢中子散射中心每年都接受500多位來自全世界的科學家來使用這裡的裝置。這些科學家首先要向實驗室提出申請,包括科研的目的、實驗設計等,實驗室對這些申請進行同行評估,評估通過者就可以免費使用這些裝置。
三、大學與實驗室融合機制
聯邦政府將部分國家實驗室交給大學管理,有利於推動國家實驗室與大學之間科研與教育之間的優勢互補。美國的大學在管理國家實驗室時也充分地利用了這一點,積極在政策和制度上促成大學與實驗室的全面合作。
大學與國家實驗室的合作是十分廣泛的,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合作建立研究機構。聯合研究機構的確立,使不同實驗室之間、不同大學之間,以及實驗室和大學之間的合作成為常態,如加州大學的聖迭亞哥分校就和其管理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合作建立工程研究所(the Engineering Institute)。這個研究所位於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旁邊的科研園區內,其人員均來自聖迭亞哥分校和實驗室,主要包括航空、民用、電子、機械方面的工程師以及計算機和材料學方面的科學家。該研究所主要從事結構安全監控、故障預測、仿真模型驗證、不確定性量化等跨越傳統學科和院系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該研究所使實驗室可以吸納大學教授中的相關專家,同時也為實驗室的科研人員提供做兼職教授或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每年研究所都要從學校的本科生中招收30名工程方面的人才進行重點培養。
大學和實驗室進行融合的另一種方式是進行跨學科創新性研究和教學項目。例如:伯克利電化學研究會(BERC)是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組建的高能電池電化學研究隊伍,負責執行和監管美國先進可充電池和燃料電池的研究工作,也負責管理美國能源部的先進交通技術用電池(BATT)項目的進展和執行情況,協調其他研究機構有關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車電化學系統的研究工作。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此項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資助,特此感謝。)
《中國科學報》 (2018-02-05 第7版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