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出高效且適用性廣泛的聲子輸運理論模型

2020-11-22 科學網

 

眾所周知,組成固體物質的原子分子會在有限溫度下作平衡位置附近的熱振動。當這些原子分子的排布具有周期性時,這種熱振動便以聲子(攜帶熱能的準粒子)的形式將熱能從高溫端傳輸至低溫端。有關聲子輸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初。1819年,法國化學家Dulong和Petit把固體物質比熱與原子分子熱振動聯繫起來,發現並提出固體的高溫比熱為常數,然而卻無法解釋固體比熱在低溫時隨著溫度的降低而顯著下降的現象。近一個世紀以後,1907年,Einstein提出的量子熱容理論,合理解釋了Dulong-Petit高溫固體比熱,但同時面臨了新的挑戰:極低溫度下熱容下降過快與實驗結果不符。1912年,Debye則基於連續介質彈性波假設(如同宏觀上無限長的繩子)提出了聲子線性色散理論(色散:不同頻率(顏色)的光/聲/電/磁波由於速度不同,在行進過程中會「散開」),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聲子輸運理論的發展。

基於此連續彈性介質假設(晶格常數趨向於零/倒空間波矢趨向於無窮大),波矢空間中的聲子色散關係為一條直線(圖1a),該色散關係在成功解釋極低溫比熱的同時,大大簡化了聲子輸運性質的量化公式,成為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固體晶格熱傳導的理論基礎。在聲子輸運性質的定性/定量分析中,Debye近似展現了其簡便、親民的優勢,獲得了大規模的應用和推廣。但是人們發現,基於Debye線性聲子色散定量預測的晶格熱導率比已知固體材料的實測值整體高估了40%左右(圖1d&f)。從極低晶格熱導率的非晶材料到極高晶格熱導率的金剛石,過於簡化的Debye線性近似越來越顯示出其大幅度偏離真實情況的弊端(圖1h)。一個更接近實際晶體的聲子色散關係及相關固體材料熱傳導的理論模型亟待發展。

實際上,在Debye提出連續介質彈性波假設的同一年,Born和von Karman提出實際晶體材料中的原子排布具有周期性(即晶格常數不為零/倒空間波矢為有限值),因此晶格振動應服從周期性邊界條件。也就是說,Debye的連續介質彈性波假設只考慮了布裡淵區中心點附近的情況(圖1b),而實際固體材料中受原子排布周期性的限制,倒空間(即布裡淵區)邊界處將形成晶格振動駐波,這部分聲子由於定向傳輸速度為零而失去傳導熱能的能力(圖1c)。因此,Debye線性色散近似在處理布裡淵區邊界附近的聲子時存在本質上的不足。

由於聲子是周期性排布原子簡諧振動模式的集體量子化描述,實空間中的原子振動軌跡是各種聲子波形的疊加。根據卷積定律,時域中的卷積(原子振動軌跡)即為頻域中的乘積(聲子),聲子譜中各種聲子色散的乘積擬或呈現通用的規律。在這樣的物理背景及規律下,聲子輸運研究的發展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與革新呢?

近期,同濟大學裴豔中教授課題組聯合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陳立東研究員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了題為「Rationalizing phonon dispersion for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olid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該通用性規律,並發展了能顯著改進預測固體聲子輸運性質的理論基礎與定量化模型。

該工作將固體材料中晶格的周期性邊界條件納入考慮,從而提出了比Debye近似更接近真實情況的聲子色散(非直線)理論,並且發展出了不引入任何擬合參數的聲子輸運性質預測模型。作者對400多種固體材料進行了理論預測與實驗測試的比較。統計結果表明,與此前Debye線性色散近似相比,新模型成功消除了Debye近似對晶格熱導率的整體高估,並將晶格熱導率預測的絕對偏差從Debye線性色散模型的+40%降低至0附近,大幅提高了預測的準確度(圖1e&g)。此外,近幾十年來在熱電能量轉換材料磅礴發展的背景下,具有極低晶格熱導率的固體材料層出不窮,實驗上發現許多材料的晶格熱導率已經低於基於Debye線性色散的Cahill模型的理論最低極限值,這進一步表明了Debye線性色散假設的不合理性(即布裡淵區邊界附近高頻聲子對熱導的貢獻被嚴重高估)。而本工作所發展的與實際情況更接近的色散關係理論模型,成功地解釋了諸多材料中實測晶格熱導率低於Debye線性色散預測的最低理論極限的矛盾,為進一步降低晶格熱導率的可能性提供了合理的理論依據(圖1h)。該工作有望促進熱電能量轉換及熱阻材料的進一步發展。

