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發表非晶合金彈性性質和彈性模型研究綜述文章

2021-01-07 和訊網

  從1998年開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汪衛華研究組通過大量實驗,系統地研究了非晶合金形成、結構、力學性能和彈性性能,從彈性模量(基於原子間作用力等微觀因素的宏觀統計物理量)的角度來研究非晶結構及性能的關係,認識非晶中一些基本問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鑑於這些在非晶彈性性能研究和建立非晶的彈性模型方面系統的工作,應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刊物(影響因子16.5)主編Arzt教授的邀請,汪衛華研究組為該刊物撰寫了長170頁的綜述論文The elastic properties, elastic models and elastic perspectives of metallic glasses,系統總結了非晶合金彈性性能和彈性模型以及彈性模型在認識、理解非晶基本問題上的作用的工作。

  非晶合金是金屬熔體經過快速凝固而得到的結構無序的亞穩材料。雖然從液態到玻璃態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相變發生,非晶材料弛豫時間尺度卻從液態的(~10-10秒)變化到玻璃態的 (~100秒);由於非晶缺少微觀尺度的特徵結構,表徵與建立其結構與性能的相關性從基本理論到實驗手段上都極其困難,其宏觀性能與微觀結構的相關性還很不清楚。另一方面,由於金屬熔體溫度高,容易氧化,過冷度低,對金屬液體在快速凝固過程中的動力學變化特徵了解得很少。因此,與晶態相比,非晶合金形成的機理、非晶的特性、形變及結構穩定性的研究是相當困難的問題。人們對非晶合金在結構、性能上的一般規律了解甚少。這些因素嚴重製約了非晶合金材料的設計和探索、加工以及工程應用。

  汪衛華研究組近年來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一)系統地研究了非晶合金以及其它非晶材料的彈性性能,利用大塊非晶的大尺寸和高結構穩定性的特點,系統、精確地測定了大量不同非晶合金以及其它典型非金屬玻璃的彈性模量,包括楊氏模量、切變模量、體彈模量、泊松比,德拜溫度,Grueneisen常數等。精確地測定了這些參量隨溫度、壓力、結構弛豫、形變的變化規律。積累了大量非晶合金和很多其它玻璃材料的彈性、力學和物理性能參數。這些系統的數據為深入研究、理解非晶結構的特徵及其和性能的相關性提供了可能性和條件,為認識非晶的本質,非晶形成機理,玻璃轉變,非晶新材料的開發和性能的改善提供了實驗基礎。

  (二)在系統研究非晶合金的彈性及其隨結構變化規律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本組和他人大量非晶彈性性能研究成果,建立了非晶合金彈性模量模型:即把非晶合金的形成、形變、弛豫統一地用流變的物理圖像加以描述,其流變的勢壘由彈性模量控制,流變的勢壘和彈性模量成正比。該模型揭示了彈性模量是控制非晶合金形成、性能和穩定性的關鍵物理因素。根據該模型,表徵非晶合金其它物理量(如描述固液轉變的玻璃轉變溫度,描述力學性能的強度、硬度、韌性,描述液體性質的「流動激活能」,描述非晶形成能力的參量等)與實驗上能精確測定的非晶彈性模量直接關聯。該模型預言了很多重要結果,如預言玻璃轉變溫度與楊氏模量成正比的結果,為他們實驗合成一系列有特性的非晶合金材料奠定了理論基礎。該模型為研究、理解非晶合金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探索新型非晶合金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

  (三)非晶材料的形成機理是本領域的核心問題。已有的表徵非晶形成能力的判據主要用於成分探索,不能控制和預測非晶性能和穩定性。他們通過試驗和理論分析建立了非晶彈性模量與其韌性、強度、硬度、液體性質,振動特性、穩定性、玻璃轉變,晶化,形成能力等的關聯,同時發現非晶合金模量M和其組元模量Mi成分c滿足關係:M=Σci?Mi。從而提出通過調控非晶模量來控制其性能、穩定性和形成的模量判據。包括:泊松比和非晶的形成能力關聯的準則,非晶合金塑性判據(泊松比大的非晶合金塑性大),強度判據(模量高的非晶具有高強度和硬度),以及穩定性判據(體彈性模量高的非晶合金具有高穩定性),模量與玻璃轉變溫度及Debye溫度的關聯。模量判據為探索性能可控的非晶合金材料提供了新的方法,在非晶合金材料探索研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四)根據彈性模量判據,研製出十多種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優異結構和功能特性的新型大塊非晶合金新材料。獲授權專利15項,其中既有塑料的熱塑性、穩定性和形成能力,又具有金屬合金優良的力學性能和導電特性的鈰基金屬塑料獲美國專利。金屬塑料工作還引發了廣泛的跟蹤和拓展研究。對這些非晶合金的性能的研究取得了多項有科學與應用價值的結果。

