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劉志博課題組報導金屬氟化物納米晶驅動的活體剪切化學

2021-02-15 化學酷

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應用化學系劉志博課題組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發表題為「Desilylation Induced by Metal Fluoride Nanocrystals Enables Cleavage Chemistry In Vivo」的研究論文。在該工作中,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金屬氟化物的活體解離平衡,通過原位脫矽反應,成功實現並首次報導了金屬氟化物納米晶驅動的活體剪切化學,並藉助放射性分子影像完成了組織選擇性的化學調控。該工作基於無機材料、化學生物學、放射性醫學影像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提出了一類新型的活體化學調控策略,並為金屬氟化物等經典無機材料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金屬氟化物納米晶因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被廣泛用於生物成像、藥物遞送、生物傳感等生物醫學領域。理想情況下,金屬氟化物納米晶應具備足夠的化學穩定性,以維持良好的光、電、磁性質。但是,根據溶解平衡原理,金屬氟化物在水溶液及活體內會釋放出金屬離子和氟離子,這一過程不僅會對其結構和功能造成影響,釋放出的金屬離子還會帶來潛在的生物安全問題。儘管對於絕大多數的生物應用而言,金屬氟化物的溶解是不希望發生的,作者注意到,金屬氟化物的溶解產物氟離子作為一種經典的脫矽反應試劑,可用於高效的矽醚脫除反應,進而構建出基於金屬氟化物的活體剪切化學體系。

為了實現這個想法,作者合成了六種經典的金屬氟化物,利用矽醚保護的羅丹明衍生物評估了不同金屬氟化物的脫矽釋放能力。螢光動力學結果顯示,脫矽反應速率高度依賴於氟離子的平衡濃度,順序為BaF2 > SrF2 >CaF2≈NaYF4@CaF2> NaYF4 > LaF3。綜合考慮脫矽反應速率和金屬離子的毒性,作者選用了CaF2用於後續實驗。

圖1. 基於CaF2納米晶的矽烷脫除反應實現活體剪切化學

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物相容性,作者合成了聚乙二醇修飾的CaF2納米晶,利用透射電鏡和氟離子計監測了CaF2納米晶在水溶液中的溶解過程,證明CaF2納米晶可用作快速釋放氟離子的生物材料,並成功實現細胞水平上螢光分子的釋放。作者還設計了基於矽醚保護的多肽偶聯藥物,在CaF2納米晶的激活下,化療藥物得到釋放,有效地抑制了腫瘤的生長。

綜上,該工作開發了新型的活體矽烷脫除反應工具,拓展了金屬氟化物納米晶材料的生物醫學功能,並為設計更有價值的無機-有機前藥帶來了新的啟發。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博士研究生段東斑為該文的第一作者,劉志博老師為通訊作者。北京大學孫聆東教授,博士後董浩和研究生杜平為該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以及北京天壇醫院的資助。

