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 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發現高溫非晶合金

2021-01-10 中科院物理所

在合金材料中,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是一類新型的多組元合金。它們有獨特的無序原子結構、優異的力學和物理化學特性,吸引了材料科學和凝聚態物理等多個領域的關注。非晶合金既可以具有高達6.0GPa、比普通鋼材高出15倍的強度(如Co基非晶合金),又可以像塑料一樣進行超塑性加工。非晶合金的多組元特點提供了海量的元素配比,使得性能調控可以在極寬的成分範圍實現,為非晶合金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例如,軟磁性能優異的鐵基非晶合金已經廣泛應用於變壓器、高速電機等高附加值產品。然而,非晶合金的元素多樣性所帶來的成分複雜程度也嚴重阻礙了高性能新材料的設計和有效開發。60年來,全世界近百個研究組僅獲得十多個可以大規模應用的非晶合金成分,大量具有特殊性能的非晶合金材料還沒有被發現。

對非晶合金而言,最重要、最基本的參量是非晶形成能力,因為它直接決定了某種合金成分能形成多大尺寸的完全非晶態材料並表現出非晶合金特有的性能。探索非晶形成能力強的合金體系一直是非晶合金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關係到非晶合金工程應用的關鍵技術難題。但是非晶合金的形成過程涉及物理、化學、材料等多學科交叉基礎問題和多體相互作用,其複雜性使得現有的理論和計算模擬尚不能精確預測合金成分。多年來,非晶合金的開發始終停留在傳統的「試錯法」階段,探索過程低效、漫長,致使非晶合金的材料創新面臨重大挑戰和瓶頸。

材料基因工程是近年來以加速材料研究和材料探索為主要目標的新理念,其中的高通量實驗是在海量樣品中直接優選新材料、獲取實驗大數據的基本手段。在高通量實驗中,組合製備能夠實現系列樣品的平行合成,結合結構和性能的高通量表徵,材料基因工程可在短時間內篩選出具有預期特性的新材料,大幅提高新材料研發的效率。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柳延輝、汪衛華研究組和美國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日本東北大學組成合作團隊,採用材料基因工程理念開發了獨特的高通量實驗方法,在高性能非晶合金的成分設計和探索中取得突破,實現了非晶合金的快速篩選,研製出高溫高強非晶合金材料新體系。高通量實驗方法在非晶合金領域創造性的應用,有望突破成分多樣性和複雜性造成的非晶合金材料探索所遇到的瓶頸,解決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問題,實現非晶合金新材料的高效探索,獲得更多高性能非晶合金材料,拓寬非晶合金在高技術領域的應用範圍。

圖1. Ir-Ni-Ta-(B)高溫非晶合金的設計以及高通量實驗方法。該方法一次可實現1000個成分點以上的快速製備和表徵,比傳統非晶合金探索方法效率高1000倍以上。

該團隊充分利用已知的經驗準則和物理量關聯關係,設計了一個全新的、有可能具有強的非晶形成能力的Ir-Ni-Ta-(B)材料體系。但是,這些元素配比的排列組合千變萬化,很難預測哪些具體成分有更強的非晶形成能力,用傳統的「試錯法」進行實驗驗證又耗時耗力。採用材料基因工程的思路,柳延輝、汪衛華團隊用多靶磁控濺射共沉積技術製備出同時含有上千種合金成分的組合樣品,通過高通量結構表徵初步確定了非晶形成成分範圍。利用非晶合金的電阻率和非晶形成能力的關聯,該團隊進一步提出了用以判斷非晶形成能力的高通量電阻測量方法,在Ir-Ni-Ta-(B)合金體系中確定了最佳的非晶形成成分範圍,並獲得了具有優異綜合性能的高溫塊體非晶合金。

和以往的高通量實驗方法相比,該團隊提出的新方法具有高效性、無損性、易推廣等特點。該方法不需要對組合樣品進行任何預處理或後續處理,測試周期短,1-2小時即可在成千上萬種合金中確定最佳的非晶形成成分範圍;所用的測量和表徵手段不會造成組合樣品的損傷,在同一成分點可對多個物理參量進行測量,在建立物理參量的關聯關係時能夠確保精度;高通量電阻測量設備價格低廉,能被廣大實驗室接受,有利於更多研究團隊開展高通量實驗工作。

