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LAS實驗首次發現希格斯粒子到正反底夸克對衰變道信號

2020-11-23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歐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LHC)上的ATLAS大型國際實驗合作組於7月9日在ICHEP2018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公布了首次發現希格斯粒重要的衰變過程——正反底夸克對衰變(H→bbbar),詳見:

http://atlas.cern/updates/physics-briefing/higgs-observed-decaying-b-quarks

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一對底夸克,是希格斯粒子最頻繁發生的衰變過程,佔比高達58%。觀察到這一衰變過程將填補對希格斯粒子認知的一大空白,對於進一步證實解釋夸克質量的希格斯機制、深入理解並測量希格斯粒子到費米子的湯川耦合係數、驗證標準模型湯川耦合係數的預期及探索可能存在的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中國ATLAS組各單位對此次H→bb衰變道的發現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粒子物理與核物理分部和物理與天文學院粒子物理與核物理研究所ATLAS團隊的李數、Chikuma Kato、杭巖峰在H→bb測量靈敏度最高的Z(→ll)H(→bb)雙輕子分析道做出了關鍵性貢獻。

ZH(bb)是ATLAS實驗中重要的物理課題,是希格斯玻色子與標準模型適量玻色子伴隨產生的重要物理過程之一、也是H→bb測量靈敏度最高的分析道。李數、Chikuma Kato、杭巖峰團隊創新性地在llbb衰變末態橫向動力學平衡系統作出限制性擬合(constrain fit),得到b-強子噴注的能量修正與刻度的更高測量精確度,從而大幅提高了希格斯粒子在雙底夸克衰變道的質量重建解析度達40%,進而極大地改善了最終H→bb測量的系統誤差不確定度。H→bb測量目前是系統誤差主導,故該項工作對其最終實現5倍標準偏差統計顯著性測量打下堅實基礎。

Chikuma Kato博士2018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博士期間直接參與了多項重要ATLAS實驗前沿物理課題,對於2017年H→bb的首次3倍標準偏差顯著性測量作出重要貢獻,目前任李政道研究所博士後學者,並擔任ATLAS合作組Muon Condition Data的負責人之一。

李數研究員2008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獲得博士;2013-2017年在美國杜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7年起作為首位「李政道青年學者」加盟李政道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核與粒子物理研究所(INPAC)。2009年起從事LHC/ATLAS實驗前沿課題研究,歷任ATLAS合作組蒙特卡洛驗證組負責人(2015-2017),標準模型電弱物理組負責人(2017-2018),蒙特卡洛產生子研發組負責人(2018.4-)。重要的研究成果還包括:1)WW玻色子產生截面和反常耦合測量、2)精確測量希格斯粒子的WW衰變道標準模型本底、3)LHC首次發現三玻色子(Z和雙光子)稀有過程及反常耦合測量、4)ATLAS首篇Z+光子+雙噴注純電弱相互作用散射過程測量、5)有效排除750GeV疑似共振態的Z+光子重質量共振態尋找。

參考文獻:https://atlas.web.cern.ch/Atlas/GROUPS/PHYSICS/CONFNOTES/ATLAS-CONF-2018-036

