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馬傑課題組在運用中子散射研究熱電材料...

2021-01-07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2020年6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馬傑特別研究員(通訊作者)、任清勇博士(第一作者),聯合德國馬普所付晨光博士(共同通訊作者)、上海大學楊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和浙江大學朱鐵軍教授等合作者,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Establishing the carrier scattering phase diagram for ZrNiSn-based half-Heusler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載流子濃度對熱電效應的調控,該研究成果有望為熱電材料性能優化提供新的思路。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熱能與電能之間的相互轉化,是尋找新能源與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先進功能材料,其指標參數為熱電優值,zT = a2sT/(kele + klat)。當前的核心問題是調控熱、電輸運的微觀散射機制。由於熱電材料一般同時含有多種不同散射機制,所以很難準確識別主導散射機制並對其進行精準調控。作為調控熱電性能的常用方法,化學摻雜除了優化載流子濃度或引入合金散射外,是否還有其他貢獻?

近來,馬傑課題組與合作者使用非彈性中子散射技術,結合輸運性質測量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對ZrNiSn基half-Heusler熱電材料中化學摻雜的其它效應進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結合非彈性中子散射實驗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圖1a-c),研究團隊發現ZrNiSn體系中縱-橫光學支劈裂(LO-TO splitting)會隨著載流子濃度的增加而減小。這種現象說明化學摻雜效應會在材料中帶來屏蔽效應,從而減弱其極化電場(圖1d)。另外,該屏蔽效應的增強不僅增強了載流子遷移率,而且減弱了相應極化光學聲子散射(圖1e)。與此同時,載流子濃度的增加會強化聲學聲子散射和合金散射。兩種效果的疊加致使half-Heusler熱電材料中的遷移率表現出先增加後減小的非線性現象(圖1f)。而這個交叉出現的拐點,正好對應著其熱電性能的最優載流子濃度。

圖1. (a)非彈性中子散射測量獲得的ZrNiSn樣品中的結構因子S(Q,E);(b)不同載流子濃度樣品中的聲子態密度;(c)第一性原理計算獲得的ZrNiSn樣品中的聲子色散關係;(d)屏蔽效應,rTF為Thomas-Fermi屏蔽半徑;(e)中子加權聲子態密度 vs LO-TO splitting;(f)half-Heusler基熱電材料的遷移率對載流子濃度的非線性依賴。

研究團隊還發現,由載流子摻雜帶來的屏蔽效應不僅可以作用於極化光學聲子散射,而且可以有效影響離化雜質和晶界散射。對多晶和單晶樣品的遷移率的溫度和載流子濃度依賴性的研究和分析指出,ZrNiSn材料中的離化雜質和晶界散射在低溫下同時起重要作用。但隨著載流子濃度的增加,這兩種散射機制也被逐漸屏蔽,遷移率相應的變大。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研究團隊為ZrNiSn1-xSbx基half-Heusler熱電材料建立了隨溫度和載流子濃度變化的散射機制相圖。該相圖的建立,有望為half-Heusler化合物中輸運性質的調控和熱電性能的進一步優化提供指導。

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111計劃、德國洪堡基金、日本散裂中子源、中國散裂中子源等的資助和支持。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913-2

