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出解決非晶合金材料老化難題的新方法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相比於傳統的晶態金屬材料,非晶合金具有獨特的物理和力學性能。但是,非晶態是一種複雜的結構無序體系,在能量上處於亞穩態。通常條件下,非晶合金會發生結構弛豫(Aging),這種時效作用使非晶合金的物理和力學性能都發生改變,如變脆、老化,這大大限制了非晶合金的大規模應用。如何克服非晶材料的弛豫、老化,一直是非晶材料面臨的瓶頸問題。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組試圖通過表面噴丸、強變形和離子輻照等處理工藝,來解決非晶合金的老化問題。這些方法都能發揮一定的恢復(rejuvenation)作用,使非晶的某些性能如塑性變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汪衛華研究組和劍橋合作的表面噴丸方法可大大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Nature Mater 5, 857-860 (2006)】; 他們發展的一種簡單室溫纏繞法可以方便、有效地調製非晶中的流動單元濃度,實現非晶合金中的室溫塑性變形【Phys. Rev. Lett. 113, 045501 (2014).】。但是,噴丸和離子輻照只能影響非晶合金表面的性能,強變形會引入大量的剪切帶,這些方法無論是可操作性還是工藝成本,都限制了其工業化應用。

  近年來,通過實驗和計算機模擬發現,在非晶合金中存在一些納米尺度的類似於液體的區域。和周圍區域相比,類液體區域表現出較低的原子堆積密度,較低硬度和模量,較高的能態,容易剪切變形和容易流動等特性。結合這些研究結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汪衛華研究組提出了流動單元(flow units)模型來理解和解釋非晶態物質的物理和力學問題,認為非晶合金中的流動單元類似晶態材料中的缺陷,其濃度、尺寸和能量的分布決定非晶合金的力學等性能,老化及其他特性,通過調控非晶合金中的流動單元,可以有效地提高和改進非晶合金的力學等性能。這些工作對非晶合金性能及老化行為的調控及改性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最近,該研究組研究員汪衛華、白海洋和博士研究生魯振與劍橋大學教授A. L. Greer領導的研究組,以及日本東北大學D. V. Louzguine-Luzgin 領導的研究組合作,發展了一種簡單的非晶合金材料熱循環處理工藝。該工藝將非晶合金在液氮或者液氦中浸泡幾分鐘,然後快速升溫至室溫並保持幾分鐘,如此多次循環。經過數十次循環之後發現,非晶合金整體能量升高,表現為非晶合金微分掃描量熱(DSC)曲線晶化前結構弛豫放熱峰得到明顯的增強。通過力學測試發現,熱循環之後合金的硬度有明顯降低;通過力學實驗機壓縮測量,熱循環之後,合金的壓縮塑性增加到7%以上,且表面剪切帶的數量增加。通過動態力學測試儀(DMA)測量動態加載情況下非晶合金的損耗模量發現,熱循環之後損耗峰的位置向低溫區移動,且強度提高。這些結果都表明,經過熱循環處理之後流變單元的數量顯著增加,非晶合金的結構更加不均勻,使合金髮生恢復效應,即經過處理的非晶合金抗老化能力大大增強。非晶合金抗老化能力增強的表現之一就是使得非晶在受力條件下,更多的流變單元能演化成剪切帶,形變中更容易產生剪切帶。非晶的宏觀塑性形變主要由剪切帶的數目決定,這樣可大大提高非晶合金的宏觀塑性。

  冷熱循環抗非晶合金老化方法和離子輻照、表面噴丸、強變形等方法相比,具有非破壞、不改變形狀、不限制樣品尺寸、不產生剪切帶等特性,更重要的是在工業上易於實現。通過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非晶合金的機械性能並且降低工藝處理成本,對非晶合金的工業化生產以及商業化應用可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524,200–203(2015)上。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

