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團隊為LHC實驗上發現矢量玻色子散射過程做出重要貢獻

2021-01-09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LHC)上的ATLAS大型國際實驗合作組於7月5日在ICHEP2018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公布了首次以超過5倍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發現了標準模型稀有產生過程,即 WZàWZ(5.6s)和同號電荷WWàWW (6.9s)「矢量玻色子散射」過程,並為此撰寫了物理摘要Quarks observed to interact via minuscule 『weak lightsabers』專題報導。(http://atlas.cern/updates/physics-briefing/weak-lightsabers)上海交通大學和李政道研究所ATLAS研究團隊對該發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上圖:LHC,中圖:BDT輸出變量,下圖:雙噴注的質量分布

矢量玻色子散射(Vector Boson Scattering, 簡稱VBS,一般對於2à2過程而言)與矢量玻色子聚合(Vector Boson Fusion,簡稱VBF,一般對於2à1過程而言)是TeV能區對撞機物理中重要的前沿研究課題。在無希格斯機製作用假設下的標準模型預言中,縱向極化的W/Z矢量玻色子散射振幅將會隨能量增加而發散,最終在TeV的高能區破壞么正性。VBS與VBF過程既可以用來檢驗標準模型電弱相互作用的物理預期及電弱破缺機制,又可以用來檢驗希格斯機制在電弱融合、散射過程中的么正化影響。同時可以用來探索可能存在的、除標準模型希格斯機制外的其他新物理機制的存在性,譬如新共振態、規範玻色子反常耦合及對VBS/VBF過程么正性的影響等。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

上海交通大學和李政道研究所ATLAS研究團隊對該發現做出重要的貢獻。Elena Yatsenko和李數對WZ分析道作出了關鍵性貢獻,負責了分析框架的搭建、信號與本底模擬和計算、理論不確定度計算等重要分析任務,博士後Elena Yatsenko擔任WZ分析的課題負責人。WZàWZ散射過程的發現為LHC實驗中的首次。Monika Mittal、Elena Yatsenko、李數、郭軍和楊海軍等對同號電荷WWàWW散射過程作出了重要貢獻,負責了電弱高階過程和QCD高階過程相干性的物理研究及理論不確定度估計,Elena Yatsenko任該物理分析的Editorial Board成員。

 Elena Yatsenko博士2015年畢業於德國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與漢堡大學,曾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安納西粒子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長期參與多項重要ATLAS實驗前沿物理課題,尤其是對於標準模型的精確檢驗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任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天文學院博士後,ATLAS合作組WZ物理分析課題負責人,同號電荷WW物理分析課題Editorial Board。

 Monika Mittal博士2016年博士畢業於印度Panjab大學,博士期間參與了CMS實驗並獲合作組Achievement Award,目前任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天文學院博士後,從事電弱物理和超越標準模型新物理研究。

李數研究員2008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獲得博士;2013-2017年在美國杜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7年起作為首位「李政道青年學者」加盟李政道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核與粒子物理研究所(INPAC)。2009年起從事LHC/ATLAS實驗前沿課題研究,歷任ATLAS合作組蒙特卡洛驗證組負責人(2015-2017),標準模型電弱物理組負責人(2017-2018),蒙特卡洛產生子研發組負責人(2018.4-)。重要的研究成果還包括:1)WW玻色子產生截面和反常耦合測量、2)精確測量希格斯粒子的WW衰變道標準模型本底、3)LHC首次發現三玻色子(Z和雙光子)稀有過程及反常耦合測量、4)ATLAS首篇Z+光子+雙噴注純電弱相互作用散射過程測量、5)有效排除750GeV疑似共振態的Z+光子重質量共振態尋找。

郭軍研究員2009年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獲博士學位,2009~2014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作博士後研究,2014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博士期間參加D0實驗,對W質量作出精確測量,博士後期間負責ATLAS Calo Monitoring和Data Quality工作並有多篇新物理尋找的重要物理結果發表。目前承擔上海交大ATLAS團隊繆子探測器升級項目和TeV新物理尋找課題。

