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格斯玻色子最終被觀察到衰變為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

2020-11-23 新華能網

來自蘭卡斯特大學的專家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一項突破性發現中分享了希格斯玻色子 - 一種新發現的粒子,有助於解釋所有物質如何「質量」 - 如預期的那樣衰變,使我們又向理解早期宇宙的形狀邁進了一步。

在最初發現的六年後, 希格斯玻色子 最終被觀察到衰變為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該研究結果由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 ATLAS 和 CMS合作中提出,其中蘭卡斯特大學是其中的一部分。

這一新發現與希格斯玻色子背後的彌散量子場也為底夸克提供質量的假設是一致的。

Roger Jones教授是蘭卡斯特大學物理系主任,負責英國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TLAS的計算。他說:「這一發現是一項非常詳細的研究的結果,涉及大多數ATLAS合作。蘭開斯特大學發揮了關鍵作用,在軌道測量方​​面進行了大量基礎工作,測量了粒子的壽命,並確定了所有有助於識別衰變衰變的μ子。蘭卡斯特團隊的成員也參與了龐大的處理系統,以便分析所需的大量數據集。

「這只是一個開始 - 我們的工作將繼續下去。我們才剛剛開始理解這個新的,真正基本的粒子,所以我們將繼續尋找其家族的其他成員,指出更廣泛地理解塑造早期宇宙的基本過程,並控制最小的相互作用。秤。」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 預測,大約60%的時間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成一對底夸克,這是六種夸克中第二重的夸克。測試這個預測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結果要麼支持標準模型 - 這是基於希格斯場賦予夸克和其他具有質量的基本粒子的想法 - 或者搖擺其基礎並指向新的物理學。

發現這種常見的希格斯 - 玻色子衰變通道絕非易事,正如玻色子發現後的六年時間 所示。困難的原因是在質子 - 質子碰撞中存在許多產生底夸克的其他方法。這使得很難將Higgs-boson衰變信號與與這些過程相關的背景「噪聲」隔離開。相比之下,在發現粒子時觀察到的不太常見的希格斯 - 玻色子衰變通道,例如衰變為一對光子,更容易從背景中提取。

為了提取信號,ATLAS和CMS合作各自組合了LHC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運行的數據,其涉及能量為7,8和13 TeV的碰撞。然後,他們將複雜的分析方法應用於數據。ATLAS和CMS的結果是檢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一對底夸克,其顯著性超過5個標準偏差。此外,兩個團隊在當前的測量精度範圍內測量了與標準模型預測一致的衰減速率。

「這一觀察是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裡程碑。它表明,ATLAS和CMS實驗已經深刻理解了他們的數據,並且對背景的控制超出了預期。ATLAS現已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與第三代重夸克和輕子以及所有主要生產模式的所有耦合,「ATLAS合作發言人Karl Jakobs表示。

「自從一年前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tau-leptons的第一次單實驗觀察以來,CMS和我們在ATLAS的同事一起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與最重的費米子的耦合:tau,頂夸克,而現在是底夸克。卓越的LHC性能和現代機器學習技術使我們能夠比預期更早地實現這一結果,「CMS合作發言人喬爾巴特勒說。

隨著更多的數據,合作將提高這些和其他測量的精確度,並探測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一對稱為μ子的質量較小的費米子,總是在觀察數據的偏差,這些偏差可能指向超出標準模型。

「實驗繼續留在希格斯粒子上,這通常被認為是新物理學的門戶。這些美好的早期成就也強調了我們升級LHC以大幅增加統計數據的計劃。現在已經證明分析方法達到了探索完整物理學領域所需的精度,包括迄今為止隱藏得如此微妙的新物理學,「CERN研究與計算主任埃克哈德埃爾森說。