    圖1:非晶合金熱循環示意圖。循環溫度均低於β弛豫峰溫度,經過循環處理之後,合金內部flow units含量升高。

圖2:熱循環處理前後DSC曲線圖。通過熱處理之後,非晶合金髮生恢復現象,且與循環次數相關。

圖3:通過熱循環處理之後,樣品的屈服強度和硬度明顯地降低。

圖4:熱循環之後,樣品的壓縮塑性得到提升。

  相比於傳統的晶態金屬材料,非晶合金具有獨特的物理和力學性能。但是,非晶態是一種複雜的結構無序體系,在能量上處於亞穩態。通常條件下,非晶合金會發生結構弛豫(Aging),這種時效作用使非晶合金的物理和力學性能都發生改變,如變脆、老化,這大大限制了非晶合金的大規模應用。如何克服非晶材料的弛豫、老化,一直是非晶材料面臨的瓶頸問題。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組試圖通過表面噴丸、強變形和離子輻照等處理工藝,來解決非晶合金的老化問題。這些方法都能發揮一定的恢復(rejuvenation)作用,使非晶的某些性能如塑性變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汪衛華研究組和劍橋合作的表面噴丸方法可大大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Nature Mater 5, 857-860 (2006)】; 他們發展的一種簡單室溫纏繞法可以方便、有效地調製非晶中的流動單元濃度,實現非晶合金中的室溫塑性變形【Phys. Rev. Lett. 113, 045501 (2014).】。但是,噴丸和離子輻照只能影響非晶合金表面的性能,強變形會引入大量的剪切帶,這些方法無論是可操作性還是工藝成本,都限制了其工業化應用。
  近年來,通過實驗和計算機模擬發現,在非晶合金中存在一些納米尺度的類似於液體的區域。和周圍區域相比,類液體區域表現出較低的原子堆積密度,較低硬度和模量,較高的能態,容易剪切變形和容易流動等特性。結合這些研究結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汪衛華研究組提出了流動單元(flow units)模型來理解和解釋非晶態物質的物理和力學問題,認為非晶合金中的流動單元類似晶態材料中的缺陷,其濃度、尺寸和能量的分布決定非晶合金的力學等性能,老化及其他特性,通過調控非晶合金中的流動單元,可以有效地提高和改進非晶合金的力學等性能。這些工作對非晶合金性能及老化行為的調控及改性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最近,該研究組研究員汪衛華、白海洋和博士研究生魯振與劍橋大學教授A. L. Greer領導的研究組,以及日本東北大學D. V. Louzguine-Luzgin 領導的研究組合作,發展了一種簡單的非晶合金材料熱循環處理工藝。該工藝將非晶合金在液氮或者液氦中浸泡幾分鐘,然後快速升溫至室溫並保持幾分鐘,如此多次循環。經過數十次循環之後發現,非晶合金整體能量升高,表現為非晶合金微分掃描量熱(DSC)曲線晶化前結構弛豫放熱峰得到明顯的增強。通過力學測試發現,熱循環之後合金的硬度有明顯降低;通過力學實驗機壓縮測量,熱循環之後,合金的壓縮塑性增加到7%以上,且表面剪切帶的數量增加。通過動態力學測試儀(DMA)測量動態加載情況下非晶合金的損耗模量發現,熱循環之後損耗峰的位置向低溫區移動,且強度提高。這些結果都表明,經過熱循環處理之後流變單元的數量顯著增加,非晶合金的結構更加不均勻,使合金髮生恢復效應,即經過處理的非晶合金抗老化能力大大增強。非晶合金抗老化能力增強的表現之一就是使得非晶在受力條件下,更多的流變單元能演化成剪切帶,形變中更容易產生剪切帶。非晶的宏觀塑性形變主要由剪切帶的數目決定,這樣可大大提高非晶合金的宏觀塑性。
  冷熱循環抗非晶合金老化方法和離子輻照、表面噴丸、強變形等方法相比,具有非破壞、不改變形狀、不限制樣品尺寸、不產生剪切帶等特性,更重要的是在工業上易於實現。通過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非晶合金的機械性能並且降低工藝處理成本,對非晶合金的工業化生產以及商業化應用可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524,200–203(2015)上。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