  上述研究結果從1999年開始,陸續在Phys. Rev. Lett.,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 J. Appl. Phys. Acta Mater等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文章被廣泛引用3500多次,多個著名科學期刊發表專題評論評價相關的工作。如美國《材料學會會刊》出版的非晶合金專輯、美國《現代物理評論》以及《今日材料》關於非晶物理的綜述文章都介紹或評述了這些工作。此外,《自然》在亞洲的材料網對相關的非晶研究工作先後作了4次專門報導。其中彈性性能和模型以及新型稀土基塊體非晶合金研製的工作201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相關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的資助。

  論文連結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物理所非晶合金中流動單元與室溫塑性變形研究獲進展
    晶體物質的很多性質和特徵與其缺陷的運動有緊密聯繫。非晶態物質是複雜的多體相互作用體系,具有短程有序、長程無序的原子結構和獨特的物理和力學性質。但是,非晶固體是否存在類似晶體的缺陷,如何發現、表徵並建立非晶中流動單元與其類型、性質和特徵的關係仍然是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難題。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非晶合金中的變形機制,首先就要研究其微觀結構特徵。
  • 理論物理所建立解析模型研究凝膠網絡彈性介導的液-液相分離現象
    細胞為了調控其內部複雜的生化反應,需要具有兩個重要性質的細胞隔室——有一個邊界用於隔離外界環境(細胞質)、內部物質可自由擴散。一些隔室通過細胞膜與外界隔開,然而有些隔室是無膜的(如核仁等)。理解無膜隔室彼此之間如何共存以及其與細胞質如何共存,是當前生物物理領域備受關注的難題。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影響著地幔的動力學過程,不僅控制了地幔內部的行為,對地錶板塊構造的性質同樣有很強的控制作用。因此,準確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助於我們探索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歷史。然而,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是對其進行研究的最大難題,人們主要通過反演地震觀測數據來約束深部地幔的物質成分和溫度。
  • :利用單分子力譜研究高分子單鏈彈性的環境響應
    這一來自《道德經》的古典哲學思想對高分子領域的學者仍有啟發:高分子單鏈可視為「一」,高分子材料則是由無數個「一」堆積和組裝而來。高分子單鏈性質與其宏觀材料性質之間應存在直接的關聯。雖然目前仍難以建立這一關聯,但我們相信,對高分子單鏈的深入研究必然會促進高分子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發展。
  • 高三物理教學教案:彈性碰撞模型及應用
    高三物理教學教案:彈性碰撞模型及應用 高考微信   彈性碰撞問題及其變形在是中學物理中常見問題,在高中物理中佔有重要位置
  • 寧波材料所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機理研究獲進展
    塊體非晶合金因其獨特的原子排列特徵而具有許多優異的力學性能,如高的強度、硬度、以及彈性極限等,成為近年來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但由於非晶合金在變形過程存在的室溫脆性與應變軟化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其作為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因此,深入理解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的根源,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兼具有高強高韌性能的塊體非晶合金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 富有彈性計算彈性係數 - CSDN
    在不同物理條件下(如溫度、壓力、溼度、輻射、電磁場等),以應力、應變和時間的物理變量來定量描述材料的狀態的方程,叫作流變狀態方程或本構方程。材料的流變特性一般可用兩種方法來模擬,即力學模型和物理模型:在簡單情況(單軸壓縮或拉伸,單剪或純剪)下,應力應變特性可用力學流變模型描述。在評價蠕變或應力鬆弛試驗結果時,利用力學流變模型有助於了解材料的流變性能。
  • Nature綜述:細胞外基質粘彈性性能對細胞行為的影響
    線彈性聚丙烯醯胺水凝膠和塗有ECM蛋白的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彈性體被廣泛用於評估剛度的作用,此類實驗的結果通常被認為是重現了細胞在體內所經歷的力學環境的影響。但組織和ECM並不是線彈性材料,它們表現出更複雜的力學行為,包括粘彈性(對載荷或變形隨時間變化的響應)、機械塑性和非線性彈性。
  • 五位生物材料大牛Nature綜述 | 材料基質的粘彈性對細胞有何影響?
    活體組織不是純粹的彈性材料,它們表現出隨時間變化的機械響應並耗散使它們變形所需的能量的一部分,根據分子機制,這種特性稱為粘彈性或多孔彈性。越來越多研究表明,組織和ECM的這些更複雜的機械特性有時會以我們以前基於純彈性底物的機械轉導理解所無法預料的方式影響細胞。