楊海軍教授2000年博士畢業於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2000-2012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任博士後和研究科學家。2012年9月起任職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創建對撞機實驗組。2005年起參與ATLAS實驗組,2009-2014年擔任ATLAS大批量數據處理和分析聯絡人。2016年起擔任ATLAS 中國組(USTC-SDU-SJTU)的負責人,2018年起擔任ATLAS大型國際合作組顧問委員會成員。最先提出用BDT方法作粒子鑑別,已經廣泛應用於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對希格斯粒子的發現和性質測量,以及新粒子的尋找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https://atlas.web.cern.ch/Atlas/GROUPS/PHYSICS/CONFNOTES/ATLAS-CONF-2018-033/

https://atlas.web.cern.ch/Atlas/GROUPS/PHYSICS/CONFNOTES/ATLAS-CONF-2018-030/

http://atlas.cern/updates/physics-briefing/weak-lightsabers

相關焦點

  • 北大高能團隊在玻色子散射領域取得一批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高能物理實驗組團隊近期在玻色子散射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進展:主導完成了同電荷W玻色子極化散射的世界首次測量(CMS-PAS-SMP-20-006); 首次在5倍標準偏差水平觀測到了W和光子的散射(CMS-PAS-SMP-19-008)。
  • 北大高能團隊在玻色子散射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北京大學高能物理實驗組團隊近期在玻色子散射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進展:主導完成了同電荷W玻色子極化散射的世界首次測量(CMS-PAS-SMP-20-006); 首次在5倍標準偏差水平觀測到了W和光子的散射(CMS-PAS-SMP-19-008)。這兩項工作在兩年一度的國際高能物理大會ICHEP2020上作為對撞機物理的亮點得到展示。
  • 北大高能團隊在玻色子散射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北京大學高能物理實驗組團隊近期在玻色子散射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進展:主導完成了同電荷W玻色子極化散射的世界首次測量(CMS-PAS-SMP-20-006); 首次在5倍標準偏差水平觀測到了W和光子的散射(CMS-PAS-SMP
  • 中國科大在首次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
    歐洲核子中心(CERN)於近日發布新聞,重點報導了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首次找到希格斯粒子衰變到雙繆子末態證據這一突破性進展。LHC上的CMS與ATLAS實驗獲得的信號探測顯著度分別是3s和2s;綜合兩者,探測到信號過程的證據確鑿無疑(>3s),這是首次對希格斯粒子與第二代費米子耦合的直接探測,是一個全新的有裡程碑意義的結果。
  • ATLAS國際合作組專題報導交大學者主導重質量雙玻色子共振態尋找的...
    該結果隨後於2018年5月30日,被ATLAS合作組選為年度代表性物理成果之一於LHC實驗委員會公開會議(LHCC open session)上作為「first search for a massive boson X decaying
  • 首次發現希格斯粒子最主要衰變過程
    7月9日,在2018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公布了最新成果——ATLAS合作組首次發現了希格斯粒子的最主要衰變過程,即正反底夸克對衰變。中國科學家在此次實驗中作出關鍵貢獻。
  • 我國科學家為發現希格斯粒子衰變到底夸克對的過程做出重要直接貢獻
    近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工作於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ATLAS實驗發現了希格斯粒子衰變到底夸克對的過程,這是國際上首次觀測到希格斯粒子衰變到底夸克對的過程,也是自2012年發現希格斯粒子以來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取得的又一項重要物理成果。ATLAS實驗中國組在這一重大成果中做出重要直接貢獻。
  • 中國科大在首次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工作中做出重要...
    LHC上的CMS與ATLAS實驗獲得的信號探測顯著度分別是3s和2s;綜合兩者,探測到信號過程的證據確鑿無疑(>3s),這是首次對希格斯粒子與第二代費米子耦合的直接探測,是一個全新的有裡程碑意義的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ATLAS實驗組在該項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 歐核中心實驗首次發現玻色子「三胞胎」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7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藉助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和其緊湊繆子線圈實驗(CMS),首次觀察到極罕見的玻色子「三胞胎」生成事件,這一成果或有助科學家發現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學。