綜上,該工作提出了一種高效且適用性廣泛的聲子輸運理論模型,為精準快速設計固體材料晶格熱導率提供了理論指導;同時,該工作為突破現有理論框架下晶格熱導率的最小極限值從而實現更低晶格熱導率的固體材料提供了理論依據,有望拓寬熱電和熱阻材料的發展空間。

本工作第一作者為同濟大學博士生陳志煒,通訊作者為同濟大學裴豔中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陳立東研究員。相關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部等項目資助。(來源: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nsr/nwy097

相關焦點

  • 聲子晶體:表面散射
    聲子表面散射過程可以解釋聲子晶體的超低熱導率。
  • 研究構建用於高能多體系統的角動量守恆輸運模型
    輸運模型是用來描述非平衡多體系統中粒子微觀狀態(動量、位置、自旋)演化的重要理論方法。
  • 進展|磁性熱電半導體耦合輸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由此,深入探究磁有序材料中傳導電子與磁化強度的熱漲落,即磁振子或順磁體磁振子(para-magnons)的基本相互作用,將自旋作為一個新的自由度來打破塞貝克係數(α)和電導率的耦合關係,進而提高熱電材料輸運性能,是當前熱電輸運研究的一個熱點。
  • Nature物理:武大首創聲子晶體的谷輸運, 實現無障礙傳輸
    能谷態不僅廣泛出現於常規半導體材料中,也存在於當下熱門的二維晶體中,如石墨烯、二硫化鉬等。當不等價谷間的電子散射很弱時,谷指數成為描述電子運動狀態的好參量。如同自旋電子學中的自旋自由度,谷自由度也可視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並用於設計新型電子器件,這促成新興的谷電子學。最近,人們已經理論預測和實驗觀察到許多令人興奮的谷態輸運特性,如谷霍爾效應等。
  • 合肥研究院在利用彈性常數高效計算材料熱導率方法方面取得進展
    從理論上尋找良好的新型熱電材料一直是熱電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材料的熱導率是表徵材料熱電性能的重要物理量,然而,從理論上計算材料的熱導率需要求解材料的聲子玻爾茲曼輸運方程或詳細研究材料的聲子振動性質,這使得理論計算材料的熱導率非常耗時且困難,不利於快速高效地尋找出新型熱電材料。熱電材料的研究指出,原子間相互作用弱的材料,具有強烈的非簡諧效應,使得其晶格熱導率較低。
  • 聲子晶體中的聲谷態輸運
    最近,人們已經理論預測和實驗觀察到很多令人興奮的的谷態輸運特性,如谷分離、谷霍爾效應等。由於周期結構中波動行為的相似性,谷狀色散關係也常在經典波人工晶體中出現。自上世紀80 年代末以來,光波、聲波等經典波在周期性人工結構中的奇異傳播行為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類比於原子構成的微觀晶體,這些人工結構被稱為光子晶體或聲子晶體。
  • 引入新的熱傳導理論,以尋求高效熱電材料!可行嗎?
    20世紀物理學家魯道夫·佩爾斯(Rudolf Peierls)為描述傳熱奠定了基礎,他將玻爾茲曼(Boltzmann)最新的輸運理論應用於晶體,並推導出著名的聲子輸運方程——自那以後,它一直是微觀傳熱理論的中堅力量。
  • 「思維碰撞」清華大學-學術交流之「聲子」的行為
    聲子只是格波激發的量子,在多體理論中稱為集體振蕩的元激發或準粒子。圖 1.聲子彈簧模型 03主要內容剛開始唐師兄主要是針對自己聲子基本概念方面的問題進行解答,比如:聲子的零點能,>第一布裡淵區的邊界確定及其研究意義,聲子的漂移速度等。
  • 「聲子液體」優化熱電性能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張文清、許鍅鍅與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提出在固態材料中引入具有局域「液態」特徵的離子來降低熱導率和優化熱電性能
  • 合肥研究院在新型熱電材料物理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通過求解聲子和電子玻爾茲曼輸運方程,理論計算發現Pyrite型ZnSe2具有良好的熱電性質;基於對材料中原子成鍵情況和聲子振動性質的分析,解釋其具有低晶格熱導率的物理機制。張永勝課題組已通過高通量方法發現Pyrite型ZnSe2是潛在高性能熱電材料,並發現其是由廣泛存在的廉價元素組成的立方晶體。然而,其中的物理機理並未得到詳細的分析研究。利用更精確的理論計算方法驗證該材料的良好熱電性能並解釋其中的物理機制,可以幫助拓展熱電材料的種類並豐富現有的熱電理論。
  • 聲子的Berry相位與拓撲效應