非晶合金是亞穩態金屬材料,在一定的溫度下會發生老化或轉變為晶態合金,喪失非晶態的優異性能。因此,非晶合金的服役溫度需要在其玻璃轉變溫度之下。目前,絕大部分非晶合金的使役溫度在300℃左右,這導致其應用在很多領域受限。該團隊採用材料基因工程理念研發的Ir-Ni-Ta-(B)非晶合金在高溫力學性能、熱穩定性、加工成型性能、耐蝕性、抗氧化等方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綜合優勢。Ir-Ni-Ta-(B)非晶合金的玻璃轉變溫度超過800℃,比目前工程應用最為廣泛的鋯基非晶合金高出400℃。在常溫下,Ir-Ni-Ta-(B)非晶合金的強度約為5.1GPa,是普通鋼材的10倍以上,即使在超過700℃的高溫條件下,Ir-Ni-Ta-(B)非晶合金仍能保持3.7GPa的強度,遠遠超過傳統的高溫合金和高熵合金的強度。

圖2. Ir-Ni-Ta三元合金體系的非晶形成範圍、電阻隨成分的變化、塊體非晶形成範圍及其玻璃轉變溫度、晶化溫度和熔化行為。

除了高溫強度,Ir-Ni-Ta-(B)高溫非晶合金還表現出優異的熱穩定性,在玻璃轉變溫度以上具有超塑性,可通過超塑性成型工藝被加工成各種形狀的高精密零部件。此外,Ir-Ni-Ta-(B)非晶合金還具備耐蝕和抗氧化的特點,可在王水中浸泡數月而不被腐蝕,在高溫環境中也難以被氧化,說明用這些新型非晶合金製成的零部件不僅能在高溫條件下服役,而且能在惡劣環境中使用。Ir-Ni-Ta-(B)高溫非晶合金展現出的綜合性能打破了非晶合金只能在常規環境中使用的限制,為設計開發新型高溫材料提供了新的視角。

圖3. Ir-Ni-Ta-(B)高溫非晶合金和其他合金材料在玻璃轉變溫度、熱穩定性、以及力學性能方面的對比。在1000K高溫條件下,Ir-Ni-Ta-(B)非晶合金和其它高溫合金相比仍然保持優異的力學性能。

非晶合金自被發現以來由於其高性能而在能源、通訊、航天、國防等高技術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被認為是繼鋼鐵、塑料之後的新一代工程材料。該團隊發展的高通量實驗方法顛覆了非晶合金領域60年來「炒菜式」的材料研發模式,證實了材料基因工程在新材料研發中的有效性,為解決非晶合金新材料探索效率低的難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同時也為新型高溫、高性能合金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更多、性能更優異的非晶合金材料將不斷湧現出來。

圖4. Ir-Ni-Ta-(B)高溫非晶合金具有低膨脹係數、抗氧化、耐腐蝕的特點,並且能通過超塑性成型工藝進行高精密加工。

博士研究生李明星是這項工作的第一作者,柳延輝研究員是通訊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B0701900)、973項目(2015CB8568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790291,61888102)、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QYZDY-SSW-JSC017)和先導B專項(XDB30000000)、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51825104)等的支持。

相關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Nature上

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145-z

編輯:Shiny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首屆黑洞PS大賽來襲!為了這張「高糊」的圖,中國科學家做出了啥貢獻?

2. 物理學四大神獸,除了「薛丁格的貓」還有誰?

3. 地下多大的金礦才能影響到單擺實驗?| No.149

4. 為什麼用木棍打衣服就可以洗乾淨衣服?| No.150

5. 為了替你出氣,我們給討厭的楊柳絮來個「以暴制暴」

6. 玩掃雷還有什麼技巧?科學家的玩遊戲方法你絕對想不到

7. 在我國,沒有任何一張地圖能告訴你你的真實位置

8. 在客戶魚嘴裡提供服務的小清潔蝦、清潔魚,是怎麼知道自己不會被吃掉的呢?

9. 你以為土撥鼠只會尖叫?其實它可能正在罵你

10. 你知道為了測博爾特的速度,我們有多努力嘛?