相關焦點

  • ...課題組在運用中子散射研究熱電材料載流子散射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年6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馬傑特別研究員(通訊作者)、任清勇博士(第一作者),聯合德國馬普所付晨光博士(共同通訊作者)、上海大學楊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和浙江大學朱鐵軍教授等合作者,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Establishing the carrier scattering
  • 進展|近室溫熱電材料α-MgAgSb低熱導機制的中子散射研究
    儘管對熱電效應的研究始於19世紀20年代初期,但商業化的熱電器件能量轉化效率長期以來達不到實際應用能量轉化效率不小於10%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傳統熱電材料品質因數ZT值較低。α-MgAgSb-基熱電材料具有近室溫高品質因數(450 - 550 K:ZT~1.4),成為重要的高熱電性能材料。
  • 上海交通大學第三期「未來科技論壇」聚焦中子小角散射,熱議新型...
    10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三期「未來科技論壇」在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8樓報告廳舉行。論壇以「中子小角散射表徵技術」為主題,邀請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及香港城市大學的相關領域專家,共同探討中子小角散射這一新型表徵技術的前沿科學問題。
  • 裴豔中教授課題組熱電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熱電能源轉換技術利用溫差驅動電子定向遷移,實現熱能與電能的直接轉換,是清潔能源技術的典型代表。然而,要獲得與現有熱機相當的轉換效率,材料的平均熱電優值(zT)需達3.0左右,現有研究zT峰值可達2.0左右。因此,提高材料熱電性能是提升轉換效率並推進其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裴豔中教授2012年加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高性能熱電材料研究與開發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交大團隊為LHC實驗上發現矢量玻色子散射過程做出重要貢獻
    WZàWZ散射過程的發現為LHC實驗中的首次。Monika Mittal、Elena Yatsenko、李數、郭軍和楊海軍等對同號電荷WWàWW散射過程作出了重要貢獻,負責了電弱高階過程和QCD高階過程相干性的物理研究及理論不確定度估計,Elena Yatsenko任該物理分析的Editorial Board成員。
  • 彈性中子核散射方法簡介
    例如中子衍射特別適用於探知含有氫、鋰、碳和氧等輕元素的材料體系的晶體結構,因此可用於研究含有大量輕元素的各種能源材料;中子具有磁性,因此可以應用於磁性納米顆粒、磁性薄膜和磁性塊體材料等多種維度的磁性材料的研究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彈性中子散射方法解析磁有序結構、表徵磁疇結構、揭示自旋晶格耦合機理,另外還可以利用非彈性中子散射方法研究材料中自旋波激發、晶場激發、磁漲落以及磁阻挫等傳統磁性和新奇量子磁性相關問題
  • 莫爾晶格能控制光 交大科研成果刊登《自然》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葉芳偉課題組與陳險峰課題組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經過3年實驗,他們率先發現並揭示:基於莫爾晶格的極平帶結構可以實現對光的精準控制,甚至能夠完全鎖定光波,阻止它的擴散。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適用性。
  • 上海交大童華課題組關於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童華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Emergent solidity of amorphous materials該項研究詮釋了在沒有發生自發對稱破缺且簡諧近似完全失效的情況下,非晶固體如何通過力學自組裝獲得剛性。
  • 裴豔中課題組在《Joule》發文揭示最高效熱電材料
    由於熱傳輸性能的減弱可同時由其他手段(如材料中的缺陷)來實現,現有的熱電研究絕大多數關注高對稱性材料。通過調控材料的晶體結構,如適當降低材料晶體結構對稱性,有望實現電傳輸性質如高對稱性材料而熱輸運性質如低對稱性材料,從而大幅提升材料熱電性能(圖2)。 圖2.
  • 合肥研究院在新型熱電材料物理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永勝課題組在理論計算和解釋新型熱電材料(Pyrite型ZnSe2)的物理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研究通過求解聲子和電子玻爾茲曼輸運方程,理論計算發現Pyrite型ZnSe2具有良好的熱電性質;基於對材料中原子成鍵情況和聲子振動性質的分析,解釋其具有低晶格熱導率的物理機制。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立東教授課題組取得低熱導材料研究新進展
    該課題組近期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在寬帶隙半導體中,通過降低晶體結構的維度篩選低熱導率材料,進而利用輸運性質的各向異性解決導電和導熱的矛盾,開發新型熱電材料。研究對比發現IV-VI族化合物中三維立方結構的PbTe、PbSe和SnTe具有較高的熱導率。隨著晶體結構從三維降低到二維和一維,層間和鏈間的散射作用抑制了聲子傳輸,從而降低了熱導率。
  • 中子散射:先進技術天地寬
    如在上世紀70年代初,利用中子散射手段證實了高分子鏈在非晶態狀態下具有無規線團的形態,為日後各種化纖、塑料的研發作出了重要貢獻。物質的許多宏觀特性常常取決於其動力學特性。因此,運用中子散射技術研究動力學性質不僅對於基礎理論研究,而且對於新材料尤其是高新技術材料和軍用特殊材料的開發具有指導意義。    中子還具有很強的貫穿能力,能穿過幾釐米厚的金屬。
  • 上海交通大學洪亮課題組專論:利用中子散射、分子動力學模擬和氘化技術對蛋白質及其表面水分子動力學的研究進展
    因此,研究蛋白質及其表面水分子運動對理解蛋白質功能的微觀機理具有重要意義。近期,上海交通大學洪亮特別研究員受邀在《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發表的專論中系統的介紹了近年來課題組利用中子散射、分子動力學模擬和氘化技術對蛋白質及其表面水分子動力學的研究進展。
  •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7-11  瀏覽:
  • 中子散射技術確定鐵硒超導體磁基態
    中子散射技術確定鐵硒超導體磁基態為理解高溫超導機理提供新角度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系趙俊課題組利用中子散射技術在鐵硒
  • 中子散射技術的緣起與現狀
    中子散射少見地匯聚著現代物理的三個主要領域:凝聚態、粒子物理和原子與光學物理。它的基本原理植根於凝聚態物理,技術手段依賴實驗粒子物理,實驗方法類似原子與光學物理。觀測這一現象,利用已知的中子與單個原子間相互作用(通常用原子的散射長度表徵)來研究未知的物質內部原子間相互作用,就是在原子尺度上研究氣體,凝聚態體系和材料;利用已知物質如中子光學器件內部的基本粒子間相互作用(以中子光學器件為代表)來研究未知的中子與基本粒子或場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子則成為研究重力場和量子效應等基本物理的獨特手段。
  • 散射機制調控實現二維Bi2O2Se高效熱電轉換
    ,在綠色清潔能源和低溫製冷等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如何提高熱電材料轉化效率一直是該領域研究的核心問題。熱電參數之間的強耦合使得提高材料的熱電性能具有挑戰性。長期以來,由於載流子散射機制的複雜性,在調控載流子散射機制方面十分困難,因此常常忽略了載流子遷移率在獨立增強熱電性能(不犧牲塞貝克係數的情況下提高電導率)方面的作用。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機理的中子散射研究取得進展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整個相圖不同摻雜區域的整體磁激發譜進行詳細的對比研究,而最合適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非彈性中子散射。近年來,利用先進的飛行時間中子散射技術,人們已經能夠測量出材料中磁散射截面的絕對值在整個動量-能量空間的分布,隨著鐵基超導體的發現和大尺寸、高摻雜單晶樣品的獲得,高溫超導機理的中子散射研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機。
  • 科學:冷中子用於追求更好的熱電材料
    杜克大學的工程師們正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使用冷(低能量)中子散射技術研究原子的振動運動,稱為「聲子」,這是熱量通過熱電材料傳播的方式。通過了解聲子如何在熱電子中移動和散射,科學家希望最終控制聲子和電子傳輸,以提高電導率,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熱流。
  • 中山大學物理學院中子科學與技術中心誠聘英才
    中心秉持「開放、合作、前沿、創新」的發展理念,面向國際學術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開展中子科學與技術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推動中子科學學科發展,目前正在建設中國首臺高能直接幾何非彈性中子散射飛行時間譜儀(高能非彈譜儀)。   中子科學與技術是中山大學物理學院重點發展的特色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