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10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在太赫茲(THz)頻率,玻璃振動譜總是偏離經典德拜模型預測而形成一個過剩的態密度峰。由於服從波色-愛因斯坦分布,這種振動態密度的過剩峰通常被稱為波色峰(boson peak)。作為玻璃本徵特徵之一,波色峰為理解玻璃複雜的結構本質以及豐富的動力學提供了一扇重要的窗口。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德國明斯特大學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合作研究並取得進展。

  研究以一系列非晶合金(金屬玻璃)及其對應的晶化產物為模型體系,開展了系統的低溫(1.9-100K)比熱測量。通過細緻分析低溫比熱的聲子和電子貢獻,精確分辨出各拓撲無序態非晶合金的波色峰位置和強度。研究發現,非晶合金的低溫比熱波色峰包含過剩的準局域聲子散射和背景的電子激活兩部分貢獻,但前者是主控的。這兩種貢獻高度耦合,且均依賴於非晶無序結構。基於是否包含電子貢獻,研究人員定義了兩種非晶合金波色峰,並考察這兩種波色峰在各拓撲狀態非晶合金中的演化規律。研究發現,對於包含電子貢獻的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其強度和位置存在與材料無關的統一線性反比例關係,(如圖)。這種反線性關係表明,不同拓撲無序態的非晶合金在波色峰溫度或頻率時表現出普適的結構軟化行為。研究進一步顯示,通過瞬時剪切模量為媒介,這種波色峰背後的結構軟化與非晶合金固-液玻璃態轉變時的結構弛豫可能具有類似的結構起源。上述研究結果為今後從低頻振動奇異「波色峰」角度理解和表徵非晶合金的塑性流動奠定了基礎。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德國物理學會的資助。

  論文連結 

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強度與位置的普適反線性關係

  在太赫茲(THz)頻率,玻璃振動譜總是偏離經典德拜模型預測而形成一個過剩的態密度峰。由於服從波色-愛因斯坦分布,這種振動態密度的過剩峰通常被稱為波色峰(boson peak)。作為玻璃本徵特徵之一,波色峰為理解玻璃複雜的結構本質以及豐富的動力學提供了一扇重要的窗口。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德國明斯特大學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合作研究並取得進展。
  研究以一系列非晶合金(金屬玻璃)及其對應的晶化產物為模型體系,開展了系統的低溫(1.9-100K)比熱測量。通過細緻分析低溫比熱的聲子和電子貢獻,精確分辨出各拓撲無序態非晶合金的波色峰位置和強度。研究發現,非晶合金的低溫比熱波色峰包含過剩的準局域聲子散射和背景的電子激活兩部分貢獻,但前者是主控的。這兩種貢獻高度耦合,且均依賴於非晶無序結構。基於是否包含電子貢獻,研究人員定義了兩種非晶合金波色峰,並考察這兩種波色峰在各拓撲狀態非晶合金中的演化規律。研究發現,對於包含電子貢獻的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其強度和位置存在與材料無關的統一線性反比例關係,(如圖)。這種反線性關係表明,不同拓撲無序態的非晶合金在波色峰溫度或頻率時表現出普適的結構軟化行為。研究進一步顯示,通過瞬時剪切模量為媒介,這種波色峰背後的結構軟化與非晶合金固-液玻璃態轉變時的結構弛豫可能具有類似的結構起源。上述研究結果為今後從低頻振動奇異「波色峰」角度理解和表徵非晶合金的塑性流動奠定了基礎。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德國物理學會的資助。
  論文連結 

