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Mater. 柳林等工作:電遷移效應抑制金屬玻璃剪切帶形成

2021-02-25 非晶合金


責編 曉  丹

和內部原子呈周期性排列的傳統金屬材料不同,金屬玻璃內部原子呈無序密堆特徵,是一類具有「長程無序、短程有序」原子結構的新型金屬材料。因此,金屬玻璃內部不存在常見的晶界和位錯等結構缺陷,而這些缺陷的運動是傳統金屬材料發生塑性變形的核心機制。儘管金屬玻璃內部原子之間也是金屬鍵結合,但卻無法像傳統金屬一樣具有優良的室溫延展性和塑性變形能力。在室溫下,金屬玻璃塑性變形的主要特徵是形變局域化,其變形通常集中在厚度為10-50nm的剪切帶內部並伴隨剪切軟化發生。尤其是在拉伸條件下,剪切帶形成之後,會迅速擴展並誘導宏觀脆性斷裂,使得金屬玻璃幾乎沒有均勻拉伸塑性。因此,如何理解金屬玻璃以剪切局域化為核心的室溫塑性變形機制,一直是金屬材料領域的基本科學問題。

近來,華中科技大學柳林教授和諶祺副教授團隊通過在Zr55Cu30Al10Ni5(Zr55)金屬玻璃拉伸變形過程中巧妙的引入脈衝電流,成功抑制了Zr55金屬玻璃的剪切形變局域化,使其在遠低於其玻璃轉變溫度的條件下發生了均勻變形並表現出縮頸現象。相關研究成果以「Expanding the homogeneous regime of deformation in bulk metallicglass by electromigration-induced rejuvenation」為題於2020年7月17日在《通訊·材料》(CommunicationsMaterials)上發表。

研究人員通過與常規加熱條件下的拉伸實驗對比發現,在電流激勵拉伸變形過程中,電流的電遷移效應,即:沿電流反方向的電子運動導致的原子擴散,致使金屬玻璃發生動態回春(Dynamic Rejuvenation),擴大了金屬玻璃的基本變形單元-剪切轉變區,從而促使金屬玻璃發生均勻拉伸變形;而電流產生的焦耳熱,並非金屬玻璃發生均勻變形的關鍵因素。根據金屬玻璃在「應變速率-溫度」空間上的變形圖譜(Deformation Map)進行定量分析發現,電遷移效應相當於約0.15Tg(Tg為玻璃轉變溫度)的等效溫升。這一結果表明,電遷移效應抑制了金屬玻璃剪切帶的形成,顯著的擴展了金屬玻璃發生均勻形變的溫度範圍。電遷移效應通過優先驅動金屬玻璃內部原子密堆區域的原子擴散運動,促使金屬玻璃發生動態回春,從而導致金屬玻璃在塑性變形過程中發生均勻變形。本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金屬玻璃的塑性變形機理和金屬材料「電塑性效應」的本質,還為通常只能進行傳統「熱塑性」成形加工的金屬玻璃提供了新的成形手段,有望有效地推動金屬玻璃的工業應用。

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華中科技大學自主創新基金、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的支持。

