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子液體」助熱電材料實現突破

2020-11-22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閆潔)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張文清、許鍅鍅與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提出在固態材料中引入具有局域「液態」特徵的離子來降低熱導率和優化熱電性能,突破晶格熱導率在固態玻璃或晶態材料上的限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材料學》雜誌,並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審稿人對該文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拓展了已有的「聲子玻璃—電子晶體」概念至「聲子液體—電子晶體」,為熱電材料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史迅介紹說,熱電轉換技術利用半導體材料的塞貝克(Seebeck)效應和帕爾貼(Peltier)效應實現熱能與電能直接相互轉化,在工業餘熱和汽車尾氣廢熱發電等領域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應用。熱電技術的能量轉換效率主要取決於材料的本徵物理特性,通常可由熱電優值來衡量,而熱電優值取決於材料的Seebeck係數、電導率、熱導率和絕對溫度。

 

傳統的高性能熱電能量轉換材料為固體晶態化合物。近年來,以方鈷礦和籠合物材料為典型代表的籠狀化合物熱電性能的優化,以及通過納米結構降低晶格熱導率提升熱電性能的研究均取得了顯著進展,其熱電優值超過1.5。然而,晶態化合物中晶格熱導率的降低受制於結構的長程有序性,其最低極限(最小晶格熱導率)與完全無序的玻璃態相當,限制了熱電性能繼續優化的空間。

 

史迅等人發現了一類具有「聲子液體—電子晶體」特徵、完全不同於傳統晶態熱電化合物的新型熱電材料體系,拓展了熱電材料的設計理念。研究表明,在具有高溫反螢石結構的半導體硒化二銅化合物中,硒原子可形成相對穩定的面心立方亞晶格網絡結構,而銅離子則無序分布在硒亞晶格網絡的間隙位置進行自由遷移。硒亞晶格提供了良好的電輸運通道,具有「液態」特徵的可自由遷移銅離子不但可強烈散射晶格聲子來降低聲子平均自由程,而且由於消減了部分剪切方向晶格振動橫波模式而降低了材料的晶格熱容,突破了晶態和玻璃態材料的晶格聲子熱振動與輸運限制。

 

初步結果表明,硒化二銅顯示了優良的熱電性能,其熱電優值可超過1.5,與目前發現的高性能晶態熱電材料相當,並有望通過優化摻雜等手段進一步提升。同時,該研究工作提出的「聲子液體」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釋許多含銅和銀離子的半導體材料中發現的電熱輸運行為及其規律,為新熱電化合物的探索以及傳統熱電材料性能的進一步優化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徑。

 

《中國科學報》 (2012-03-21 A4 綜合)