相關焦點

  • 第一次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b夸克 - 博科園
    (ICHEP)上,阿特拉斯實驗報告了初步結果:證明了對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對b夸克的觀測,而且速度與標準模型預測一致。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是標準模型的勝利。希格斯場還可以通過與湯川耦合的相互作用,以一種優雅的方式為帶電費米子(夸克和輕子)賦予其質量,其強度與粒子質量成正比。觀察τ的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雙輕子的第一個直接證據提供這種類型的交互。圖0:事件顯示H→bb衰減分析ATLAS探測器。
  • 首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最重要衰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超環面儀器實驗組(ATLAS)在官網公布實驗證據,宣布其首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底夸克這一重要過程,兩輪實驗數據結合後,標準誤差為3.9西格瑪,符合「觀察到某種現象」的統計學要求。
  • 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的過程以及對粒子物理的意義
    2012年物理學家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是由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粒子,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但這一發現並沒有標誌著希格斯玻色子探索的結束。除了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粒子的存在,標準模型還假設60%的情況下,希格斯玻色子粒子將衰變為基本粒子,即底夸克(b夸克)。
  • 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衰變過程以及對粒子物理學的意義
    在發現希格斯玻色子6年後,物理學家觀察到了粒子是如何衰變的,研究人員表示:這對科學家理解粒子物理和宇宙標準模型做出了巨大貢獻。2012年物理學家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是由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粒子,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但這一發現並沒有標誌著希格斯玻色子探索的結束。
  • 科學家真了不起,從發現到測量: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底夸克!
    兩年前,科學家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衰變成一對底夸克(HBB),現在將其研究從「發現時代」推進到「測量時代」。通過測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質,並將其與理論預測進行比較,物理學家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種獨特的粒子,並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與預測的偏差,這些預測將指向超出科學界目前對粒子物理學理解的新物理過程。
  • 科學家真了不起,從發現到測量: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底夸克!
    兩年前,科學家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衰變成一對底夸克(H→BB),現在將其研究從「發現時代」推進到「測量時代」。通過測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質,並將其與理論預測進行比較,物理學家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種獨特的粒子,並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與預測的偏差,這些預測將指向超出科學界目前對粒子物理學理解的新物理過程。其中一個偏差可能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希格斯玻色子的速率。
  • 雙光子通道中希格斯玻色子與頂夸克的耦合!
    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ATLAS和CMS合作項目宣布,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與一個名為「ttH」的頂夸克對產生。這個結果是第一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與夸克的耦合,緊隨其後的是對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底夸克的觀察。由於只有大約1%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由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頂夸克對產生的,因此實現這一觀測尤其具有挑戰性!並由ATLAS Experiment 2019年4月9日公布。
  • 強子對撞機抓住「上帝」的秘密 科學家成功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的最...
    昨天,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的超環面儀器實驗(ATLAS)和CMS團隊共同宣布,他們觀測到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在衰變時轉變為底夸克的過程。他們預測,這是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最常見的方式。由於背景噪音與這種微妙的信號非常接近,希格斯玻色子還未能分離出來,不過,這也是在理解希格斯粒子和基本粒子質量獲得過程上,邁出的一大步。
  • 最新發現:上帝粒子也會衰變,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為μ子對!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還能讓我們大吃一驚嗎?自2012年發現以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TLAS和CMS合作一直在積極研究這一最新、最神秘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附加特性。