  • 力學與土木建築學院教師喬吉超在頂級綜述期刊發表論文介紹神奇的...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專門發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綜述論文,該期刊不接受自由投稿,年均出版6-8期(每期刊出論文1-6篇),由編輯邀約在相關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撰稿。
  • Nature | 細胞外基質粘彈性影響細胞行為
    組織和ECM並不是線性彈性材料,它們表現出更為複雜的機械行為,包括粘彈性(對載荷或變形的時間依賴性響應),以及機械可塑性和非線性彈性。在該篇綜述中,作者綜述了組織和細胞外基質的複雜力學行為,討論了細胞外基質粘彈性對細胞的影響,並描述了粘彈性生物材料在再生醫學中的潛在應用。
  • 電彈性毛細模擬研究獲進展
    力學所的論文被選為《物理評論快報》第104卷第24期的封面。該圖說明了該課題組所提出的「電彈性毛細」現象的動力學過程以及前驅膜和彈性軟膜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微納系統力學與物理力學課題組」在液滴潤溼、電潤溼和電彈性毛細現象的分子動力學模擬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作為封面論文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PRL)上(Yuan QZ and Zhao YP*.
  •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10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德國明斯特大學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合作研究並取得進展。  研究以一系列非晶合金(金屬玻璃)及其對應的晶化產物為模型體系,開展了系統的低溫(1.9-100K)比熱測量。通過細緻分析低溫比熱的聲子和電子貢獻,精確分辨出各拓撲無序態非晶合金的波色峰位置和強度。研究發現,非晶合金的低溫比熱波色峰包含過剩的準局域聲子散射和背景的電子激活兩部分貢獻,但前者是主控的。
  • 西南交通大學崔樹勳教授在國際權威綜述學術期刊發表專題評述論文
    這一來自《道德經》的古典哲學思想對高分子領域的學者仍有啟發:高分子單鏈可視為「一」,高分子材料則是由無數個「一」堆積和組裝而來。高分子單鏈性質與其宏觀材料性質之間應存在直接的關聯。雖然目前仍難以建立這一關聯,但我們相信,對高分子單鏈的深入研究必然會促進高分子科學的發展。
  • 寧波材料所關於鋁基非晶合金在環境能源領域的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過去幾年,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非晶合金磁電功能特性研究團隊圍繞鋁基非晶合金在環境和能源方面的功能特性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團隊主要通過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開發能夠用來清潔水汙染的鋁基非晶合金,二是探究鋁基非晶合金在儲能和析氫等能源方面的應用。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氧化碳膜反應器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無機膜與催化新材料研究組副研究員張鵬、研究員朱雪峰和研究員楊維慎團隊與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Kevin Huang團隊合作,發表了題為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 temperature electrochemistry-based
  • 彈性碰撞與非彈性碰撞
    我們稱這種類型的碰撞為彈性碰撞。所以,彈性碰撞是動量和動能都守恆的碰撞。其二是,兩個物體碰撞後,動能減少。我們稱這種類型的碰撞為非彈性碰撞。另外,當兩個物體碰撞後,黏在一起變成一個物體的碰撞,這種情況下,兩個物體組成的系統的動能損失最大,我們稱這類非彈性碰撞為完全非彈性碰撞。
  • 科學家發表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研究進展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合作,應邀發表題為《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The Chemistry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and Porous Graphene Materials
  • 專注研究橡膠材料黏彈性17年 解釋輪胎如何又強又彈
    2016年9月,課題組受邀撰寫的綜述文章在著名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學進展》)發表。100多年來,國際上針對橡膠模量至少出現了五大理論流派,但是模型之間相互矛盾,或與已有研究結果之間矛盾。工業界和學術界之間你說你的,我做我的。這種脫節,使得高級輪胎製造仍屬於各大輪胎廠的工藝「秘方」,誰能「試」出來誰賺錢。
  • 物理所等非晶合金玻璃轉變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是由金屬鍵主導的原子玻璃體系,它具有類似於硬球堆積的微觀結構,為探索非晶態材料的基本物理問題提供了有代表性的模型;非晶合金無序結構所帶來的優異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使其在很多高新技術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其他玻璃的形成一樣,非晶合金是通過快速冷卻高溫合金熔體,抑制結晶並在一定溫度時發生玻璃轉變 (Glass Transition) 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