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所等發現非晶合金在均勻塑性變形下具有高度回春現象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金屬所等發現非晶合金在均勻塑性變形下具有高度回春現象

2018-02-11 金屬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非晶合金是一種亞穩態材料,在不同製備條件下具有不同的能量狀態。由高能量向低能量狀態轉變的過程稱為結構弛豫(relaxation);而由低能量向高能量狀態轉變的過程稱為「回春」(rejuvenation)。非晶合金在常規條件下會發生結構弛豫,伴隨著結構和性能的改變。但如何最大程度地實現非晶合金回春,仍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研究非晶合金的回春現象,對於認識非晶的微觀結構和原子排列,理解其變形行為和機制以及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非平衡金屬材料研究部研究員李毅,金屬所博士潘傑、王寅霄,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荻、郭強,以及英國劍橋大學教授Greer合作,通過室溫均勻塑性變形的方法實現非晶合金高度回春,得到等效於冷速高達1010K/s的非晶合金。

  非晶合金回春的方法之一是通過對材料塑性變形實現的。但以往研究表明,由於非晶合金塑性變形的非均勻性,其應變高度局限於狹窄剪切帶內,使其回春程度非常低。研究發現,通過引入三維應力狀態能有效抑制剪切變形,可實現非晶合金在室溫壓縮條件下產生均勻變形。對變形後試樣的硬度和熱力學行為分析發現,非晶合金在大尺寸(毫米級)範圍內發生劇烈的軟化和回春,伴隨著自由體積增加和結構的無序化。變形後非晶合金的最高軟化可達36%,弛豫焓高達3.42kJ/mol。其能量狀態等同於冷卻速度為1010K/s的非晶合金,是目前文獻報導中最高的。此外,通過此方法儲存的變形能接近30%,是傳統單軸壓縮方法的3倍。

  非晶合金變形過程中的結構變化可視為剪切導致自由體積產生,以及擴散導致自由體積湮滅兩種機制競爭的過程。基於自由體積模型對三維應力狀態的變形行為深入分析發現,非晶合金在三維應力下表現出顯著的拉壓不對稱性。三維拉應力有利於自由體積的湮滅:在某一臨界應力時自由體積產生速率低於湮滅速率從而發生加工硬化和緻密化。而三維壓應力抑制原子擴散,自由體積產生的速率總是大於湮滅速率。同時由於剪切應力低於剪切帶產生的臨界應力,從而有效避免應變局域化。非晶合金在變形過程中自由體積持續穩步增加,最終產生劇烈的回春和軟化。該研究豐富了非晶合金的室溫變形理論,並為深入認識非晶合金的原子結構以及改變其性能奠定基礎。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等的資助,2月8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圖1.非晶合金在三維壓應力下形變量為40%時的硬度分布

圖2.非晶合金在均勻壓縮變形後弛豫焓的變化規律(a,b),以及非晶合金各種回春方法的等效冷速(c)

  非晶合金是一種亞穩態材料,在不同製備條件下具有不同的能量狀態。由高能量向低能量狀態轉變的過程稱為結構弛豫(relaxation);而由低能量向高能量狀態轉變的過程稱為「回春」(rejuvenation)。非晶合金在常規條件下會發生結構弛豫,伴隨著結構和性能的改變。但如何最大程度地實現非晶合金回春,仍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研究非晶合金的回春現象,對於認識非晶的微觀結構和原子排列,理解其變形行為和機制以及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非平衡金屬材料研究部研究員李毅,金屬所博士潘傑、王寅霄,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荻、郭強,以及英國劍橋大學教授Greer合作,通過室溫均勻塑性變形的方法實現非晶合金高度回春,得到等效於冷速高達1010K/s的非晶合金。
  非晶合金回春的方法之一是通過對材料塑性變形實現的。但以往研究表明,由於非晶合金塑性變形的非均勻性,其應變高度局限於狹窄剪切帶內,使其回春程度非常低。研究發現,通過引入三維應力狀態能有效抑制剪切變形,可實現非晶合金在室溫壓縮條件下產生均勻變形。對變形後試樣的硬度和熱力學行為分析發現,非晶合金在大尺寸(毫米級)範圍內發生劇烈的軟化和回春,伴隨著自由體積增加和結構的無序化。變形後非晶合金的最高軟化可達36%,弛豫焓高達3.42kJ/mol。其能量狀態等同於冷卻速度為1010K/s的非晶合金,是目前文獻報導中最高的。此外,通過此方法儲存的變形能接近30%,是傳統單軸壓縮方法的3倍。
  非晶合金變形過程中的結構變化可視為剪切導致自由體積產生,以及擴散導致自由體積湮滅兩種機制競爭的過程。基於自由體積模型對三維應力狀態的變形行為深入分析發現,非晶合金在三維應力下表現出顯著的拉壓不對稱性。三維拉應力有利於自由體積的湮滅:在某一臨界應力時自由體積產生速率低於湮滅速率從而發生加工硬化和緻密化。而三維壓應力抑制原子擴散,自由體積產生的速率總是大於湮滅速率。同時由於剪切應力低於剪切帶產生的臨界應力,從而有效避免應變局域化。非晶合金在變形過程中自由體積持續穩步增加,最終產生劇烈的回春和軟化。該研究豐富了非晶合金的室溫變形理論,並為深入認識非晶合金的原子結構以及改變其性能奠定基礎。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等的資助,2月8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圖1.非晶合金在三維壓應力下形變量為40%時的硬度分布

