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2020-09-26 材料學網materials

導讀:通過有目的地調節原子尺度結構和局部應力狀態來控制剪切帶動力學來設計具有增強的可變形性的延展性非均質金屬玻璃(MGs)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本文將冷卻至低溫時的局部原子結構變化與觀察到的改善的剪切穩定性相關聯。與短程級(SRO)和中程級(MRO)的非仿射熱收縮有關的增強的原子級結構和彈性異質性改變了剪切轉變區(STZs)活化過程的特徵。擴展了人們對單片MG中原子級結構與基本塑性事件之間相關性的理解,從而為新的韌性金屬合金的設計鋪平了道路。


非晶合金在室溫下的塑性變形為非均勻變形,變形高度局域化而形成剪切帶。加之缺乏加工硬化能力,一旦剪切帶開動,就會加速剪切帶的不穩定性,從而導致材料災難性的斷裂-宏觀拉伸塑性幾乎為零。因此,控制剪切帶的動力學行為以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能力是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同時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目前,有很多研究通過調控微觀結構來提高非晶合金的室溫塑性。比如非晶複合材料,晶體相作為夾雜物與剪切帶交互作用促進多重剪切帶形成並阻礙剪切帶快速擴展,從而實現增強宏觀塑性變形的能力。然而,對於單一的非晶合金,依然缺乏原子尺度結構與宏觀塑性/延展性之間內在聯繫的全面理解,這嚴重阻礙了新型高性能非晶合金的研究開發。


近日,上海大學材料學院青年教師卞西磊,通過高能同步輻射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建立了非晶合金在降溫過程中局域原子結構變化與剪切穩定性增強之間的關係,揭示了非晶合金在原子尺度上的結構不均勻性與中程、短程有序疇的非均勻收縮有關,進而影響剪切轉變區(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s, STZs)的激活過程,從而揭示了微觀結構波動與STZ周圍應力場變化的關係,並以此闡明了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韌化機制。相關成果以「Signature of local stress states in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metallic glasses」為題發表在Nature子刊《NPG Asia Materials》上,期刊同時刊登編輯評論,題為:Metallic glasses: seeing the effects of stress。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7-020-00241-4

本研究發現了非晶合金在低溫環境下由宏觀冷收縮導致的屈服強度的升高僅佔了43%,其餘的則來源於中程-短程有序疇結構之間的非均勻程度,即中程-短程有序疇結構之間的熱應變差異隨溫度降低而加強,這也可能控制著STZ的滲透過程進而改變剪切帶動力學和剪切角。基於Eshelby夾雜物理論,我們提出一個應力場模型(原子排列的不均勻波動使得STZ周圍的壓應力場佔優)解釋了STZ的滲透機制和剪切帶動力學行為的顯著差異。因此,應力狀態的微觀調控為提高剪切穩定性和設計新型韌性非晶合金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策略方法。該研究成果也拓寬加深了我們對非晶合金原子結構和變形機制之間關係的理解。


圖1 在77-293 K範圍內的不同溫度下,Zr64.13Cu15.75Ni10.12Al10MG的力學性能


圖2:Zr 64.13 Cu 15.75 Ni 10.12 Al 10 MG的結構表徵。和在不同溫度下STZ(夾雜物)滲流機理的示意圖。

圖3:隨溫度降低,斷裂角(θ)和斷裂模式因子(ω)的變化


圖4:插入SB滑動速度v s的溫度依賴性


該論文第一單位為上海大學,上海大學材料學院卞西磊博士為第一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1引智計劃、歐盟研究理事會ERC高級項目和德國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高能同步輻射實驗是在德國漢堡-DESY完成的。