    圖1:非晶合金熱循環示意圖。循環溫度均低於β弛豫峰溫度,經過循環處理之後,合金內部flow units含量升高。

圖2:熱循環處理前後DSC曲線圖。通過熱處理之後,非晶合金髮生恢復現象,且與循環次數相關。

圖3:通過熱循環處理之後,樣品的屈服強度和硬度明顯地降低。

圖4:熱循環之後,樣品的壓縮塑性得到提升。

相關焦點

  • 進展| 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發現高溫非晶合金
    多年來,非晶合金的開發始終停留在傳統的「試錯法」階段,探索過程低效、漫長,致使非晶合金的材料創新面臨重大挑戰和瓶頸。材料基因工程是近年來以加速材料研究和材料探索為主要目標的新理念,其中的高通量實驗是在海量樣品中直接優選新材料、獲取實驗大數據的基本手段。
  • 探索塊體非晶合金的研究新坐標
    呂昭平教授團隊是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支優秀科研隊伍。近年來,在呂昭平教授的引領和指導下,團隊在高性能鋼鐵材料、高熵合金、非晶合金、多孔材料、材料計算模擬等眾多領域均取得豐碩研究成果。
  • 汪衛華院士做客科學家講壇 介紹非晶合金材料研究進展
    哈工大報訊(黃永江/文 汝果/圖)12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汪衛華做客科學家講壇,為師生作了題為「非晶合金材料的研究進展」的報告。汪衛華院士長期從事新型大塊非晶及其它亞穩材料的製備、結構、物性研究,研製出多種釐米級大塊非晶合金等亞穩材料,並系統研究了其微結構及物理性能,建立了一系列有自己特色的製備和研究亞穩材料的方法;近年來致力於非晶合金材料的高通量設計、製備及表徵工作。汪衛華院士在報告中詳細闡釋了非晶合金的發展對於材料學科以及凝聚態物理學科的重要意義。
  • 《材料工程》梁秀兵工作:高熵非晶合金耐腐蝕性能研究進展
    高熵非晶合金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材料,中科院物理所汪衛華院士課題組於2011年首次提出了高熵非晶合金的概念,同時製備出具有無序結構並能在室溫下表現出類似於高分子熱塑性變形行為的塊體高熵非晶合金Zn20Ca20Sr20Yb20
  • 非晶合金材料發展未來可期當前需儘快補齊短板
    本報實習記者 趙萍  「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作為我國新基建重要基礎性材料的非晶合金材料,在本身性能、深加工、製造裝備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需儘快補齊短板,使非晶合金材料有更大的應用空間,如在電力、電子等領域實現更多應用。」
  • 非晶合金鐵芯變壓器的研究與發展概述
    非晶合金鐵芯變壓器的研究與發展概述非晶合金鐵芯變壓器是用新型導磁材料——非晶合金製作鐵芯而成的變壓器,它比矽鋼片作鐵芯變壓器的空載損耗下降75%左右,空載電流下降約80%,是目前節能效果較理想的配電變壓器,特別適用於農村電網和發展中地區等負載率較低的地方
  • 我國非晶合金材料研究有突破 可極大提高穿甲彈性能
    近日,我國在非晶合金原子結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非晶合金是目前世界各國爭相研製的重要新型材料,從智慧型手機外殼到穿甲彈,從變壓器鋼片到專業高爾夫球桿,這種新型材料的應用前景極為廣泛。
  • 3D列印非晶合金國內外研究進展
    3D列印非晶合金國內外研究進展SLM製備非晶合金SLM技術原理為層疊製造技術,是利用雷射束選擇性地熔化當前層的粉末,將其堆疊成形出整個零件的技術。目前該技術廣泛應用於成形鐵基合金、鈦合金、鎳基合金等晶態合金。
  • 寧波材料所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機理研究獲進展
    塊體非晶合金因其獨特的原子排列特徵而具有許多優異的力學性能,如高的強度、硬度、以及彈性極限等,成為近年來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但由於非晶合金在變形過程存在的室溫脆性與應變軟化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其作為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因此,深入理解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的根源,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兼具有高強高韌性能的塊體非晶合金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 非晶合金析氫反應催化劑解決在酸性條件下因腐蝕而導致穩定性不足...
    與原子處於平衡位置的晶體材料不同,亞穩態的非晶合金表現出許多優異的力學和物理化學特性,吸引了材料科學和凝聚態物理等多個領域的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柳延輝、汪衛華團隊近期在非晶合金領域引入材料基因工程理念,發展了獨特的高通量實驗方法,實現了非晶合金新材料的高效探索,成功研製出Ir-Ni-Ta高溫非晶合金新材料體系[Nature, 99, 569 (2019)]。
  • 「新基建」給非晶合金材料產業帶來新機遇