相關焦點

  • 首次發現希格斯粒子最主要衰變過程
    7月9日,在2018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公布了最新成果——ATLAS合作組首次發現了希格斯粒子的最主要衰變過程,即正反底夸克對衰變。中國科學家在此次實驗中作出關鍵貢獻。
  • LHC探測到希格斯粒子衰變為頂夸克與底夸克
    如果你認為粒子無限小這個概念相當難以理解,那麼還有更加匪夷所思的,那便是無限小的夸克竟然還具有質量。而且在已知的六種夸克中,有些夸克還具有很大的質量。頂夸克的質量幾乎和一個鎢原子的質量相當。在粒子物理學的微小尺度上,鎢原子是一個巨大的、不規則的物體。底夸克的質量比氦原子大一點,以粒子尺度的標準來看這仍然相當可觀。
  • 我國科學家為發現希格斯粒子衰變到底夸克對的過程做出重要直接貢獻
    近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工作於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ATLAS實驗發現了希格斯粒子衰變到底夸克對的過程,這是國際上首次觀測到希格斯粒子衰變到底夸克對的過程,也是自2012年發現希格斯粒子以來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取得的又一項重要物理成果。ATLAS實驗中國組在這一重大成果中做出重要直接貢獻。
  • 中國科大ATLAS實驗組在首次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的...
    中國科大ATLAS實驗組在首次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的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 歐洲核子中心(CERN)於8月3日發布新聞稿[*]
  • 首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最重要衰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超環面儀器實驗組(ATLAS)在官網公布實驗證據,宣布其首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底夸克這一重要過程,兩輪實驗數據結合後,標準誤差為3.9西格瑪,符合「觀察到某種現象」的統計學要求。
  • 科學家真了不起,從發現到測量: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底夸克!
    兩年前,科學家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衰變成一對底夸克(HBB),現在將其研究從「發現時代」推進到「測量時代」。通過測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質,並將其與理論預測進行比較,物理學家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種獨特的粒子,並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與預測的偏差,這些預測將指向超出科學界目前對粒子物理學理解的新物理過程。
  • 科學家真了不起,從發現到測量: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底夸克!
    兩年前,科學家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衰變成一對底夸克(H→BB),現在將其研究從「發現時代」推進到「測量時代」。通過測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質,並將其與理論預測進行比較,物理學家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種獨特的粒子,並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與預測的偏差,這些預測將指向超出科學界目前對粒子物理學理解的新物理過程。其中一個偏差可能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希格斯玻色子的速率。
  • 希格斯玻色子最終被觀察到衰變為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
    在最初發現的六年後, 希格斯玻色子 最終被觀察到衰變為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測試這個預測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結果要麼支持標準模型 - 這是基於希格斯場賦予夸克和其他具有質量的基本粒子的想法 - 或者搖擺其基礎並指向新的物理學。發現這種常見的希格斯 - 玻色子衰變通道絕非易事,正如玻色子發現後的六年時間 所示。困難的原因是在質子 - 質子碰撞中存在許多產生底夸克的其他方法。這使得很難將Higgs-boson衰變信號與與這些過程相關的背景「噪聲」隔離開。
  • 中國科大在首次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工作中做出重要...
    歐洲核子中心(CERN)於8月3日發布新聞,重點報導了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首次找到希格斯粒子衰變到雙繆子末態證據這一突破性進展。LHC上的CMS與ATLAS實驗獲得的信號探測顯著度分別是3s和2s;綜合兩者,探測到信號過程的證據確鑿無疑(>3s),這是首次對希格斯粒子與第二代費米子耦合的直接探測,是一個全新的有裡程碑意義的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ATLAS實驗組在該項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科大在首次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
    歐洲核子中心(CERN)於近日發布新聞,重點報導了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首次找到希格斯粒子衰變到雙繆子末態證據這一突破性進展。LHC上的CMS與ATLAS實驗獲得的信號探測顯著度分別是3s和2s;綜合兩者,探測到信號過程的證據確鑿無疑(>3s),這是首次對希格斯粒子與第二代費米子耦合的直接探測,是一個全新的有裡程碑意義的結果。
  • 第一次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b夸克 - 博科園
    (ICHEP)上,阿特拉斯實驗報告了初步結果:證明了對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對b夸克的觀測,而且速度與標準模型預測一致。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是標準模型的勝利。希格斯場還可以通過與湯川耦合的相互作用,以一種優雅的方式為帶電費米子(夸克和輕子)賦予其質量,其強度與粒子質量成正比。觀察τ的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雙輕子的第一個直接證據提供這種類型的交互。圖0:事件顯示H→bb衰減分析ATLAS探測器。
  • 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上帝粒子」常見衰變終被「捕獲」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8月28日宣布,在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6年後,研究人員終於觀測到它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這一「常見衰變」的捕獲被研究人員看作是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裡程碑。這一難以尋覓又極為重要的「上帝粒子」被認為是解釋其他粒子如何獲取質量的關鍵。2012年7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研究人員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這是LHC最為顯赫的成績。
  • 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的過程以及對粒子物理的意義
    2012年物理學家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是由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粒子,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但這一發現並沒有標誌著希格斯玻色子探索的結束。除了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粒子的存在,標準模型還假設60%的情況下,希格斯玻色子粒子將衰變為基本粒子,即底夸克(b夸克)。
  • 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衰變過程以及對粒子物理學的意義
    在發現希格斯玻色子6年後,物理學家觀察到了粒子是如何衰變的,研究人員表示:這對科學家理解粒子物理和宇宙標準模型做出了巨大貢獻。2012年物理學家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是由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粒子,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但這一發現並沒有標誌著希格斯玻色子探索的結束。
  • 發現「上帝粒子」衰變過程對普通人意味著什麼?
    (圖片來源於cnet)本周,想必關注了科技公眾號的讀者,都被「粒子物理學家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首次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底部夸克過程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物理學家們早在幾十年就推測到它的存在,但直到2012年,它才第一次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被發現。這很重要,因為按照主流理論,希格斯玻色子和一種被稱為「希格斯場」的普遍能量場的相互作用,是亞原子粒子獲得質量的原因。費米實驗室物理學家和希格斯玻色子的共同發現者林肯表示,在希格斯提出相關理論之前,質量是一種完全神秘的東西。
  • 發現罕見事件,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Z玻色子/光子對
    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讓粒子學標準模型趨於完備,從2012年至今,科學家陸續觀察到一些重要衰變過程,然而還沒觀察到它們衰變成罕見的Z玻色子/光子對(Zγ)——直到最近。這道衰變對物理學家來說特別有意義,因為其中可能涉及大量「虛擬」粒子(可能是新粒子)參與。
  • 科學家捕獲「上帝粒子」最常見衰變
    作為一個重量為130個質子的亞原子粒子,「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持續的時間僅有1納秒的一萬億分之十,隨後它便衰變為更小的粒子。  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工作的物理學家8月28日報告說,已經發現了希格斯粒子衰變為一個叫做底夸克的粒子和它的反物質對應物—— 一個反底夸克(如圖所示)。
  • 「上帝粒子」常見衰變終於被「捕獲」
    新華社日內瓦8月28日電(記者劉曲)歐洲核子研究中心28日宣布,在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6年後,研究人員終於觀測到它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這一「常見衰變」的捕獲被研究人員看作是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裡程碑。
  • 重磅發現:上帝粒子衰變成兩個µ子,並能與第二代粒子相互作用
    在第40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ICHEP),ATLAS和CMS實驗公布最新的結果表明: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µ子。µ子是電子的較重版本,具有相同的電荷,只是質量不同,電子也是構成宇宙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電子被歸類為第一代粒子,而µ子則屬於第二代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µ子的物理過程是一種罕見現象,因為5000個希格斯玻色子中只有一個衰減成µ子。
  • 重磅發現:上帝粒子衰變成兩個 子,並能與第二代粒子相互作用!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自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以來,一直在研究它,以探索這種非常特殊的粒子的性質。由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質子碰撞產生希格斯玻色子,幾乎瞬間瓦解(也就是所謂的衰變)變成其他粒子。研究希格斯玻色子性質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分析它如何衰變成各種基本粒子和解體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