相關焦點

  • 上大頂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韌化機制
    近日,上海大學材料學院青年教師卞西磊,通過高能同步輻射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建立了非晶合金在降溫過程中局域原子結構變化與剪切穩定性增強之間的關係,揭示了非晶合金在原子尺度上的結構不均勻性與中程、短程有序疇的非均勻收縮有關,進而影響剪切轉變區(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s, STZs)的激活過程,從而揭示了微觀結構波動與
  • 非晶合金剪切帶塑性的「蝴蝶效應」
    在非晶合金中,微小的結構狀態變化會引起宏觀樣品塑性的巨大差別,但其物理機制仍不是很清楚。本文發現這主要是剪切帶的混沌動力學放大作用,為理解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機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動力學視角,也為從剪切帶動力學角度定量設計和調控非晶合金的塑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 非晶合金剪切帶塑性的「蝴蝶效應」
    非晶合金由於其長程無序的原子結構,具有高強度、大彈性、耐磨性等優異的力學性能,在航空航天、精密結構件、消費電子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因此,非晶合金塑性變形機制的研究一直備受矚目,也是材料科學和非晶態物理領域的基本問題之一。和晶體材料不同,非晶合金的變形過程中不產生位錯,表現出高度局域化的特徵,即大量的塑性應變集中在厚度只有幾十到幾百納米的剪切帶區域內。
  •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10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研究以一系列非晶合金(金屬玻璃)及其對應的晶化產物為模型體系,開展了系統的低溫(1.9-100K)比熱測量。通過細緻分析低溫比熱的聲子和電子貢獻,精確分辨出各拓撲無序態非晶合金的波色峰位置和強度。研究發現,非晶合金的低溫比熱波色峰包含過剩的準局域聲子散射和背景的電子激活兩部分貢獻,但前者是主控的。這兩種貢獻高度耦合,且均依賴於非晶無序結構。
  • 【課題套路】Nature子刊帶你翻新PD-L1研究思路
    2020年9月14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Mien-Chie Hung(洪明奇)教授在Nature子刊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病理學機制
    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物理所等非晶合金玻璃轉變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玻璃轉變是與非晶合金的形成、微觀結構與宏觀物性等密切相關的物理過程,但其本質並不能通過傳統的熱力學相變理論描述,是當前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傳統意義上的熱力學相變一般都會對應結構序參量的明顯變化,但合金熔體在快速冷卻過程中其動力學急劇慢化(粘度和結構弛豫時間在幾十度的溫區內增加十幾個量級),但通過各種衍射方法測得的微觀結構特徵變化卻微乎其微。
  • 金屬所等發現非晶合金在均勻塑性變形下具有高度回春現象
    非晶合金在常規條件下會發生結構弛豫,伴隨著結構和性能的改變。但如何最大程度地實現非晶合金回春,仍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研究非晶合金的回春現象,對於認識非晶的微觀結構和原子排列,理解其變形行為和機制以及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研究出解決非晶合金材料老化難題的新方法
    但是,非晶態是一種複雜的結構無序體系,在能量上處於亞穩態。通常條件下,非晶合金會發生結構弛豫(Aging),這種時效作用使非晶合金的物理和力學性能都發生改變,如變脆、老化,這大大限制了非晶合金的大規模應用。如何克服非晶材料的弛豫、老化,一直是非晶材料面臨的瓶頸問題。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組試圖通過表面噴丸、強變形和離子輻照等處理工藝,來解決非晶合金的老化問題。
  • ...學院任天輝教授團隊博士後在Nature子刊撰文探究暗激子與聲子的...
    通過低溫光致發光光譜 (PL),在高質量的BN/WSe2/BN三明治結構器件中發現,自旋禁閉的暗激子可以通過位於Γ點手性E』』聲子的相互作用,從而和自旋允許的亮激子相互耦合,同時釋放一個手性聲子和一個圓偏光子。因此,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全新的合二為一的準粒子(X_D^R),不僅具有暗激子的長壽命,同時還有亮激子的量子性質,為開發下一代量子信息處理和存儲器件提供堅實基礎。
  • 室溫下幾秒就完成!塊體非晶合金超聲塑性:一種新型塑性流變形式
    塊體非晶合金(BMG)以其高強度(最高可達6 GPa以上)而聞名,但在低溫或高應變率下塑性較差,難以加工,嚴重製約了該類材料的廣泛應用。雖然個別成分可以實現熱塑性加工,然而該成型方式需要在玻璃轉變溫度(Tg)以上進行,合金成分的選擇極為有限,且高溫下容易使非晶合金髮生晶化破壞。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物理所非晶合金中流動單元與室溫塑性變形研究獲進展
    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非晶合金中的變形機制,首先就要研究其微觀結構特徵。在晶體材料中,塑性變形通過缺陷的運動來實現,但是非晶中的原子排列長程無序,沒有平移對稱性,在結構無序中尋找缺陷顯得尤為困難。另一方面,制約非晶合金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關鍵問題除了尺寸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金屬玻璃往往表現出室溫的脆性。在低溫和常溫下,金屬玻璃的塑性變形集中在剪切帶中,導致加工軟化和缺乏明顯的宏觀拉伸塑性。
  • 金屬所《Nature》85年來加工硬化機理的重新認識!
    非晶合金(也稱金屬玻璃)具有許多優異的機械性能(高屈服應力、高韌性和破紀錄的「損傷容忍度」),但應變軟化卻是其致命弱點。與傳統晶體材料不同,它們的變形高度局域化,表現為以剪切帶主導的非均勻變形。這直接導致了其室溫脆性,成為非晶合金的瓶頸問題。
  •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7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Nature中文摘要 17 September 2015
    .htmlA new cyanogenic metabolite in Arabidopsis required for inducible pathogen defence擬南芥中可誘導的病原體防禦機制所需的新型生氰代謝物http://www.nature.com/nature
  • 化學化工學院任天輝教授團隊博士後在Nature子刊撰文探究暗激子與...
    通過低溫光致發光光譜 (PL),在高質量的BN/WSe2/BN三明治結構器件中發現,自旋禁閉的暗激子可以通過位於Γ點手性E』』聲子的相互作用,從而和自旋允許的亮激子相互耦合,同時釋放一個手性聲子和一個圓偏光子。因此,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全新的合二為一的準粒子(X_D^R),不僅具有暗激子的長壽命,同時還有亮激子的量子性質,為開發下一代量子信息處理和存儲器件提供堅實基礎。
  • 金屬所《Nature》:首次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
    非晶合金(也稱金屬玻璃)具有許多優異的機械性能(高屈服應力、高韌性和破紀錄的「損傷容忍度」),但應變軟化卻是其致命弱點。與傳統晶體材料不同,它們的變形高度局域化,表現為以剪切帶主導的非均勻變形。這直接導致了其室溫脆性,成為非晶合金的瓶頸問題。因此,實現塊體非晶合金的加工硬化行為,被認為是非晶合金乃至所有無定型材料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
  • 黃志偉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CRISPR-Cpf1識別crRNA以及剪切...
    該項研究通過結構生物學和生化研究手段揭示了CRISPR-Cpf1識別CRISPR RNA (crRNA)以及Cpf1剪切pre-crRNA成熟的分子機制,這對認識細菌如何通過CRISPR系統抵抗病毒入侵的分子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為成功改造Cpf1系統,使之成為特異的、高效的全新基因編輯系統提供了結構基礎,讓人們可以更加高效地對目的基因進行「關閉」、「恢復」和「切換」等精準「手術」,使戰勝癌症和愛滋病等疾病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