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塊體非晶合金的研究新坐標

2021-01-10 中國教育新聞網

呂昭平教授團隊是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支優秀科研隊伍。近年來,在呂昭平教授的引領和指導下,團隊在高性能鋼鐵材料、高熵合金、非晶合金、多孔材料、材料計算模擬等眾多領域均取得豐碩研究成果。

呂昭平主持完成的「塊體非晶合金的結構與強韌化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項目圍繞新一代結構材料——塊體非晶合金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研究,揭示了非晶合金原子結構特徵及原子堆垛的普適規律,提出了非晶合金強韌化的新思路和組織調控機制,建立了在無序固體中通過有序結構強韌化的新理論,為發展高性能非晶合金材料提供了理論依據。

非晶態合金作為一種高強度、高彈性、抗腐蝕和具有優異軟磁性能的新型金屬材料已經廣泛應用於電力中繼和電子信息工業,並在航空航天、能源和機械領域顯示出誘人應用前景。早在上世紀90年代,非晶態結構的長程無序就引起了眾多科研團隊的極大興趣,也帶來了無限煩惱和極大挑戰,因為過去所有用來描述晶體材料的公式和方法都無能為力,所以在非晶態合金的原子排列結構的研究中常有「盲人摸象」之說。

針對這個國際性難題,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團隊就在陳國良院士帶領下開展非晶合金原子結構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國內最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團隊之一,在研究過程中,陳國良曾諄諄告誡團隊成員,搞自己的研究特色,走自己的路,否則,團隊就會被淹沒在非晶領域的汪洋大海,找不到自己的坐標。

2006年,通過實驗觀察結合計算機模擬,團隊才對非晶原子結構有了自己的認識,提出了非晶合金原子排列缺位有序(Imperfect ordered packing: IOP)的概念,被審稿人認為對非晶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significantcontribution)。2007年之後,隨著呂昭平從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到來,團隊研究實力大增,在非晶結構方面的進展也接踵而來。2008年,團隊發現了非晶合金中殼-核型中程序結構,揭示了非晶合金納米尺度結構不均勻性本質。2010年,團隊揭示了非晶合金原子排列的普遍規律,提出了描述非晶原子排列的普適模型。最近,團隊又在呂昭平帶領下揭示了非晶合金髮生玻璃轉變的結構起源和高壓下非晶合金髮生多形性相變的電子結構起源。

團隊成員回想起團隊研究經歷,感慨萬千。十幾年前,塊體非晶合金是材料研究中很熱門的領域,很多團隊滿足於儘快發表文章,選擇最容易出成果的方向來做。而呂昭平團隊選擇了非晶合金的原子結構和強韌化這兩個最核心但也是最難做的方向來做,尤其是非晶合金的脆性問題,很多人認為無法解決而避而遠之。在呂昭平的帶領下,團隊迎難而上,十幾年瞄準這個方向,持續衝擊,率先在國際上解決了這個難題,被《科學》(Science)期刊譽為開闢了一個新的科學研究方向,為此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打下基礎。

同樣,團隊在高熵合金領域、高性能鋼鐵材料領域也是如此,瞄準一個方向,持續衝擊,都是選擇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哪怕問題很難啃,可能五年甚至十年都很難做出成果。正是由於團隊的選擇和堅持,才有了後來的收穫。經過十餘年的積累,團隊在2017年和2018年各發表一篇《自然》(Nature)論文。

兩篇《自然》論文和國家獎,表面上光鮮亮麗,但背後的艱辛和付出的確很多,有時一個實驗重複幾十遍,一篇論文修改上百遍,多少個周末的夜晚,無數次開組會到接近凌晨,經歷這些,讓團隊師生每一個人都認識到任何成績的取得都沒有捷徑可走,都需要付出加倍的汗水和努力,都需要高度的專注和漫長的淬火。

科研突破需要每一位成員的共同努力,例如針對當時國內的真空設備,大多數是擴散泵(現在都是分子泵),需要預熱很長時間,真空不穩定的情況,團隊成員結合鋼鐵的微量稀土元素合金化的概念,發現加入少量稀土元素,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這個微量稀土提高非晶形成能力的技術,還獲得了美國專利,到現在仍然是塊體非晶實現工業生產必須突破的一個技術。為了研究使塊體非晶強韌化的樹枝晶+非晶複合材料,團隊成員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共晶成分和非晶形成能力的關係,用布裡奇曼法(Bridgman)技術控制樹枝晶的斷面分布,得到了強韌化的鑭基非晶複合材料,回國後,用改進後的Bridgman設備,實現了鋯基和鈦基樹枝晶—非晶複合材料的強韌化。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是在某一個領域長期積累、原始創新的結果,代表學校在某一個方向上的綜合實力。每一個獎的背後都經歷過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承受住孤獨的探索。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22日第7版 