    吳曉丹 張華  隨著各行業復工復產的有序展開,經濟逐漸恢復,立足於科技端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基建」,成為近期關注熱點。「新基建」主要涉及5G基站及其應用、光伏電網及特高壓、工業網際網路、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車及充電樁、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中心等7大領域。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材料。
  • 非晶合金材料股票有哪些?
    鐵基非晶合金是由80%Fe及20%Si,B類金屬元素所構成,它具有高飽和磁感應強度(1.54T),磁導率、激磁電流和鐵損等各方面都優於矽鋼片的特點。  非晶合金材料具有優異的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良好的應用前景。因此,非晶合金的形成、結構和性能的研究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其中,非晶合金的形成機理和塑性變形機理是非晶態物理和材料領域的兩個核心科學問題。
  • 寧波材料所關於鋁基非晶合金在環境能源領域的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過去幾年,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非晶合金磁電功能特性研究團隊圍繞鋁基非晶合金在環境和能源方面的功能特性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團隊主要通過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開發能夠用來清潔水汙染的鋁基非晶合金,二是探究鋁基非晶合金在儲能和析氫等能源方面的應用。
  • 新發現!非晶合金剪切帶塑性的「蝴蝶效應」
    綠色非晶合金團隊最新研究發現,非晶合金在壓縮過程中的主剪切帶運動動力學方程,具有典型的混沌特徵,微小的結構狀態將會引起宏觀樣品塑性的巨大差別。該研究為理解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機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動力學視角。
  • 光老化-鹽霧複合試驗新方法研究
    ● 內容提要有機材料主要經受光老化、鹽霧、溫溼度變化等環境影響,本文設計了一種光老化-鹽霧複合試驗方法,該方法將光老化和鹽霧環境綜合/組合在一起,體現了自然界中太陽光的光照和暗周期交替、鹽霧的乾濕交替、溫度變化和溼度變化,更接近自然環境的真實情況
  • 新材料超級軟磁產業化 或將解決無人機續航難
    哈工大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孫明健曾表示:「航時是工業級無人機解決一切作業難題的先決條件。」一旦解決了航時問題,將會極大地擴展工業級無人機應用場景和用途,許多之前因為航時有限而造成的問題將迎刃而解。隨著技術的改良,以氫燃料和石墨烯等為代表的新能源和新材料正逐漸改變汽車、無人機、航空航天等製造業,「易造」超級軟磁材料的問世,為新材料領域再添了一名成員,其有望通過讓電機、變壓器、逆變器變得更輕小高效,為製造業的續航問題,帶來新的解決方案。從純鐵到非晶合金,軟磁材料種類豐富其實軟磁材料已有百年歷史。
  • 物理所非晶合金中流動單元與室溫塑性變形研究獲進展
    但是,非晶固體是否存在類似晶體的缺陷,如何發現、表徵並建立非晶中流動單元與其類型、性質和特徵的關係仍然是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難題。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非晶合金中的變形機制,首先就要研究其微觀結構特徵。在晶體材料中,塑性變形通過缺陷的運動來實現,但是非晶中的原子排列長程無序,沒有平移對稱性,在結構無序中尋找缺陷顯得尤為困難。
  • 物理所等非晶合金玻璃轉變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是由金屬鍵主導的原子玻璃體系,它具有類似於硬球堆積的微觀結構,為探索非晶態材料的基本物理問題提供了有代表性的模型;非晶合金無序結構所帶來的優異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使其在很多高新技術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其他玻璃的形成一樣,非晶合金是通過快速冷卻高溫合金熔體,抑制結晶並在一定溫度時發生玻璃轉變 (Glass Transition) 而形成的。
  • 非晶合金新材料應用迎來廣闊市場 金太陽搶佔市場先機
    作為國內中高端塗附磨具產品的研發與製造商,金太陽加碼非晶合金新型材料的應用研發,將搶佔未來非晶合金廣泛應用前景布局先機。   非晶合金材料應用市場可挖掘空間巨大   非晶合金材料因為特殊的原子結構,可獲得原子層級的表面粗糙度。
  • 銅基非晶合金的製備方法
    從熱力學的角度來看,如果要獲得大塊非晶材料,就要求合金有極高的玻璃形成能力,這意味著合金組成元素及原子百分比必須保證合金具有極低的玻璃形成臨界冷速。也就是說在合金由液相轉變為晶相時應具有極低的Gibbs自由能差。Gibbs自由能差越低,結晶驅動力 也就越小,因而使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也就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