    許多重要的實際應用與器件(如集成電路的散熱、熱障塗層、熱電效應、熱二極體、熱三極體等)都需要有效地控制聲子輸運,與之相關的研究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一大分支——聲子學。另一方面,新型拓撲量子物態的發現,如量子霍爾效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拓撲半金屬等,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電子態的認識,並對電子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計算等領域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 「聲子液體」助熱電材料實現突破
    本報訊(記者閆潔)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張文清、許鍅鍅與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提出在固態材料中引入具有局域
  • MoB2中螺旋節線聲子譜的預言和驗證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材料被預言、驗證和研究,推動了拓撲材料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在對稱性指標理論和拓撲量子化學理論提出後,中科院物理所的方辰研究員、方忠研究員等確立了對稱性數據與拓撲不變量的關係,形成拓撲詞典,再與翁紅明研究員等合作,發展了高通量計算判別拓撲材料的方法,反過來促進了更多拓撲材料的發現。
  • 中國科學家提出單向量子聲子雷射技術方案
    我科學家提出單向量子聲子雷射技術方案科技日報長沙12月16日電 (記者俞慧友)在量子晶片中,跟超導比特耦合的聲子諧振器,是連接轉換光電信號和執行量子邏輯操作的關鍵部件。這類相干聲子器件,在量子信息、納米力學與熱電材料、超靈敏傳感及無損檢測與地質勘探等諸多領域具廣泛的應用價值。不過,這一關鍵部件的製造,存在著一個技術「困擾」,即信號質量和計算精度易受環境噪聲的幹擾甚至破壞。湖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景輝,提出了一種單向量子聲子雷射技術,既能實現信號高保真度的定向放大,又可明顯抑制反向噪聲對晶片功能的幹擾或損害。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MPA資訊:共生理論及其在公共管理學科的適用性研究
    有人認為共生的提出是繼達爾文進化論之後又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共生是生物科學的理論網絡,還在於共生涉及許多實際應用問題。共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其存在範圍不限於生物領域,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概莫能外。共生不僅可以幫助認識、理解和解決眾多的實際問題,而且還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生物哲學,乃至作為一種方法論。因此,共生理論引起了學界廣泛而持續的關注。
  • 聲子和雜質限制的電荷輸運計算:EPIC STAR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高計算效率的第一性原理方法,以預測半導體本徵電荷輸運性質。
  • 聲自旋角動量輸運調控新進展
    近年來,基於聲自旋角動量在理論和實驗上的相繼提出,在實際應用中開展聲自旋角動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包括聲學貝塞爾光束的自旋軌道耦合,聲自旋導致的扭矩在聲鑷裡的潛在應用等等。近日,同濟大學聲子中心任捷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利用不同反射相位邊界的非對稱波導管,可以實現非零的聲自旋及其自旋動量耦合,從而實現聲的自旋輸運調控。
  • 進展|MoB2中螺旋節線聲子譜的預言和驗證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材料被預言、驗證和研究,推動了拓撲材料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在對稱性指標理論和拓撲量子化學理論提出後,中科院物理所的方辰研究員、方忠研究員等確立了對稱性數據與拓撲不變量的關係,形成拓撲詞典,再與翁紅明研究員等合作,發展了高通量計算判別拓撲材料的方法,反過來促進了更多拓撲材料的發現。他們通過篩選ICSD資料庫中近四萬多種材料,判別出8000餘種非磁性拓撲材料,並進行了拓撲分類,建立了「拓撲電子材料目錄「的在線資料庫【見科研進展:拓撲電子材料目錄】。
  • 進展|金屬玻璃中類聲子屬性研究進展
    是否存在高頻聲子?是否存在橫聲學支聲子?到目前為止,這些基本科學問題仍懸而未決,這主要是由於現有的實驗技術不能提供清晰的實驗數據,缺乏有效的實驗觀測。因此,對非晶材料中原子振動的研究不僅有助於非晶體系中原子振動動力學理論模型的構建,亦將有助於加深對玻璃態本質的認識,而後者被Science雜誌列為本世紀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難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