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散射技術的緣起與現狀

2021-01-14 中科院高能所

■ 陶舉洲 文



中子散射少見地匯聚著現代物理的三個主要領域:凝聚態、粒子物理和原子與光學物理。它的基本原理植根於凝聚態物理,技術手段依賴實驗粒子物理,實驗方法類似原子與光學物理。


中子散射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在20世紀50年代確立的,60年代在研究用原子能反應堆上廣泛應用,70年代末期在新一代基於加速器的脈衝中子源上得到擴展。21世紀以來,美國(SNS)、日本(J-Parc/MLF)、中國(CSNS)和歐洲(ESS)更基於這一技術建成和正在建設全球一些最大的科學基礎設施。這一技術領域實質上是多個科學技術源流的匯聚。



中子是原子能的主角。1932年發現之後的數十年間,已被用來實現各種元素和同位素轉換(核嬗變)。1938年核裂變發現,之後很快鏈式反應發現,1942年第一個人工核反應堆芝加哥CP-1實現,1945年首次核爆,人類進入原子時代。


1953年美國啟動「和平原子」(Atoms for Peace)計劃,試圖通過建設核電與科研用原子反應堆以開展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來緩和世界對核武器的廣泛恐懼。


至2012年,全球約11%的電力由核反應(裂變)堆產生(相應的水電比例約為16%);圍繞中子的產生、控制、探測和屏蔽而產生的科研與技術進步,也成為核科學與技術的核心內容。

 


物質世界的四種基本作用模式:重力、電磁場、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在中子和物質作用時有著各自獨特和有趣的表現,更驚奇的是都可以相對容易地進行宏觀觀測!


從實驗角度,中子束和實驗樣品「相遇」,會發生吸收、散射、衰減(前兩者的綜合結果)、裂變(包含特定同位素的特殊樣品)。樣品中的每個基本粒子都會與中子束作用,各自產生作為物質波的散射中子波;基本粒子間又存在各種相互作用,決定著散射波之間的相互量子幹涉。


觀測這一現象,利用已知的中子與單個原子間相互作用(通常用原子的散射長度表徵)來研究未知的物質內部原子間相互作用,就是在原子尺度上研究氣體,凝聚態體系和材料;利用已知物質如中子光學器件內部的基本粒子間相互作用(以中子光學器件為代表)來研究未知的中子與基本粒子或場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子則成為研究重力場和量子效應等基本物理的獨特手段。



藉由各種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和質子與原子核反應而非核裂變同樣可以產生中子。


隨著加速器物理與工程的進步,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脈衝強流質子加速器被發展應用於產生中子束,至90年代這一技術達到成熟。雖然脈衝中子源依賴於造價昂貴的強流加速器,技術更為複雜的中子探測包括後端快電子學技術、和更高要求的計算處理能力,但作為射線裝置而非原子反應堆,在前期投資和後期退役方面更具優勢。


隨著20世紀50年代以來興建的諸多研究用反應堆逐步退役,脈衝中子散射技術得到大規模推廣。



作為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首批建設的三套譜儀之一,小角散射譜儀用於探測物質體系在1~100nm尺度內的微觀和介觀結構。


它的實驗應用範圍將涵蓋化學、物理、生物、材料、地質等廣泛學科,服務於國家能源、環境、生物和新材料等諸多高科技研發領域。中國散裂中子源小角散射譜儀建成後,能為諸多科學探索與技術研發工作提供必需的實驗方法及其技術手段。


下面的圖片為小角中子散射的應用示例,圖片源自相應公開文獻或公共交流:



研究原油中瀝青質聚集現象以緩解油管堵塞(英國散裂中子源ISIS)



直接觀測高溫超導體塊體中的磁通渦旋結構與形貌(美國NIST反應堆源)



作為綠色化學載體的低共熔溶劑中的自組織現象(澳大利亞OPAL反應堆源)



測量沉積巖的表面粗化與分形形貌(美國ORNL反應堆源)



牛血紅蛋白內不同尺度的亞結構可以被小角中子散射同時觀測(日本北海道大學電子加速器中子源)



鎳鈦形狀記憶合金中的納米顆粒相析出直接影響材料性能(法國ILL反應堆源)

 