圖2.非晶合金在均勻壓縮變形後弛豫焓的變化規律(a,b),以及非晶合金各種回春方法的等效冷速(c)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金屬所《Nature》85年來加工硬化機理的重新認識!
    加工硬化或形變硬化,即金屬材料隨塑性變形而引起強度升高的行為,反映材料在均勻塑性變形中抵抗進一步變形的能力。它是工程材料力學行為最重要的現象,也是金屬作為結構材料被廣泛應用的重要依據。非晶合金(也稱金屬玻璃)具有許多優異的機械性能(高屈服應力、高韌性和破紀錄的「損傷容忍度」),但應變軟化卻是其致命弱點。與傳統晶體材料不同,它們的變形高度局域化,表現為以剪切帶主導的非均勻變形。這直接導致了其室溫脆性,成為非晶合金的瓶頸問題。
  • 金屬所《Nature》:首次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
    它是工程材料力學行為最重要的現象,也是金屬作為結構材料被廣泛應用的重要依據。非晶合金(也稱金屬玻璃)具有許多優異的機械性能(高屈服應力、高韌性和破紀錄的「損傷容忍度」),但應變軟化卻是其致命弱點。與傳統晶體材料不同,它們的變形高度局域化,表現為以剪切帶主導的非均勻變形。這直接導致了其室溫脆性,成為非晶合金的瓶頸問題。
  • 新發現!非晶合金剪切帶塑性的「蝴蝶效應」
    綠色非晶合金團隊最新研究發現,非晶合金在壓縮過程中的主剪切帶運動動力學方程,具有典型的混沌特徵,微小的結構狀態將會引起宏觀樣品塑性的巨大差別。該研究為理解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機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動力學視角。
  • 重要發現!非晶合金剪切帶塑性的「蝴蝶效應」
    在非晶合金中,微小的結構狀態變化會引起宏觀樣品塑性的巨大差別,但其物理機制仍不是很清楚。本文發現這主要是剪切帶的混沌動力學放大作用,為理解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機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動力學視角,也為從剪切帶動力學角度定量設計和調控非晶合金的塑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 物理所非晶合金中流動單元與室溫塑性變形研究獲進展
    非晶態物質是複雜的多體相互作用體系,具有短程有序、長程無序的原子結構和獨特的物理和力學性質。但是,非晶固體是否存在類似晶體的缺陷,如何發現、表徵並建立非晶中流動單元與其類型、性質和特徵的關係仍然是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難題。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非晶合金中的變形機制,首先就要研究其微觀結構特徵。
  • 塊體非晶合金超聲塑性:一種新型塑性流變形式
    因此,實現非晶合金的室溫快速加工成型,對於該類具有優異性能的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近日,深圳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中科院力學所、中科院物理所以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單位合作,發現塊體非晶合金在受到高頻超聲加載(20000 Hz)作用時,在遠低於其屈服強度(約35 MPa)、遠低於玻璃轉變溫度(接近室溫)時就可以在幾秒之內迅速產生均勻的塑性流變
  • 寧波材料所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機理研究獲進展