來源:北京大學

原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0c10399

相關焦點

  • JACS 北京大學劉志博課題組報導金屬氟化物納米晶驅動的活體剪切化學
    在該工作中,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金屬氟化物的活體解離平衡,通過原位脫矽反應,成功實現並首次報導了金屬氟化物納米晶驅動的活體剪切化學,並藉助放射性分子影像完成了組織選擇性的化學調控。該工作基於無機材料、化學生物學、放射性醫學影像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提出了一類新型的活體化學調控策略,並為金屬氟化物等經典無機材料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 ...韋小丁研究員課題組基於熱力學理論提出新的金屬玻璃連續介質模型
    金屬玻璃在上世紀5,60年代成為非晶體系新成員後,因其一些優異的力學、化學和物理性質成為了科學研究的熱點。非晶態材料的短程有序、長程無序的多尺度結構特徵為其帶來獨特的動力學特徵以及力學變形機制(如剪切帶為代表的失穩模式等)。研究金屬玻璃的微觀結構演化特徵與宏觀塑性變形的內在關聯對於理解玻璃態物質的物理本質,研究山體滑坡、雪崩、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機制都具有重要意義。
  • 張志斌/劉志博/邵峰等揭示細胞焦亡在腫瘤免疫方面的全新功能
    該研究組曾於2016年在Nature發文報導GSDMD的膜穿孔活性,揭示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3】。之前的研究表明GSDME的啟動子在多種癌症細胞中被甲基化,這一表觀修飾抑制了GSDME在癌細胞中的表達【7】。這一觀察讓作者推測GSDME可能抑制腫瘤生長。
  •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朱戎課題組在金屬催化自由基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18日訊(記者 候智 通訊員 白楊)從簡單烯烴出發,高效、高選擇性地合成高價值化合物一直是有機化學工作者追求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過渡金屬催化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烯烴官能團化反應一般可分為兩類:極性過程和自由基過程,二者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
  • 綜述:新型納米晶催化材料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
    納米晶具有尺寸形貌單一、晶面組分可調、元素分布均勻等優勢,以及具有一些特殊的物化性質。利用納米晶的這些特性,以明確構效關係和設計高性能催化劑為目的,系統研究其催化性能,是當前多相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 由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院士等人共同撰寫的綜述文章「新型納米晶催化材料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2/150.full)已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
  • 李亞棟: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介孔材料的製備
    (節選)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教授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上撰寫「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其介孔材料的製備」一文,從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單分散納米晶的組裝、介孔材料的製備3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並在文末對納米多功能介孔材料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文章首先介紹了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
  • 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報導新型基因編輯技術
    2019年7月15日,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以長文形式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Programmable RNA editing by recruiting endogenous ADAR using engineered RNAs」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名為LEAPER的新型RNA單鹼基編輯技術。
  • 半導體納米晶摻雜能級及摻雜發光有效調控的新途徑
    張加濤課題組利用一種全新的配位陽離子交換反應實現半導體納米晶中深度位置異價摻雜,摻雜發光及摻雜能級的新方法及展望。   來自於北京理工大學的張加濤課題組採用一種不同於以往的陽離子交換方法,充分利用不同過渡金屬離子的配位活性差別,實現了被摻雜離子化合物納米顆粒與目標半導體陽離子可控交換後,被摻雜離子在深度位置的可控剩餘及取代性摻雜。
  • 北京大學發布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納米能源材料特刊
    該特刊為慶祝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MSE)成立十周年特邀約稿,共收錄8篇綜述、11篇進展報告和1篇研究新聞熱點,綜合概括了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以及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物理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院系教師在納米與能源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這些領域包括催化、高效能源轉化和儲存系統、低維材料與複合結構,以及多孔材料在能源和環境領域的應用。
  • 前沿透視:金屬材料在高應變速率下的剪切局部化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閆娜教授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中科院金屬所合作綜述了從剪切帶的產生到剪切帶擴展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進展,重點從新實驗技術、新材料和納米
  • Nature Energy報導周歡萍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上的重要進展
    基於此,北京大學工學院周歡萍研究員課題組提出一種新的消除機制,即在鈣鈦礦活性層中引入氟化物,利用氟極高的電負性,實現氟化物同時與有機陽離子形成強氫鍵以及與鉛離子形成強離子鍵的雙重效果。從而有效消除了有機陽離子以及滷素陰離子的空位缺陷,大大提升了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和長期穩定性。
  • 西北工大發表頂刊綜述:金屬材料在高應變速率下的剪切局部化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pmatsci.2020.100755作者綜述了從剪切帶的產生到剪切帶擴展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進展,重點從新實驗技術、新材料和納米/微觀結構效應三個方面進行了綜述。(1)介紹了納米尺度和微尺度下金屬材料絕熱剪切帶的主要特徵。
  • 北京大學侯仰龍教授近年來在磁性納米材料領域重要工作概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侯仰龍教授簡介侯仰龍,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皇家化學會會士(FRSC),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專項首席科學家,磁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硬磁L10-FePt納米顆粒的結構及磁性表徵此外,在磁性異質納米材料的可控化學合成方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提出了「自還原法」製備啞鈴狀Ag-Fe@Fe3O4磁性異質納米複合材料。在該方法中,無定型的Fe@Fe3O4同時作為晶種和還原劑,具有反應條件溫和無外源還原劑引入的優勢。
  • 化學學院何川/賈桂芳課題組在Angew. Chem. Int. Ed.發文報導RNA...
    2018年10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何川/賈桂芳副研究員課題組在Angew. Chem. Int. Ed.(《德國應用化學》)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n Elongation and Ligation-Based qPCR Ampl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Radiolabeling-Free Detection of Locus-Specific N6-methyladenosine Modifications」的研究論文(DOI:10.1002/anie.201807942),報導了一種快捷檢測
  • 北京大學跨學部生物醫學工程系高衛平課題組受邀於《德國應用化學...
    日前,北京大學跨學部生物醫學工程系高衛平課題組受邀在化學及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在線發表了題為《精準偶聯:製備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的新興策略》(「Precision Conjugation: An Emerging Tool for Generating Protein
  • 席振峰/張文雄課題組在Chem. Soc. Rev.上綜述金屬雜環戊二烯
    金屬有機雜環化合物是指一個金屬同時與兩個碳成鍵,例如,金屬雜環戊二烯,含有兩個M-C(sp2)鍵的五員環化合物,可以看作是一個環戊二烯的碳原子被一個金屬所替代。金屬有機雜環化合物在金屬有機化學和有機合成化學中是一類重要的中間體,例如,烯烴複分解反應的機理就經歷一種重要的金屬雜環——金屬雜環丁烯;炔烴三聚反應能高效合成苯衍生物,其反應中經歷金屬雜環戊二烯中間體。
  • 2018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張勇研究員課題組博士後招聘公告
    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McGovern腦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8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隨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先後做博士後和助理研究員(導師:Richard Huganir),2016年任職北京大學。曾獲霍普金斯大學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國家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參與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美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低維磁性納米材料的設計合成,研究反應條件、表面結構、界面能等因素對材料成核與生長的影響規律,探索其界面結構、電子結構及微磁學結構與材料表觀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進而在維度、尺寸、形貌、結晶性和異質界面等多個方面實現協同調控。
  • Small Methods: 生長基元化學勢調控亞穩態納米晶生長取得新的進展
    、孿晶納米晶)。針對這一難題,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謝兆雄教授和匡勤教授課題組在釐清晶體生長過程中決定亞穩態納米晶結構的關鍵因素取得重要進展。重新梳理理想狀態下結晶過程的Gibbs自由能變化dG = mldnl + mcdnc + sdS = 0,我們可以看到,當只有一種特定體相結構的納米晶形成時,即mc為常數,具有高化學勢的溶質(mldnl)可以將其過剩能量轉移到新形成的晶體的表面能上(s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