相關焦點

  • 「聲子液體」優化熱電性能
    ,突破晶格熱導率在固態玻璃或晶態材料上的限制。審稿人對該文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拓展了已有的「聲子玻璃—電子晶體」概念至「聲子液體—電子晶體」,為熱電材料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史迅介紹說,熱電轉換技術利用半導體材料的塞貝克(Seebeck)效應和帕爾貼(Peltier)效應實現熱能與電能直接相互轉化,在工業餘熱和汽車尾氣廢熱發電等領域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應用。
  • 當熱電材料遇上3D列印--新型非晶熱電材料橫空出世
    而後的100年,由於一般材料的熱電效率低,不能引起科學家廣泛的興趣,熱電現象這個領域幾乎停滯不前。一直到1954年年, Goldsmid和道格拉斯用有較高電熱效應的半導體材料,將其研發的熱電致冷器成功的冷卻至 0°C以下,才因此引起全球性的研發熱潮。 1977年年美國旅行家無人太空船升空,其中部份電能便是利用放射性熱電產生器 (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產生,這為熱電現象之應用寫下光明的前景.
  • 先進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研究進展
    熱電材料及器件能夠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的直接轉換,因此在回收廢熱節約能源以及中小規模製冷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是熱電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合理的設計能夠明顯地提高熱電材料與器件的服役性能與服役穩定性,因此先進的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一直備受關注。
  • 科學家發現了一系列有前景的新的熱電材料
    如果有一個熱電裝置可以在有溫差的兩端產生電能,那麼這個裝置也可以實現逆反應,即用電來吸收或釋放熱量。這種特性具有許多潛在的應用,從無壓縮機製冷到空間發電,再到回收汽車發動機以熱量形式所浪費的能量。「這不是免費的能源,」強磁實驗室的物理學家Ryan Baumbach說,「但它是下一個最好的獲取能源的東西。」大多數材料的熱電效應很小。
  • 具有自調節載流子濃度特性的n型Bi2(TeSe)3-SiC納米複合熱電材料
    熱電材料可有效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的轉換,為解決廢熱回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問題帶來了希望。已投入生產的高性能熱電材料主要有低溫區Bi2Te3,中溫區PbTe和高溫區SiGe。提高熱電材料的低中溫區(100-300 ºC)熱電性能對低中溫區廢熱回收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如何把高性能Bi2Te3基熱電材料的低溫區高性能推往中高溫區成為研究熱點之一。
  • 裴豔中教授課題組熱電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熱電能源轉換技術利用溫差驅動電子定向遷移,實現熱能與電能的直接轉換,是清潔能源技術的典型代表。然而,要獲得與現有熱機相當的轉換效率,材料的平均熱電優值(zT)需達3.0左右,現有研究zT峰值可達2.0左右。因此,提高材料熱電性能是提升轉換效率並推進其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裴豔中教授2012年加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高性能熱電材料研究與開發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npj: 納米結構熱電材料—計算的威力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理論計算和預測在先進高性能熱電材料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貢獻,並成功地引導實驗理解並實現破紀錄的好結果。概括地說,目前相關研究已找到了四種典型的計算策略,並增強了納米結構體材的熱電性能。但這些進展尚未得到細緻梳理和綜述。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Christopher Wolverton領導的研究小組綜合了最近的重要研究進展,揭示了納米結構熱電體相材料設計和發現的計算策略的規律。到目前為止,已經用高ZT > 2證明了幾種體積熱電材料的優異熱電性能。
  • 進展|近室溫熱電材料α-MgAgSb低熱導機制的中子散射研究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熱能和電能的相互轉換,在溫差熱發電、固態製冷及低溫下穩定工作的太空衛星製冷器等方面擁有巨大的應用市場。儘管對熱電效應的研究始於19世紀20年代初期,但商業化的熱電器件能量轉化效率長期以來達不到實際應用能量轉化效率不小於10%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傳統熱電材料品質因數ZT值較低。α-MgAgSb-基熱電材料具有近室溫高品質因數(450 - 550 K:ZT~1.4),成為重要的高熱電性能材料。
  • 科學:冷中子用於追求更好的熱電材料
    儘管它們具有多功能性和可靠性,但是在許多應用中使用熱電技術仍然是一個挑戰,因為與傳統的電源和加熱或冷卻系統相比,它們具有相對高的成本和低效率。為了獲得最大效率,熱電材料既需要良好的電導體,又需要在相同材料中很少發現導熱性差的導體。
  • 「經典妙文」熱電材料新星—硒化物
    硒化物具有較低的成本、較為豐富的儲量和優異的熱電性能,使得它成為了熱電材料圈的明日之星。https://doi.org/10.1016/j.jmat.2018.07.001內容梳理 硒化物材料包含的晶體結構,帶隙,導電類型(載流子或離子)和相結構(單相或多晶型物)範圍很寬。
  • 散射機制調控實現二維Bi2O2Se高效熱電轉換