    塊體非晶合金因其獨特的原子排列特徵而具有許多優異的力學性能,如高的強度、硬度、以及彈性極限等,成為近年來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但由於非晶合金在變形過程存在的室溫脆性與應變軟化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其作為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因此,深入理解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的根源,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兼具有高強高韌性能的塊體非晶合金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10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研究以一系列非晶合金(金屬玻璃)及其對應的晶化產物為模型體系,開展了系統的低溫(1.9-100K)比熱測量。通過細緻分析低溫比熱的聲子和電子貢獻,精確分辨出各拓撲無序態非晶合金的波色峰位置和強度。研究發現,非晶合金的低溫比熱波色峰包含過剩的準局域聲子散射和背景的電子激活兩部分貢獻,但前者是主控的。這兩種貢獻高度耦合,且均依賴於非晶無序結構。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導讀:通過有目的地調節原子尺度結構和局部應力狀態來控制剪切帶動力學來設計具有增強的可變形性的延展性非均質金屬玻璃(MGs)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本文將冷卻至低溫時的局部原子結構變化與觀察到的改善的剪切穩定性相關聯。與短程級(SRO)和中程級(MRO)的非仿射熱收縮有關的增強的原子級結構和彈性異質性改變了剪切轉變區(STZs)活化過程的特徵。
  • 科學家研究出解決非晶合金材料老化難題的新方法
    相比於傳統的晶態金屬材料,非晶合金具有獨特的物理和力學性能。但是,非晶態是一種複雜的結構無序體系,在能量上處於亞穩態。通常條件下,非晶合金會發生結構弛豫(Aging),這種時效作用使非晶合金的物理和力學性能都發生改變,如變脆、老化,這大大限制了非晶合金的大規模應用。如何克服非晶材料的弛豫、老化,一直是非晶材料面臨的瓶頸問題。
  • 東北大學研究出製備具有良好塑性的大型非晶合金板材的有效方法
    非晶態合金具有多種獨特的力學性能,如高彈性極限(2%)、高強度和高硬度,作為結構材料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然而,非晶合金產品尺寸和形狀的限制以及非晶合金缺乏塑性,阻礙了其廣泛應用,同時目前還沒有成熟的工藝來連續生產非晶態合金的板材或板材產品。
  • 上大頂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韌化機制
    非晶合金在室溫下的塑性變形為非均勻變形,變形高度局域化而形成剪切帶。加之缺乏加工硬化能力,一旦剪切帶開動,就會加速剪切帶的不穩定性,從而導致材料災難性的斷裂-宏觀拉伸塑性幾乎為零。因此,控制剪切帶的動力學行為以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能力是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同時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 液態金屬熱點前瞻 非晶合金時代液態金屬迎爆發契機
    在通常的印象中,金屬多為固體,而液態金屬則是指熔點低於200攝氏度的低熔點合金,在室溫下呈液態。液態金屬也稱金屬玻璃或非晶合金。這個名字看起來是一個矛盾集合體:液態與金屬。液態金屬的正式名稱為「非晶合金」,是通過人為幹預金屬從高溫液態到固態的凝固過程,打破金屬的結晶,形成非晶體合金,從而獲得高硬度、高韌性、高強度的優越性能。
  • 柳林等工作:電遷移效應抑制金屬玻璃剪切帶形成
    因此,金屬玻璃內部不存在常見的晶界和位錯等結構缺陷,而這些缺陷的運動是傳統金屬材料發生塑性變形的核心機制。儘管金屬玻璃內部原子之間也是金屬鍵結合,但卻無法像傳統金屬一樣具有優良的室溫延展性和塑性變形能力。在室溫下,金屬玻璃塑性變形的主要特徵是形變局域化,其變形通常集中在厚度為10-50nm的剪切帶內部並伴隨剪切軟化發生。
  • 物理所發表非晶合金彈性性質和彈性模型研究綜述文章
    非晶合金是金屬熔體經過快速凝固而得到的結構無序的亞穩材料。雖然從液態到玻璃態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相變發生,非晶材料弛豫時間尺度卻從液態的(~10-10秒)變化到玻璃態的 (~100秒);由於非晶缺少微觀尺度的特徵結構,表徵與建立其結構與性能的相關性從基本理論到實驗手段上都極其困難,其宏觀性能與微觀結構的相關性還很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