來源:節選自陶舉洲文章《中國散裂中子源小角散射譜儀》,發表於《現代物理知識》,2016年 28卷 1期。閱讀原文請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子散射:先進技術天地寬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11月13日至15日在京共同舉辦了第一屆中美中子散射技術研討會,包括來自美國橡樹嶺(Oak Ridge)國家實驗室等國際著名中子散射研究機構在內的180多位中外專家學者到會,就中子散射科研與應用,中子源及相關技術、研究與發展政策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研討。    中子告訴我們什麼?
  • 「中子散射及反射技術在軟物質科學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培訓會在...
    4月19日至21日,「中子散射及反射技術在軟物質科學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培訓會在中科院化學所舉行。培訓會特別邀請了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中子散射中心三位資深科學家、化學所韓志超研究員等國內從事中子散射與反射研究與儀器設計研發專家參與授課,授課內容包括中子散射技術在國際與國內的發展現狀、中子散射儀器相關配套設施的介紹、中子散射及反射技術在軟物質(高分子、生物物理、膠體界面等)領域基本理論知識等。
  • 我國將利用中子散射技術給物質微觀結構「照相」
    作為我國新一代中子源裝置,已經完成土建任務的中國先進研究堆,將為人們探測物質微觀結構提供更為理想的工具和探針。    正在此間舉行的「第一屆中美中子散射技術研討會」上,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趙志祥透露,國家投資數億元的中國先進研究堆目前正在進行設備安裝,有望於明年下半年投入運行。
  • 彈性中子核散射方法簡介
    在軟物質和生命科學研究中,中子的優勢在於可以通過選擇性氘化技術結合中子衍射和準彈性中子散射等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及動力學。中子作為微探針幾乎可以覆蓋凝聚態物質研究中所需的所有空間尺度,從亞原子級的皮米尺度到一個微米的介觀尺度。
  • 彈性中子磁散射方法簡介
    而除了核散射之外,構成樣品物質的原子中如果存在未配對電子的話,其產生的磁場也會對中子產生散射作用,即中子磁散射。中子磁散射的過程是由中子的磁偶極矩與未配對電子的磁場之間的偶極矩-偶極矩相互作用引起的。通過中子磁散射方法的應用,我們就能夠在原子尺度上實現對磁性材料磁學特性的分析和認知。
  • 中子散射技術確定鐵硒超導體磁基態
    中子散射技術確定鐵硒超導體磁基態為理解高溫超導機理提供新角度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系趙俊課題組利用中子散射技術在鐵硒
  • 上海交通大學第三期「未來科技論壇」聚焦中子小角散射,熱議新型...
    論壇以「中子小角散射表徵技術」為主題,邀請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及香港城市大學的相關領域專家,共同探討中子小角散射這一新型表徵技術的前沿科學問題。黨委常委、副校長毛軍發院士,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新遠教授參加論壇並講話。來自全校近10個院系的80餘位教師、科研人員參加。論壇由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衛東主持。
  • 中國散裂中子源極化中子技術研討會召開
    今年我們再次邀請20多個國際單位的近40名參與者來做線上極化中子技術交流,希望疫情過去之後,明年能夠把他們再次請到東莞來舉辦這個會議。」東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趙毅為研討會致開幕詞並向國內外專家介紹東莞的發展,表達了對我國極化中子技術發展的殷切期望,鼓勵科學家們不忘初心,永不止步,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國家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助力極化中子技術發展邁入世界前列。
  • 中子散射技術產業化開花結果 有望精準「殺死」癌細胞
    ,為開展臨床試驗做好了前期技術準備。2020年8月13日,8位來自放射醫學、粒子加速器、中子物理與技術、硼藥等領域的院士及專家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研發的加速器BNCT實驗裝置進行了評審,認為該裝置的成功研製,是我國在癌症治療高端醫療設備整機技術開發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整臺裝置自主設計建造,掌握全部核心技術,為下一步建設臨床BNCT治療裝置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顯著提高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 硬核長文:極化中子技術
    |作者:童 欣1,2(1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 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本文選自《物理》2020年第11期摘要   極化中子技術是利用中子的自旋與樣品及磁場的相互作用進行測量的一種技術,是中子散射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硬核長文:極化中子技術