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強度與位置的普適反線性關係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物理所非晶合金中流動單元與室溫塑性變形研究獲進展
    非晶態物質是複雜的多體相互作用體系,具有短程有序、長程無序的原子結構和獨特的物理和力學性質。但是,非晶固體是否存在類似晶體的缺陷,如何發現、表徵並建立非晶中流動單元與其類型、性質和特徵的關係仍然是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難題。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非晶合金中的變形機制,首先就要研究其微觀結構特徵。
  • 汪衛華院士做客科學家講壇 介紹非晶合金材料研究進展
    哈工大報訊(黃永江/文 汝果/圖)12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汪衛華做客科學家講壇,為師生作了題為「非晶合金材料的研究進展」的報告。汪衛華院士長期從事新型大塊非晶及其它亞穩材料的製備、結構、物性研究,研製出多種釐米級大塊非晶合金等亞穩材料,並系統研究了其微結構及物理性能,建立了一系列有自己特色的製備和研究亞穩材料的方法;近年來致力於非晶合金材料的高通量設計、製備及表徵工作。汪衛華院士在報告中詳細闡釋了非晶合金的發展對於材料學科以及凝聚態物理學科的重要意義。
  • 3D列印非晶合金國內外研究進展
    3D列印非晶合金國內外研究進展SLM製備非晶合金SLM技術原理為層疊製造技術,是利用雷射束選擇性地熔化當前層的粉末,將其堆疊成形出整個零件的技術。目前該技術廣泛應用於成形鐵基合金、鈦合金、鎳基合金等晶態合金。
  • 非晶合金材料科學前沿論壇專題∣《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專題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汪衛華院士組織,邀請部分活躍在該領域的專家學者, 從材料、力學、磁性、高熵、機器學習相關的實驗和理論方面, 以不同的視角介紹國內非晶合金材料的最新進展、問題、現狀和展望。 編者按 非晶合金材料是近幾十年採用現代冶金凝固技術和合金設計理念開發出的新型高性能金屬合金材料.
  • 寧波材料所關於鋁基非晶合金在環境能源領域的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過去幾年,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非晶合金磁電功能特性研究團隊圍繞鋁基非晶合金在環境和能源方面的功能特性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團隊主要通過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開發能夠用來清潔水汙染的鋁基非晶合金,二是探究鋁基非晶合金在儲能和析氫等能源方面的應用。
  • 物理所等非晶合金玻璃轉變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玻璃轉變是與非晶合金的形成、微觀結構與宏觀物性等密切相關的物理過程,但其本質並不能通過傳統的熱力學相變理論描述,是當前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傳統意義上的熱力學相變一般都會對應結構序參量的明顯變化,但合金熔體在快速冷卻過程中其動力學急劇慢化(粘度和結構弛豫時間在幾十度的溫區內增加十幾個量級),但通過各種衍射方法測得的微觀結構特徵變化卻微乎其微。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導讀:通過有目的地調節原子尺度結構和局部應力狀態來控制剪切帶動力學來設計具有增強的可變形性的延展性非均質金屬玻璃(MGs)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本文將冷卻至低溫時的局部原子結構變化與觀察到的改善的剪切穩定性相關聯。與短程級(SRO)和中程級(MRO)的非仿射熱收縮有關的增強的原子級結構和彈性異質性改變了剪切轉變區(STZs)活化過程的特徵。
  • 上大頂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韌化機制
    然而,對於單一的非晶合金,依然缺乏原子尺度結構與宏觀塑性/延展性之間內在聯繫的全面理解,這嚴重阻礙了新型高性能非晶合金的研究開發。近日,上海大學材料學院青年教師卞西磊,通過高能同步輻射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建立了非晶合金在降溫過程中局域原子結構變化與剪切穩定性增強之間的關係,揭示了非晶合金在原子尺度上的結構不均勻性與中程、短程有序疇的非均勻收縮有關,進而影響剪切轉變區(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s, STZs)的激活過程,從而揭示了微觀結構波動與
  • 寧波材料所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機理研究獲進展
    塊體非晶合金因其獨特的原子排列特徵而具有許多優異的力學性能,如高的強度、硬度、以及彈性極限等,成為近年來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但由於非晶合金在變形過程存在的室溫脆性與應變軟化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其作為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因此,深入理解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的根源,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兼具有高強高韌性能的塊體非晶合金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 金屬所鋁合金低溫超塑性變形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博士研究生劉峰超在導師馬宗義研究員的指導下,對攪拌摩擦加工(FSP)超細晶鋁合金的低溫超塑性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相關論文先後發表在Acta Materialia(58, 14 (2010) 4693-4704.)
  • 物理所發表非晶合金彈性性質和彈性模型研究綜述文章
    從1998年開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汪衛華研究組通過大量實驗,系統地研究了非晶合金形成、結構、力學性能和彈性性能,從彈性模量(基於原子間作用力等微觀因素的宏觀統計物理量)的角度來研究非晶結構及性能的關係,認識非晶中一些基本問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 我國非晶合金材料研究有突破 可極大提高穿甲彈性能
    近日,我國在非晶合金原子結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非晶合金是目前世界各國爭相研製的重要新型材料,從智慧型手機外殼到穿甲彈,從變壓器鋼片到專業高爾夫球桿,這種新型材料的應用前景極為廣泛。
  • 二維無序顆粒體系中玻色峰本質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
  •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2018-03-09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家研究出解決非晶合金材料老化難題的新方法
    結合這些研究結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汪衛華研究組提出了流動單元(flow units)模型來理解和解釋非晶態物質的物理和力學問題,認為非晶合金中的流動單元類似晶態材料中的缺陷,其濃度、尺寸和能量的分布決定非晶合金的力學等性能,老化及其他特性,通過調控非晶合金中的流動單元,可以有效地提高和改進非晶合金的力學等性能。
  • 進展| 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發現高溫非晶合金
    在合金材料中,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是一類新型的多組元合金。它們有獨特的無序原子結構、優異的力學和物理化學特性,吸引了材料科學和凝聚態物理等多個領域的關注。非晶合金既可以具有高達6.0GPa、比普通鋼材高出15倍的強度(如Co基非晶合金),又可以像塑料一樣進行超塑性加工。
  • 力學所等在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但在水力壓裂過程中,只有少部分的壓裂液在清洗階段被回收,大部分壓裂液滯留在頁巖地層中,水鎖問題嚴重影響著頁巖氣藏的有效開發。開展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對頁巖氣藏的高效開發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和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合作,在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 力學所在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此外,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到異構中剪切帶的萌生和傳播模式主要取決於軟硬區之間的硬度差異,刻畫了其相關性規律。這些研究結果為設計與調控具有優異動態力學性能的異構金屬材料奠定了科學基礎。  針對強韌性匹配優異的跨尺度晶粒異構中熵合金,進行了在廣溫域 (4.2 K–373 K)衝擊加載條件下的裂尖塑性區微結構演化和裂紋擴展行為研究。
  • 我國科學家在低溫合成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網大連9月1日電 近日,大連化物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陳萍研究員、郭建平博士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組創新性的提出了「雙活性中心」催化劑設計策略,並由此開發出了一系列過渡金屬與氫化鋰組成的複合催化劑體系,實現了氨的低溫催化合成。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自然-化學》期刊上。
  • 寧波材料所:非晶合金記憶效應產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在工業上,適當老化被廣泛應用於提高非晶合金的軟磁特性或提高光學玻璃的均勻性等。然而,1963年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教授Kovacs卻發現,非晶態材料如果經過先低溫再高溫兩步退火過程,它的體積或焓不會單調「時效」,而是會先升高,之後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