相關焦點

  • 《材料工程》梁秀兵工作:高熵非晶合金耐腐蝕性能研究進展
    高熵非晶合金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材料,中科院物理所汪衛華院士課題組於2011年首次提出了高熵非晶合金的概念,同時製備出具有無序結構並能在室溫下表現出類似於高分子熱塑性變形行為的塊體高熵非晶合金Zn20Ca20Sr20Yb20
  • 汪衛華院士做客科學家講壇 介紹非晶合金材料研究進展
    哈工大報訊(黃永江/文 汝果/圖)12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汪衛華做客科學家講壇,為師生作了題為「非晶合金材料的研究進展」的報告。汪衛華院士長期從事新型大塊非晶及其它亞穩材料的製備、結構、物性研究,研製出多種釐米級大塊非晶合金等亞穩材料,並系統研究了其微結構及物理性能,建立了一系列有自己特色的製備和研究亞穩材料的方法;近年來致力於非晶合金材料的高通量設計、製備及表徵工作。汪衛華院士在報告中詳細闡釋了非晶合金的發展對於材料學科以及凝聚態物理學科的重要意義。
  • 3D列印非晶合金國內外研究進展
    現有3D列印成形塊體非晶合金的研究也主要採用SLM技術,並且已經順利成形了支架結構、齒輪結構等小型構件。圖1為Pauly等採用SLM技術,高溫熔化鐵基非晶粉體製造出的支架結構,證明了SLM技術能夠製備出非晶合金部件。
  • 寧波材料所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機理研究獲進展
    塊體非晶合金因其獨特的原子排列特徵而具有許多優異的力學性能,如高的強度、硬度、以及彈性極限等,成為近年來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但由於非晶合金在變形過程存在的室溫脆性與應變軟化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其作為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因此,深入理解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的根源,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兼具有高強高韌性能的塊體非晶合金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 非晶合金材料科學前沿論壇專題∣《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傳統探索新材料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改變和調製化學成分、調製結構及物相、調製結構缺陷來獲得新材料; 非晶材料則是通過調製材料的「序」或者「熵」來獲得新材料, 如圖1所示. 非晶合金就是典型通過快速凝固或者多組元不同元素的混合, 引入「結構無序」而獲得的高性能合金材料; 高熵合金是近年來採用多組元混合引入「化學無序」獲得的新型材料.
  • 寧波材料所關於鋁基非晶合金在環境能源領域的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過去幾年,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非晶合金磁電功能特性研究團隊圍繞鋁基非晶合金在環境和能源方面的功能特性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團隊主要通過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開發能夠用來清潔水汙染的鋁基非晶合金,二是探究鋁基非晶合金在儲能和析氫等能源方面的應用。
  • 科學家研究出解決非晶合金材料老化難題的新方法
    相比於傳統的晶態金屬材料,非晶合金具有獨特的物理和力學性能。但是,非晶態是一種複雜的結構無序體系,在能量上處於亞穩態。通常條件下,非晶合金會發生結構弛豫(Aging),這種時效作用使非晶合金的物理和力學性能都發生改變,如變脆、老化,這大大限制了非晶合金的大規模應用。如何克服非晶材料的弛豫、老化,一直是非晶材料面臨的瓶頸問題。
  • 非晶合金材料股票有哪些?
    綜投網(www.zt5.com)10月15日訊  非晶合金材料概念是什麼意思?什麼是非晶合金材料概念?  1960年美國Duwez教授發明用快淬工藝製備非晶態合金為始。1984年美國四個變壓器廠家在IEEE會議上展示實用非晶配電變壓器則標誌著第一階段達到高潮,到1989年,美國AlliedSignal公司已經具有年產6萬噸非晶帶材的生產能力,全世界約有100萬臺非晶配電變壓器投入運行,所用鐵基非晶帶材幾乎全部來源於該公司。從1988年開始,非晶態材料發展進入第二階段。這個階段具有標誌性的事件是鐵基納米晶合金的發明。
  • 非晶合金析氫反應催化劑解決在酸性條件下因腐蝕而導致穩定性不足...
    為了更有效地使用Pt和Ir等鉑系金屬,人們提出了兩種主要的策略:1、降低貴金屬催化材料的維度以提高比表面積;2、將貴金屬與非貴金屬元素製成合金以減少貴金屬的用量。雖然將這兩種策略結合起來更有希望獲得活性更高、貴金屬使用量更低的催化材料,但以非貴金屬元素為主的合金催化劑很可能在酸性條件下因腐蝕而導致穩定性不足。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是一類新型的多組元合金材料,具有獨特的無序原子結構。
  • 我國非晶合金材料研究有突破 可極大提高穿甲彈性能
    近日,我國在非晶合金原子結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非晶合金是目前世界各國爭相研製的重要新型材料,從智慧型手機外殼到穿甲彈,從變壓器鋼片到專業高爾夫球桿,這種新型材料的應用前景極為廣泛。