相關焦點

  • 塊體非晶合金超聲塑性:一種新型塑性流變形式
    塊體非晶合金(BMG)以其高強度(最高可達6 GPa以上)而聞名,但在低溫或高應變率下塑性較差,難以加工,嚴重製約了該類材料的廣泛應用。雖然個別成分可以實現熱塑性加工,然而該成型方式需要在玻璃轉變溫度(Tg)以上進行,合金成分的選擇極為有限,且高溫下容易使非晶合金髮生晶化破壞。
  • 研究人員首次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
    近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材料動力學研究部李毅研究員(通訊作者),潘傑副研究員(第一作者)和博士生周維華與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系 A.L. Greer教授(通訊作者)、Yu. P. Ivanov博士合作,首次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
  • 科學家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
    研究人員首先通過三維壓應力的方法使塊體非晶合金產生大範圍、高程度的回春,開發出最高能量狀態相當於冷速為1010K/s的非晶合金(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在此基礎上,通過單軸拉伸或壓縮測試發現:高能量狀態(回春態)的塊體非晶合金在變形時表現出加工硬化現象和優異的塑性變形能力(圖1)。
  • 寧波材料所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機理研究獲進展
    塊體非晶合金因其獨特的原子排列特徵而具有許多優異的力學性能,如高的強度、硬度、以及彈性極限等,成為近年來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但由於非晶合金在變形過程存在的室溫脆性與應變軟化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其作為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因此,深入理解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的根源,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兼具有高強高韌性能的塊體非晶合金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 金屬所《Nature》:首次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
    非晶合金(也稱金屬玻璃)具有許多優異的機械性能(高屈服應力、高韌性和破紀錄的「損傷容忍度」),但應變軟化卻是其致命弱點。與傳統晶體材料不同,它們的變形高度局域化,表現為以剪切帶主導的非均勻變形。這直接導致了其室溫脆性,成為非晶合金的瓶頸問題。因此,實現塊體非晶合金的加工硬化行為,被認為是非晶合金乃至所有無定型材料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
  • 物理所發表非晶合金彈性性質和彈性模型研究綜述文章
    因此,與晶態相比,非晶合金形成的機理、非晶的特性、形變及結構穩定性的研究是相當困難的問題。人們對非晶合金在結構、性能上的一般規律了解甚少。這些因素嚴重製約了非晶合金材料的設計和探索、加工以及工程應用。積累了大量非晶合金和很多其它玻璃材料的彈性、力學和物理性能參數。這些系統的數據為深入研究、理解非晶結構的特徵及其和性能的相關性提供了可能性和條件,為認識非晶的本質,非晶形成機理,玻璃轉變,非晶新材料的開發和性能的改善提供了實驗基礎。
  • 進展| 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發現高溫非晶合金
    多年來,非晶合金的開發始終停留在傳統的「試錯法」階段,探索過程低效、漫長,致使非晶合金的材料創新面臨重大挑戰和瓶頸。材料基因工程是近年來以加速材料研究和材料探索為主要目標的新理念,其中的高通量實驗是在海量樣品中直接優選新材料、獲取實驗大數據的基本手段。
  • 科學網—塊體非晶態材料首次實現加工硬化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系科研團隊合作,首次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
  • 3D列印非晶合金國內外研究進展
    現有3D列印成形塊體非晶合金的研究也主要採用SLM技術,並且已經順利成形了支架結構、齒輪結構等小型構件。圖1為Pauly等採用SLM技術,高溫熔化鐵基非晶粉體製造出的支架結構,證明了SLM技術能夠製備出非晶合金部件。
  • 非晶合金材料科學前沿論壇專題∣《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因此, 非晶合金材料的出現對傳統固體物理和材料理論框架提出了挑戰, 成為材料科學和技術研究的前沿課題. 特別是塊體非晶合金材料具有顯著優於常規金屬材料的特質, 在高技術、國防、信息和能源領域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 因此, 非晶合金材料促進了凝聚態物理研究的發展. 在探索思路和途徑方面, 非晶材料也不同於傳統材料.