  • 中國科學家團隊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希格斯粒子性質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希格斯粒子是人類目前為止發現的首個自旋為零的基本粒子,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SM)中為所有基本粒子提供質量,其各項性質關係到粒子物理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大型強子對撞機CMS、ATLAS和ALICE實驗物理研究」的支持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陳和生團隊深度參與了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三個主要實驗-CMS、ATLAS和ALICE-的國際組工作。項目團隊成員擔任CMS希格斯聯合分析及性質組召集人,負責組織希格斯粒子相關的聯合物理分析,並在大部分數據分析工作中發揮了領導作用。
  • ATLAS實驗首次發現希格斯粒子到正反底夸克對衰變道信號
    歐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LHC)上的ATLAS大型國際實驗合作組於7月9日在ICHEP2018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公布了首次發現希格斯粒重要的衰變過程——正反底夸克對衰變(H→bbbar),詳見:http://atlas.cern/updates/physics-briefing/higgs-observed-decaying-b-quarks
  •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西安交大做出關鍵貢獻!
    嫦娥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立項啟動以來,歷經16年終於贏得了如今的收官之戰,其背後是成百上千家科研單位和數以萬計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辛苦付出,西安交通大學科研人員也為這項偉大的事業貢獻了一份力量。"嫦娥五號"直接影響自主採樣任務成敗的表取採樣視覺信息處理系統,正是由西安交大人工智慧學院鄭南寧院士指導下的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空間視覺團隊完成,項目負責人是王飛教授。
  • 採用矢量渦旋光的量子人體掃描儀
    圖片所示為矢量渦旋光束在乳膠珠溶液中散射前後的過程 創新的癌症掃描儀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最近發表了一篇關於散射介質中矢量渦旋光束傳輸的綜合研究。該團隊在歐盟FET-OPEN癌症掃描項目的支持下進行了合作,該項目提議開發一種全新的生物醫學檢測統一技術概念,在量子光學和量子力學中運用新的思想。
  • 非彈性中子磁散射方法簡介之自旋波激發
    非彈性中子散射方法是研究凝聚態物質中元激發,包括聲子激發、自旋波激發和晶場激發等的重要實驗方法。  在自旋晶格系統中,磁性離子自旋的有序排列狀態就是系統的基態,比如常見的鐵磁有序、反鐵磁有序和亞鐵磁有序基態。如果系統的基態受到微擾,例如某一個初始格點上的自旋偏離量子化軸的方向,那麼系統將處於一個低能激發態。
  • 中國科大利用單自旋量子傳感器對新奇自旋相互作用做出新實驗限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利用單自旋量子傳感器,對超越標準模型自旋為1的軸矢量玻色子在微米尺度給出新的實驗限定,該結果相比針對這種相互作用的原有國際最好水平在力程500微米處提升50倍左右。
  • 全同玻色子
    我們可以先來討論只有兩個玻色子發生散射的簡單情形,在這裡我們依舊不需要關心散射發生的細節,而要重點考慮散射後的系統狀態。其中,所謂系統狀態即指一定的運動方向和能量等一系列能夠區分量子系統的參量,即系統的力學量完全集。現在讓我們考慮上圖中的狀態1和狀態2,我們可以假設這兩個狀態完全相同,事實上,根據量子理論,我們最後需要求解的關鍵參數在於兩個粒子被散射到相同方向的振幅。
  • 中國科大ATLAS實驗組在首次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的...
    中國科大ATLAS實驗組在首次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的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 歐洲核子中心(CERN)於8月3日發布新聞稿[*]
  • 玻色子與費米子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詳細介紹了全同粒子的概念,同時也為大家詳細描述了粒子散射實驗中全同粒子「特殊」的量子力學表現——概率幅的幹涉。但大自然的有趣之處不止於此,在今天,我們會進一步介紹這一幹涉過程的種種奧秘,同時進一步了解全同的相關概念。在上一篇文章(全同粒子與概率幅),我們已經提到在粒子散射中全同效應引發問題的本質在於無法區分是下圖中的何種散射過程。
  • α粒子散射實驗
    由此導出α粒子散射公式,說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盧瑟福的散射公式後來被蓋革和馬斯登改進了的實驗系統地驗證。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10^(-14)m。這個實驗推翻了湯姆孫在1904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繫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範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為建立現代原子核理論打下了基礎。
  • 癌症量子掃描儀:矢量渦旋光束被用於醫療中的量子應用
    軌跡角動量,英語: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簡寫為:OAM,是光的內部屬性,它賦予空間輪廓以特徵性的甜甜圈似的形狀,還可以構造軌跡角動量光模的偏振輪廓。創新的癌症掃描儀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近發表了對矢量渦旋光束在散射介質中傳播的綜合研究。該團隊在歐盟的癌症掃描(Cancer Scan)項目的支持下進行合作,該項目提議發展一種全新的生物醫學檢測統一技術概念,並在量子光學和量子力學中運用新思想。如圖所示乳膠珠溶液中散射過程之前(左側)和之後(右側)的矢量渦旋光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