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1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李沁園)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日前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甘建華課題組與麻錦彪課題組合作的關於RNA-cleaving DNAzyme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用X-射線晶體學方法解析了8-17 DNAzyme與底物類似物的活性複合物結構,首次揭示了RNA-cleaving DNAzyme剪切RNA的分子機制,為DNAzyme的優化設計、基因沉默和臨床治療方面的應用提供了指導。

DNAzyme是一類具有催化功能的DNA分子。同蛋白質和RNA催化酶一樣,DNAzyme能夠催化多種類型的生化反應,並在不對稱催化、生物傳感器、DNA納米技術以及臨床診斷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具有RNA剪切功能的RNA-cleaving DNAzyme是發現最早的一類DNAzyme。因為能夠序列特異性地剪切目標RNA,導致目的基因的沉默,RNA-cleaving DNAzyme得到了非常廣泛的關注和研究,並成功地應用於多類臨床疾病的治療。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RNA-cleaving DNAzyme的機理研究吸引了國際上眾多課題組的關注,但由於核酸晶體生長和衍射的困難,目前RNA-cleaving DNAzyme的結構和催化機制仍不明確。

為此,甘建華、麻錦彪以及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教授黃震研究團隊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方法,並最終藉助非洲豬流感來源的DNA聚合酶的幫助,獲得了RNA-cleaving DNAzyme與底物類似物及催化因子Pb2+離子的高解析度的複合物結構 (如圖)。複合物結構的原子模型顯示,RNA-cleaving DNAzyme的活性中心具有一個新穎的V-shape構象,Pb2+離子則結合在活性中心的一個預先形成的結合口袋中。RNA-cleaving DNAzyme遵循酸鹼催化機制,Pb2+離子可以輔助水分子的活化,促進RNA底物的降解。除了催化機理外,該研究同樣通過一系列的突變和體外活性驗證,揭示了DNAzyme各核苷酸鹼基在結構和活性方面的重要性,解釋了該酶剪切RNA的分子機制,為進一步開發應用DNAzyme以及相關基因疾病診斷治療提供理論指導。

據悉,劉鶴華博士和於翔博士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復旦大學教授甘建華、麻錦彪以及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教授黃震為並列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繼喜、林金鐘以及紐約州立大學教授盛佳課題組的大力支持,並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研究團隊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採集了晶體衍射數據,並主要使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國重結構生物學平臺完成了晶體生長、結構修正和相關活性驗證工作。

相關焦點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然而,其中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12月21日,河南大學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學路教授團隊在《分子植物》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大豆中GSK3蛋白激酶磷酸化共生關鍵轉錄因子NSP1,從而介導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的分子機制。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副研究員張兆軍和張東輝院士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發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揭示了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
    【前沿進展】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2020-11-20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教授範先群團隊研究發現了與成骨分化密切相關的環狀研究表明circRNAs參與決定幹細胞/祖細胞的命運,但其在幹細胞/祖細胞成骨中的作用與機制仍未可知。 該研究發現,起源於vgll3基因座的circRNA-vgll3顯著促進ADSCs成骨分化,沉默circRNA-vgll3則顯著降低ADSCs的成骨能力。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2月3日上海訊(記者 黃辛)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又獲重大突破。
  • 復旦大學-復旦新聞文化網
    儘管研究者們過去圍繞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已經有相對清晰的認識,然而圍繞RNA聚合酶II 的C端結構域(CTD)的動態調控特別是轉錄抑制機制仍然知之甚少。11月27日,《科學》(Science)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 an RNA Polymerase II phosphatase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RNA操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但到目前為止,這類序列特異的RNA內切酶在自然界中還沒有被發現。因此,尋找一類序列特異的RNA內切酶顯得尤為重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盧從明研究組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發現,PPR-SMR蛋白家族成員SOT1能夠在體外特異且高效地剪切其RNA底物。
  • 復旦大學等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機理—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仇志軍與教授劉冉領導的團隊,在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性能穩定性機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上大頂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韌化機制
    加之缺乏加工硬化能力,一旦剪切帶開動,就會加速剪切帶的不穩定性,從而導致材料災難性的斷裂-宏觀拉伸塑性幾乎為零。因此,控制剪切帶的動力學行為以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能力是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同時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工作也是徐彥輝課題組繼2020年初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研究長文揭示人源BAF複合物的染色質重塑機制(https://news.fudan.edu.cn/2020/0131/c4a103941/page.htm)之後,在轉錄調控相關結構功能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項重大成果。
  • 復旦大學揭示胺基酸感知和信號傳導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趙世民、徐薇、徐彥輝團隊通過近五年的持續研究發現,tRNA合成酶除了識別胺基酸和激活tRNA在蛋白質合成中扮演功能外,還具有修飾蛋白質賴氨酸的功能。相關研究為解釋胺基酸感知和信號傳導的問題打開了新的窗口。基於這些發現,人們將有可能闡明不同胺基酸如何特異調控不同信號通路,不同tRNA合成酶突變如何導致不同人類疾病的機制並開發全新的幹預策略。
  • 研究揭示冠狀病毒主蛋白酶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開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尚魯慶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催化》發表論文,揭示了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催化機制,並討論了冠狀病毒MERS-CoV與SARS-CoV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此基礎上,結合分子鐘的推斷,研究團隊重建了該類群的演化歷史及其與橫斷山隆升的關係,並討論了影響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可能的因素。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生物地理學期刊》。 高山竹類是竹亞科青籬竹族一個獨特的分支,包括8屬約210種,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橫斷山區,少數物種分布至東亞其它山地、南亞南部和非洲山地。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因此,控制剪切帶的動力學行為以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能力是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同時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目前,有很多研究通過調控微觀結構來提高非晶合金的室溫塑性。比如非晶複合材料,晶體相作為夾雜物與剪切帶交互作用促進多重剪切帶形成並阻礙剪切帶快速擴展,從而實現增強宏觀塑性變形的能力。
  • 復旦大學發現小鼠黑暗暴露誘發覺醒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聯合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介導了小鼠急性黑暗暴露誘發覺醒效應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為臨床治療異常光照引起睡眠紊亂相關疾病提供新思路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28日,記者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