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丁研究員課題組基於熱力學理論提出新的金屬玻璃連續介質模型

2021-01-10 MBA中國網

研究背景

非晶材料(包括玻璃、高分子材料、膠體乃至顆粒材料等等)的使用貫穿人類文明,是凝聚態物理重要的組成部分。金屬玻璃在上世紀5,60年代成為非晶體系新成員後,因其一些優異的力學、化學和物理性質成為了科學研究的熱點。非晶態材料的短程有序、長程無序的多尺度結構特徵為其帶來獨特的動力學特徵以及力學變形機制(如剪切帶為代表的失穩模式等)。

研究金屬玻璃的微觀結構演化特徵與宏觀塑性變形的內在關聯對於理解玻璃態物質的物理本質,研究山體滑坡、雪崩、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機制都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韋小丁研究員課題組基於熱力學框架提出了能夠描述金屬玻璃內稟結構非均勻性演化的力-化學耦合連續介質模型,建立了微觀結構演化與宏觀塑性流動的關聯。

該模型成功模擬了金屬玻璃在單軸拉伸以及簡單剪切下的剪切帶失穩和剪脹效應。進一步,課題組成功揭示了在低應力和高應力水平下金屬玻璃蠕變行為的標度率轉變起源於熱能梯度驅動和應變能梯度驅動的兩種不同的原子擴散機制。

在低應力情況下,非晶合金的蠕變伴隨著原子沿著濃度梯度流動,材料趨於均勻;而在高應力下,非晶合金的蠕變伴隨著原子沿著應變能梯度流動,材料的非均勻性逐漸加強直至失穩。新的連續介質本構理論有助於人們更加深刻的理解金屬玻璃乃至非晶體系中的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的關係。相關工作發表在固體力學領域旗艦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上

(https://doi.org/10.1016/j.jmps.2020.104216),工學院2016級博士生朱文清為第一作者。此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大學工程科學與新興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的支持。

上圖:金屬玻璃蠕變的兩種微觀粒子流動機制。低應力下原子由熱能梯度驅動向自由體積更大(更鬆散)的區域遷移,高應力下原子由應變能梯度驅動向自由體積更小(更密實)的區域遷移從而促進剪切帶的萌生。

下圖:單軸拉伸下主剪切帶的萌生與發展微生物採油機理

相關焦點

  • 研究提出高效且適用性廣泛的聲子輸運理論模型
    1912年,Debye則基於連續介質彈性波假設(如同宏觀上無限長的繩子)提出了聲子線性色散理論(色散:不同頻率(顏色)的光/聲/電/磁波由於速度不同,在行進過程中會「散開」),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聲子輸運理論的發展。
  • 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金屬陶瓷雙相材料表面損傷新機制!
    金屬陶瓷在苛刻環境下服役時,由溫升、磨損等引起的熱-力耦合損傷是其失效的重要原因,亟需從原子、分子層次和熱力學與動力學基礎理論上認識多因素耦合表面損傷機制,這同時是開發新一代環境適應型金屬陶瓷材料的理論基礎。目前,對金屬陶瓷在寬溫域、變載荷條件下的耐磨性能已有相關研究報導,但對其在熱-力耦合苛刻服役條件下的化學成分及微結構演變尚缺乏系統性研究。
  • 醫學院劉靜課題組首次提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概念
    醫學院劉靜課題組首次提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概念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劉靜教授課題組在《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Lightweight Liquid Metal Entity)的研究論文,首次提出了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的概念
  • 基於半導體載流子動力學建立理論模型對其進行了合理的解釋
    打開APP 基於半導體載流子動力學建立理論模型對其進行了合理的解釋 李倩 發表於 2018-05-14 16:29:42 超構材料,一種由金屬或介質材料的亞波長微結構陣列組成的人工材料,其奇異的電磁響應特性為太赫茲調控器件提供了絕佳的解決方案。遺憾的是,以往基於超構材料的太赫茲元器件均由金屬材料構成,加工尺寸固定後,器件的功能在實際應用中便難以主動改變。因此,發展主動調控的太赫茲元器件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 通常主動調控是對太赫茲波偏振、振幅、相位等進行調控,調控速度是另外一個指標。
  • 合肥研究院揭示聚變等離子體引起的金屬表面起泡原理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長松課題組在聚變等離子體引起金屬表面起泡的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氫在金屬中偏聚結合能,以及氫自發偏聚誘發的氫泡形核過程示意圖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長松課題組在聚變等離子體引起金屬表面起泡的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趙勇教授課題組在Angew. Chem. Int. Ed.報導鋰金屬電池新進展
    近期,我校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材料學院趙勇教授課題組,在鋰金屬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Liquid/Liqu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that Inhibits Corrosion and Dendrite Growth of Lithium in Lithium-Metal Batteries」為題,以全文形式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
  • 西安光機所基於介質超表面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光學與光子集成課題組在基於介質超表面(metasurface)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基於光子自旋霍爾效應並採用離軸技術,實現了10通道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對大容量光通信應用有重要意義。
  • 物理所等非晶合金玻璃轉變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是由金屬鍵主導的原子玻璃體系,它具有類似於硬球堆積的微觀結構,為探索非晶態材料的基本物理問題提供了有代表性的模型;非晶合金無序結構所帶來的優異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使其在很多高新技術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其他玻璃的形成一樣,非晶合金是通過快速冷卻高溫合金熔體,抑制結晶並在一定溫度時發生玻璃轉變 (Glass Transition) 而形成的。
  • 進展 | 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
  • 科研人員發現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Acta Mater》從頭算分子動力學方法為熱力學模型提供新證據!
    採用從頭算分子動力學(AIMD)方法,研究了在現有熱力學模型中假設存在締合物的Ba-Bi液體的性質,避免了由經驗勢引起的誤差。計算結果與文獻中CALPHAD模型的計算結果吻合較好。為Ba-Bi液體中存在一個強有序的Ba4Bi3締合物和一個弱有序的BaBi3締合物提供了證據。
  • 化學化工學院張帆研究員課題組在碳-碳鍵動態共價化學及二維晶態...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帆教授課題組一直以來致力於開發新的有機合成策略,用於可控制備新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納米碳基材料和(類)石墨烯材料等。2016年,該課題組報導了第一例基於Knoevenagel反應的碳碳雙鍵為連接單元的二維晶態有機聚合物半導體(Fan Zhang et al.,Polym.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人們開發了許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比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超疏油性質,在空氣中油滴則會在乾燥的表面快速鋪展,從而失去防汙功能。同時,目前發展的超潤溼狀態不僅局限於超疏水和水下超疏油兩種狀態,還存在新穎且更細分的潤溼狀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研究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新方法成功製備金屬玻璃纖維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汪衛華課題組易軍等人發展了一種新的工藝方法,成功製備出金屬玻璃纖維。
  • 俄提出改善金屬玻璃特性新方法
    科技日報莫斯科10月25日電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大學科研人員通過選擇合金成分和煉製合金系統,開發出一種處理立體金屬玻璃的獨特方法,由此可擴大金屬玻璃材料的應用範圍。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合金與化合物》期刊上。
  • 中科院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江蘇自學考試熱力學與統計物理教材大綱
    5.熟練應用熱力學基本方程。氣體節流膨脹、絕熱膨脹中的相關問題;表面系統的熱力學函數的計算;磁介質系統中熱力學量間的關係;解決熱輻射系統的熱力學量的計算。  6.理解開放系統熱力學基本等式各項的物理意義。  二、考試內容  1.熱力學函數  內能、熵、焓、自由能、自由焓。  2.特性函數  麥氏關係及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