  • 物理所等非晶合金玻璃轉變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是由金屬鍵主導的原子玻璃體系,它具有類似於硬球堆積的微觀結構,為探索非晶態材料的基本物理問題提供了有代表性的模型;非晶合金無序結構所帶來的優異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使其在很多高新技術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其他玻璃的形成一樣,非晶合金是通過快速冷卻高溫合金熔體,抑制結晶並在一定溫度時發生玻璃轉變 (Glass Transition) 而形成的。
  • 銅基非晶合金的製備方法
    從熱力學的角度來看,如果要獲得大塊非晶材料,就要求合金有極高的玻璃形成能力,這意味著合金組成元素及原子百分比必須保證合金具有極低的玻璃形成臨界冷速。也就是說在合金由液相轉變為晶相時應具有極低的Gibbs自由能差。Gibbs自由能差越低,結晶驅動力 也就越小,因而使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也就越強。
  •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10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德國明斯特大學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合作研究並取得進展。  研究以一系列非晶合金(金屬玻璃)及其對應的晶化產物為模型體系,開展了系統的低溫(1.9-100K)比熱測量。通過細緻分析低溫比熱的聲子和電子貢獻,精確分辨出各拓撲無序態非晶合金的波色峰位置和強度。研究發現,非晶合金的低溫比熱波色峰包含過剩的準局域聲子散射和背景的電子激活兩部分貢獻,但前者是主控的。
  • 物理所等利用機器學習方法預測材料性能獲進展
    美國在2011年提出了材料基因組計劃(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以期加快材料的研發過程。我國懷柔科學城的發展規劃中,「材料基因組研究平臺」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高通量實驗+高性能計算+深度數據分析的研究方式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  在非晶合金研究領域,如何設計並開發出具有良好玻璃形成能力的合金,是一個具有重要產業價值的科學問題。
  • 非晶合金材料發展未來可期當前需儘快補齊短板
    本報實習記者 趙萍  「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作為我國新基建重要基礎性材料的非晶合金材料,在本身性能、深加工、製造裝備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需儘快補齊短板,使非晶合金材料有更大的應用空間,如在電力、電子等領域實現更多應用。」
  • 新發現!非晶合金剪切帶塑性的「蝴蝶效應」
    綠色非晶合金團隊最新研究發現,非晶合金在壓縮過程中的主剪切帶運動動力學方程,具有典型的混沌特徵,微小的結構狀態將會引起宏觀樣品塑性的巨大差別。該研究為理解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機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動力學視角。
  • 金屬所等發現非晶合金在均勻塑性變形下具有高度回春現象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非平衡金屬材料研究部研究員李毅,金屬所博士潘傑、王寅霄,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荻、郭強,以及英國劍橋大學教授Greer合作,通過室溫均勻塑性變形的方法實現非晶合金高度回春,得到等效於冷速高達1010K/s的非晶合金。  非晶合金回春的方法之一是通過對材料塑性變形實現的。
  • 寧波材料所:非晶合金記憶效應產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時效」(ageing)是非晶/玻璃等非平衡態材料在能量驅動下的自然演化規律。高溫退火可以加速非晶老化的速度,直至降低到平衡態。在工業上,適當老化被廣泛應用於提高非晶合金的軟磁特性或提高光學玻璃的均勻性等。然而,1963年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教授Kovacs卻發現,非晶態材料如果經過先低溫再高溫兩步退火過程,它的體積或焓不會單調「時效」,而是會先升高,之後再降低。
  • 「新基建」給非晶合金材料產業帶來新機遇
    在以上「新基建」領域中,非晶合金材料的應用前景均非常廣闊。  按下非晶合金需求「快捷鍵」  在「新基建」建設中,5G基站、光伏逆變器、軌道交通變壓器、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變電站,以及特高壓控制櫃等關鍵配套設備或元器件對相關製造材料要求很高。基於技術的考量,結合相關技術人員設計的需要,非晶合金在很多關鍵配套設備上都大有可為。
  • 材料基因工程引領我國材料科技創新—新聞—科學網
    圍繞豐富和發展材料基因組工程理念和方法、推動材料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11月23日至25日,在雲南昆明舉行的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戰略高端論壇——第三屆材料基因工程高層論壇上,材料領域30多位院士,150多位國內外知名的新材料領域專家學者,近千名科研人員、企業代表齊聚滇池之濱,聚焦當前材料領域發展的重點、熱點、難點,分享學術思想,交流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