    ,在綠色清潔能源和低溫製冷等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如何提高熱電材料轉化效率一直是該領域研究的核心問題。熱電參數之間的強耦合使得提高材料的熱電性能具有挑戰性。長期以來,由於載流子散射機制的複雜性,在調控載流子散射機制方面十分困難,因此常常忽略了載流子遷移率在獨立增強熱電性能(不犧牲塞貝克係數的情況下提高電導率)方面的作用。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馬傑課題組在運用中子散射研究熱電材料...
    ,該研究成果有望為熱電材料性能優化提供新的思路。熱電材料可以實現熱能與電能之間的相互轉化,是尋找新能源與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先進功能材料,其指標參數為熱電優值,zT = a2sT/(kele + klat)。當前的核心問題是調控熱、電輸運的微觀散射機制。由於熱電材料一般同時含有多種不同散射機制,所以很難準確識別主導散射機制並對其進行精準調控。作為調控熱電性能的常用方法,化學摻雜除了優化載流子濃度或引入合金散射外,是否還有其他貢獻?
  • 張晗教授綜述:二維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的直接相互轉換,在工業廢熱、汽車尾氣餘熱等低品質環境廢熱的回收利用領域展現出無可替代的優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隨著新材料、新理論和新工藝的不斷開發和優化,熱電材料的性能也顯著提高。
  • ...課題組在運用中子散射研究熱電材料載流子散射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成果有望為熱電材料性能優化提供新的思路。熱電材料可以實現熱能與電能之間的相互轉化,是尋找新能源與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先進功能材料,其指標參數為熱電優值,zT = a2sT/(kele + klat)。當前的核心問題是調控熱、電輸運的微觀散射機制。由於熱電材料一般同時含有多種不同散射機制,所以很難準確識別主導散射機制並對其進行精準調控。作為調控熱電性能的常用方法,化學摻雜除了優化載流子濃度或引入合金散射外,是否還有其他貢獻?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類液態熱電材料服役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電能量轉換技術利用半導體材料的塞貝克(Seebeck)和帕爾貼(Peltier)效應實現熱能與電能直接相互轉化,在工業餘熱和汽車尾氣廢熱發電等領域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應用前景。針對這一瓶頸問題,自2012年開始,陳立東和史迅帶領的熱電團隊提出在固態材料中引入具有「類液態」特徵的離子來降低熱導率和優化熱電性能,成功突破了晶格熱導率在固態玻璃或晶態材料上的限制,進而發現了一大類具有「聲子液體-電子晶體」特徵的新型高性能(ZT~2.0@1000 K)類液態熱電材料體系
  • 合肥研究院在新型熱電材料物理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通過求解聲子和電子玻爾茲曼輸運方程,理論計算發現Pyrite型ZnSe2具有良好的熱電性質;基於對材料中原子成鍵情況和聲子振動性質的分析,解釋其具有低晶格熱導率的物理機制。理解高性能熱電材料中的物理機制是尋找、設計和優化材料熱電性質的基礎。張永勝課題組已通過高通量方法發現Pyrite型ZnSe2是潛在高性能熱電材料,並發現其是由廣泛存在的廉價元素組成的立方晶體。然而,其中的物理機理並未得到詳細的分析研究。利用更精確的理論計算方法驗證該材料的良好熱電性能並解釋其中的物理機制,可以幫助拓展熱電材料的種類並豐富現有的熱電理論。
  • 【科技日報】我國研發出具有超低熱導率的熱電材料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物質計算科學研究室張永勝研究員課題組,在熱電材料低熱導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的《物理評論B》上。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的相互轉化,其轉換效率可以用無量綱的ZT值來衡量,ZT值越大,熱電轉換效率越高。
  • 改造BiCuSeO,成為更好的熱電材料
    熱電材料是一種能夠直接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相互轉換的能源材料,在溫差發電、廢熱回收和固態製冷等清潔能源技術中都有著重要應用。高性能的熱電材料需要擁有高的電導率、高的Seebeck係數,以及低的熱導率。
  • 綜述:環境友好的高性能低成本Mg2Si基熱電材料
    熱電轉換技術的轉換效率取決於熱電材料的無量綱優值ZT的大小,ZT值越大,轉換效率越高;其中,ZT = a2σT/(kL+ke)(a:材料的Seebeck係數,σ:材料的電導率,kL:材料的晶格熱導率,ke:材料的電子熱導率),高的轉換效率要求材料具有高的Seebeck係數和電導率以及低的熱導率。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許多新的高性能熱電材料體系也相繼被發現。1,與傳統熱電材料相媲美。其中,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由金剛石結構衍生而來,由於構成元素的原子半徑和化學價態不同,材料的晶格發生扭曲,從金剛石的立方結構轉變為非立方結構。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的本徵低熱導率和可調控的電學性能使其有望成為優異的熱電材料。自2009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熱電研究團隊首次報導四元化合物Cu2CdSnSe4和Cu2ZnSnSe4的熱電性能之後,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獲得了熱電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