  • 《材料工程》梁秀兵工作:高熵非晶合金耐腐蝕性能研究進展
    高熵非晶合金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材料,中科院物理所汪衛華院士課題組於2011年首次提出了高熵非晶合金的概念,同時製備出具有無序結構並能在室溫下表現出類似於高分子熱塑性變形行為的塊體高熵非晶合金Zn20Ca20Sr20Yb20
  • 「新基建」給非晶合金材料產業帶來新機遇
    研究「新基建」的專業人士指出,非晶合金在「新基建」領域有可能「上對了轎子嫁對了郎」。  非晶合金是由超急冷凝固、合金凝固時,原子來不及有序排列形成的結晶,以長程無序結構,沒有晶態合金的晶粒、晶界存在。  在以上「新基建」領域中,非晶合金材料的應用前景均非常廣闊。  按下非晶合金需求「快捷鍵」  在「新基建」建設中,5G基站、光伏逆變器、軌道交通變壓器、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變電站,以及特高壓控制櫃等關鍵配套設備或元器件對相關製造材料要求很高。基於技術的考量,結合相關技術人員設計的需要,非晶合金在很多關鍵配套設備上都大有可為。
  • 我國非晶合金總體質量有待提升
    吳曉丹 張華  由於超急冷凝固,原子來不及有序排列結晶而得到的長程無序結構固態合金,便是非晶合金。其具有優異的磁性、耐蝕性、耐磨性等性能,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新材料之一。我國十分重視非晶合金材料的發展,近年來產業化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尤其是在配電變壓器、電子元器件、5G基站等領域越來越有競爭力。
  • 鋯基非晶合金在不同鑄型中的流動形為與形成能力
    某些非晶合金還具有吸附溶液中特定金屬離子的特性,因而可以從放射性廢料中分離某些元素。此外,非晶合金還有望成為儲氫及超導材料。塊體非晶合金所展示的優異的物理、化學、力學性能及精密成型性,在航空航天、信息、微機電、日常生活中都顯示出重要的應用價值。引起了來自物理、化學和材料科學等各領域科技工作者的重視。
  • 物理所等非晶合金玻璃轉變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是由金屬鍵主導的原子玻璃體系,它具有類似於硬球堆積的微觀結構,為探索非晶態材料的基本物理問題提供了有代表性的模型;非晶合金無序結構所帶來的優異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使其在很多高新技術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其他玻璃的形成一樣,非晶合金是通過快速冷卻高溫合金熔體,抑制結晶並在一定溫度時發生玻璃轉變 (Glass Transition) 而形成的。
  • 《熱加工工藝》王永善工作:無毒無貴重元素Ti基和Ti-Cu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研究進展
    作為一種高性能金屬材料,非晶合金(金屬玻璃)的本質是一種凝固態的過冷液體,與傳統玻璃一樣,但非晶合金卻是冷卻到剛性狀態而未結晶的一種合金。相對於金屬晶體材料,金屬玻璃的物理性能、化學性能和力學性能均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
  • 我國非晶合金材料研究有突破 可極大提高穿甲彈性能
    近日,我國在非晶合金原子結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非晶合金是目前世界各國爭相研製的重要新型材料,從智慧型手機外殼到穿甲彈,從變壓器鋼片到專業高爾夫球桿,這種新型材料的應用前景極為廣泛。
  • 非晶合金鐵芯變壓器的研究與發展概述
    非晶合金鐵芯變壓器的研究與發展概述非晶合金鐵芯變壓器是用新型導磁材料——非晶合金製作鐵芯而成的變壓器,它比矽鋼片作鐵芯變壓器的空載損耗下降75%左右,空載電流下降約80%,是目前節能效果較理想的配電變壓器,特別適用於農村電網和發展中地區等負載率較低的地方
  • 科學家研究出解決非晶合金材料老化難題的新方法
    通常條件下,非晶合金會發生結構弛豫(Aging),這種時效作用使非晶合金的物理和力學性能都發生改變,如變脆、老化,這大大限制了非晶合金的大規模應用。如何克服非晶材料的弛豫、老化,一直是非晶材料面臨的瓶頸問題。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組試圖通過表面噴丸、強變形和離子輻照等處理工藝,來解決非晶合金的老化問題。
  • ...儀器研製項目「大尺寸複雜非晶合金構件精密反重力鑄造裝置」啟動
    哈工大報訊(材料 文/圖)12月18日,由材料學院孫劍飛教授擔任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大尺寸複雜非晶合金構件精密反重力鑄造裝置」項目啟動會在邵館召開。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汪衛華研究員為組長的專家組一行7人對項目進行了論證。副校長郭斌出席啟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