    ,是中子散射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939年Halpern和Johnson發表的相關文獻奠定了極化中子實驗的前期理論基礎[2]。至20世紀50年代,隨著反應堆的產生,中子散射技術已發展成為材料研究領域不可替代的一種技術。極化中子散射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明確了通過中子極化分析來分辨材料核散射、磁散射、核磁幹涉散射以及非共線磁性散射的理論方法。
  • 他是我國中子散射技術的旗幟人物
    80年代主要從事科研管理工作,同時擔任中法合作在我國建造三臺中子散射譜儀的中方負責人。近幾年仍在關注著我國散裂中子源的建造和有關中子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一生埋首科研,幾乎沒有接受過採訪,桃李雖不言,我們仍銘記。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苑責編:王子墨編輯:孫小婷 邢妍妍
  • 不幸消息,又一位中科院院士逝世,曾是中子散射技術研究領軍人物
    噩耗傳來,中國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章綜,於27日這一天,在北京因病醫治無效溘然長逝,享年90歲,生前是我國第一代從事中子散射技術和應用研究的領軍人物,並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培育一大批後進的物理學人才。
  • ...課題組在運用中子散射研究熱電材料載流子散射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當前的核心問題是調控熱、電輸運的微觀散射機制。由於熱電材料一般同時含有多種不同散射機制,所以很難準確識別主導散射機制並對其進行精準調控。作為調控熱電性能的常用方法,化學摻雜除了優化載流子濃度或引入合金散射外,是否還有其他貢獻?
  • 香港城大與中科院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揭幕
    新華社香港3月3日電(記者 張雅詩)香港城市大學3日宣布,該校攜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的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日前正式揭幕,以加強與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在專才培訓、科研和設備上的合作。這是香港唯一研究中子散射的實驗室,將提升香港在中子散射領域的發展。
  • 非彈性中子磁散射方法簡介之自旋波激發
    非彈性中子散射方法  前文中我們已經討論過,當中子在被體系散射的過程中不發生能量變化的過程為彈性散射,而非彈性散射過程必然伴隨發生能量的轉移。彈性中子散射過程中的入射矢量ki和出射矢量kf方向不同大小相等(圖2)。而在非彈性中子散射過程中,能量在中子和體系之間發生轉移,散射矢量關係也相應地發生變化(圖3)。
  • 肉眼「看」晶體結構:X射線散射和中子散射的作用
    X射線與中子射線 一、X射線的發現與應用 1.X射線是什麼 X射線(英語:X-ray),又稱倫琴射線、愛克斯射線或X光,是波長很短的一種電磁波,其特徵是波長非常短,頻率非常高。 二、中子射線 中子射線就是中子流,中子為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一。原子核在受到外來粒子的轟擊時,會產生核反應,從原子核裡就會放射出中子,從而形成中子射線。因此,中子射線的輻射源為核反應堆、加速器或中子發生器。按能量的大小中子分為:快中子、慢中子和熱中子。中子的電離密度較大,常常引發大的突變。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馬傑課題組在運用中子散射研究熱電材料...
    當前的核心問題是調控熱、電輸運的微觀散射機制。由於熱電材料一般同時含有多種不同散射機制,所以很難準確識別主導散射機制並對其進行精準調控。作為調控熱電性能的常用方法,化學摻雜除了優化載流子濃度或引入合金散射外,是否還有其他貢獻?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機理的中子散射研究取得進展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整個相圖不同摻雜區域的整體磁激發譜進行詳細的對比研究,而最合適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非彈性中子散射。近年來,利用先進的飛行時間中子散射技術,人們已經能夠測量出材料中磁散射截面的絕對值在整個動量-能量空間的分布,隨著鐵基超導體的發現和大尺寸、高摻雜單晶樣品的獲得,高溫超導機理的中子散射研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機。
  • 中山大學物理學院中子科學與技術中心誠聘英才
    一、中子科學與技術中心簡介   中山大學物理學院中子科學與技術中心於2020年5月成立。中心秉持「開放、合作、前沿、創新」的發展理念,面向國際學術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開展中子科學與技術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推動中子科學學科發展,目前正在建設中國首臺高能直接幾何非彈性中子散射飛行時間譜儀(高能非彈譜儀)。   中子科學與技術是中山大學物理學院重點發展的特色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