聯繫電話:19106233377

相關焦點

  • 非晶合金剪切帶塑性的「蝴蝶效應」
    和晶體材料不同,非晶合金的變形過程中不產生位錯,表現出高度局域化的特徵,即大量的塑性應變集中在厚度只有幾十到幾百納米的剪切帶區域內。剪切帶變形過程中還伴隨著明顯的應變軟化效應。這些變形特徵使得剪切帶一旦產生很容易失穩擴展,從而導致非晶合金在變形中發生災難性斷裂現象。
  • 非晶合金剪切帶塑性的「蝴蝶效應」
    和晶體材料不同,非晶合金的變形過程中不產生位錯,表現出高度局域化的特徵,即大量的塑性應變集中在厚度只有幾十到幾百納米的剪切帶區域內。剪切帶變形過程中還伴隨著明顯的應變軟化效應。這些變形特徵使得剪切帶一旦產生很容易失穩擴展,從而導致非晶合金在變形中發生災難性斷裂現象。非晶合金的室溫脆性也是目前阻礙這類材料應用的最大難題。
  • ...韋小丁研究員課題組基於熱力學理論提出新的金屬玻璃連續介質模型
    非晶態材料的短程有序、長程無序的多尺度結構特徵為其帶來獨特的動力學特徵以及力學變形機制(如剪切帶為代表的失穩模式等)。研究金屬玻璃的微觀結構演化特徵與宏觀塑性變形的內在關聯對於理解玻璃態物質的物理本質,研究山體滑坡、雪崩、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機制都具有重要意義。
  • 前沿透視:金屬材料在高應變速率下的剪切局部化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閆娜教授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中科院金屬所合作綜述了從剪切帶的產生到剪切帶擴展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進展,重點從新實驗技術、新材料和納米
  • 西北工大發表頂刊綜述:金屬材料在高應變速率下的剪切局部化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pmatsci.2020.100755作者綜述了從剪切帶的產生到剪切帶擴展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進展,重點從新實驗技術、新材料和納米/微觀結構效應三個方面進行了綜述。(1)介紹了納米尺度和微尺度下金屬材料絕熱剪切帶的主要特徵。
  • 靜電放電和電遷移
    集成電路產學研技術論壇靜電放電和電遷移聽起來可能相似,但涉及兩種不同的物理現象。
  • 快速的表面動力學實現了金屬玻璃的冷連接
    然而,已知的形成玻璃的金屬液體的結晶速率仍比諸如聚合物,矽酸鹽或分子液體的普通玻璃形成材料高几個數量級。因此,玻璃成型能力(GFA)仍然是基礎研究的長期課題,同時也為BMG的潛在應用引入了瓶頸。目前,僅在有限數量的系統中發現高級GFA ,可形成基於鉛(Pd),鋯(Zr)和鈦(Ti)的BMG。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晶界遷移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 歐洲團隊從原子層面揭示金屬玻璃形成過程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柏林4月27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一個歐洲研究團隊利用歐洲同步加速器的X射線研究了金屬玻璃的形成過程,從微觀角度揭示了合金從液體到固體的「玻璃化轉變」過程。這一認識上的飛躍將給世界金屬玻璃及其他玻璃材料研究帶來重要影響。 金屬玻璃(又稱非晶合金)是在快速(例如不到1秒)冷卻時不結晶的合金。與緩慢冷卻並結晶的傳統合金不一樣,金屬玻璃的原子不形成規則的晶體結構,而是大致保持其在熔融體中的位置。這使金屬玻璃既像鋼一樣堅固,又像塑料一樣具有彈性。
  • 中國科學家:發現塊狀金屬玻璃複合材料的新變形機理
    而與此相反,塊狀金屬玻璃複合材料不具有任何的長程有序結構,但具有短程有序和中程有序。一般來說,具有這種無序結構的材料可以從其液體狀態直接冷卻得到,故又稱為「玻璃態」。所以,又稱為「金屬玻璃」(Glassy metal、Metallic Glass)、「玻璃態金屬」、「液態金屬」(Liquid metal)。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院士盧柯、研究員李秀豔在這一問題上取得新的進展。他們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Cu、Ag、Ni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與其在納米晶熱穩定性晶粒尺寸反常效應的相關發現一致。
  • 電紡快報:J. Mater. Chem. A期刊近期電紡纖維進展精選
    He, Xi Huang, Meilin Xie, Chuanfeng Wang, Chaoliang Zhang, Weiqing Yang, Fanbin Meng and Jun LuFirst published:13 December 2018本文報導了一種新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納米纖維的設計與製備,該纖維具有高剪切壓電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
  • 金屬所面心立方金屬層錯能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通過將螺位錯湮滅距離與擴展位錯寬度相比,近期該研究組提出關於位錯組態演化的統一因子的概念,揭示了不同位錯組態形成的物理本質。如圖2所示,演化因子越高,層錯寬度變窄而湮滅距離增大,晶體材料將以典型波狀滑移方式為主,交滑移頻繁發生,進而基於取向效應形成不同的三維立體組態結構;演化因子越低,層錯寬度增加而湮滅距離縮小,交滑移越困難,材料以平面滑移方式為主,因此更易出現二維平面位錯結構,如圖1所示。
  • 歐洲團隊從原子層面揭示金屬玻璃形成過程,或有助新材料創建
    科技日報柏林4月27日電 近日,一個歐洲研究團隊利用歐洲同步加速器的X射線研究了金屬玻璃的形成過程,從微觀角度揭示了合金從液體到固體的「玻璃化轉變」過程。這一認識上的飛躍將給世界金屬玻璃及其他玻璃材料研究帶來重要影響。金屬玻璃(又稱非晶合金)是在快速(例如不到1秒)冷卻時不結晶的合金。
  • 科學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新華網瀋陽4月9日電(記者王瑩)納米金屬的晶界在機械變形作用下容易發生晶界遷移並伴隨晶粒長大,使得納米材料發生軟化,這種現象不僅破壞材料的性能,也給利用塑性變形法製備納米晶帶來巨大困難。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盧柯院士、李秀豔研究員研究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銅、銀、鎳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研究成果近日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在線發表。
  • 北京大學劉志博課題組報導金屬氟化物納米晶驅動的活體剪切化學
    在該工作中,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金屬氟化物的活體解離平衡,通過原位脫矽反應,成功實現並首次報導了金屬氟化物納米晶驅動的活體剪切化學,並藉助放射性分子影像完成了組織選擇性的化學調控。該工作基於無機材料、化學生物學、放射性醫學影像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提出了一類新型的活體化學調控策略,並為金屬氟化物等經典無機材料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 科研前線 | 北大新材料研究助力突破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瓶頸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關於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研究成果,該課題組通過對Bi2O2Se材料進行熱氧化處理,得到高K柵介質材料 Bi2SeO5薄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在工藝應用中為集成電路二維結構的改良與優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 《Nat.Mater.》:首次揭秘合金材料中的電塑性起源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有研究表明,許多金屬和合金材料在形變過程中,如果受到周期性電脈衝的影響,延展性會大大提升。相較於熱加工的方式來獲得同等延展性,電脈衝的方式更加節能,成本也更加低廉,如今已廣泛應用於鈦合金、鋁、鎂合金、鋯合金和鋼等材料的製造。然而,電脈衝提升金屬成型可塑性的機理尚不清楚。
  • JACS 北京大學劉志博課題組報導金屬氟化物納米晶驅動的活體剪切化學
    在該工作中,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金屬氟化物的活體解離平衡,通過原位脫矽反應,成功實現並首次報導了金屬氟化物納米晶驅動的活體剪切化學,並藉助放射性分子影像完成了組織選擇性的化學調控。該工作基於無機材料、化學生物學、放射性醫學影像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提出了一類新型的活體化學調控策略,並為金屬氟化物等經典無機材料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