  • 上帝粒子也會衰變!最新發現: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為μ子對!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還能讓我們大吃一驚嗎?自2012年發現以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TLAS和CMS合作一直在積極研究這一最新、最神秘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附加特性。在標準模型中,布倫-恩格勒-希格斯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將與物質粒子(夸克和輕子,稱為費米子)相互作用,其強度與粒子的質量成正比,還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將與力載體粒子(W和Z玻色子)相互作用,其強度與粒子質量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通過測量希格斯玻色子的衰變和產生速率。
  • LHC探測到希格斯粒子衰變為頂夸克與底夸克
    年探測到希格斯玻色子以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在持續積累數據的過程中,不斷取得穩步進展。夸克粒子如何具有質量這一問題,使理論物理學家非常困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物理學家預言,在宇宙中應該存在一個新的量子能量場,它存在於宇宙中的任何地方。粒子可以通過與這個場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正如光子是電磁場中的量子漣漪一樣,新的「質量」場可以激發一種新的粒子,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是以提出這一想法的其中一位理論物理學家的名字命名的。
  •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在粒子物理高能粒子物理的微觀粒子中『玻色子是可以與費米子對稱耦合』形成可測量的『實粒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反粒子』希格斯場的場量子化激發產生希格斯實粒子,它通過自相互作用的介質而獲得質量。  希格斯玻色子是因物理學者彼得•希格斯命名,物理學家利昂•萊德曼無意中為希格斯玻色子起了「上帝粒子」這麼一個名字。
  • 發現罕見事件,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Z玻色子/光子對
    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讓粒子學標準模型趨於完備,從2012年至今,科學家陸續觀察到一些重要衰變過程,然而還沒觀察到它們衰變成罕見的Z玻色子/光子對(Zγ)——直到最近。這道衰變對物理學家來說特別有意義,因為其中可能涉及大量「虛擬」粒子(可能是新粒子)參與。
  • 希格斯玻色子十萬億分之一秒之後的衰變之謎
    科學家們可能已經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正在做一個新的把戲:製造成對的μ子。另一種觀點是:質量越大,基本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及其場)的相互作用或耦合就越強烈。證明希格斯粒子和其他粒子之間耦合的一種方法是觀察它的衰變產物。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是轉瞬即逝的,一旦它彈出,它「存活」的時間只有156000億分之一秒,幾乎立即分裂成其他粒子。
  • 物理學:希格斯玻色子頂級夸克與裡程碑對撞機的發現有關?
    通過佛羅裡達理工學院物理學家Francisco Yumiceva,Marcus Hohlmann和Marc Baarmand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進行的一項實驗觀察,首次將標準模型中最重的兩個基本粒子連接起來。
  • 趣說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戴夫:所以我們認為這種『希格斯場』就在我們身邊,並且遍布整個宇宙。希格斯場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為基本粒子提供質量。史蒂文:基本粒子又是什麼?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場的一種激發態,所以我們通過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就可以證明了希格斯場的存在。史蒂文:你們探測到玻色子證明了希格斯場的存在,現在應該大功告成了吧。粒子物理還有什麼未解之謎?戴夫:其實,我們這才剛剛上路。這就和當初哥倫布以為自己發現了印度新航線差不多,他確實有新發現,但並不是他想要的。
  • 首次發現希格斯粒子最主要衰變過程
    7月9日,在2018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公布了最新成果——ATLAS合作組首次發現了希格斯粒子的最主要衰變過程,即正反底夸克對衰變。中國科學家在此次實驗中作出關鍵貢獻。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首次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兩個渺子
    渺子是電子的一個更重的複製品,是構成宇宙物質內容的基本粒子之一。電子被歸為第一代粒子,而渺子屬於第二代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渺子的物理過程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因為大約每5000個希格斯玻色子中只有一個衰變為渺子。這一新發現對基礎物理學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為它首次證明希格斯玻色子與第二代基本粒子相互作用。
  • 希格斯玻色子到底蘊藏著什麼秘密?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摧毀者嗎
    不過很快夸克開始相互凝聚起來,此時產生的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因為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其實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萬物產生的基礎,所以我們也其為上帝粒子,因為希格斯玻色子產生的凝聚力,逐漸將物質形成。所以希格斯玻色子隱藏著宇宙的形成之謎,甚至一旦我們認識到希格斯玻色子的話,那麼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秘密,也許人類也會全部解開,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隱藏的秘密,現在科學家研究發現了一些希格斯玻色子。
  • 「上帝粒子」常見衰變終於被「捕獲」
    新華社日內瓦8月28日電(記者劉曲)歐洲核子研究中心28日宣布,在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6年後,研究人員終於觀測到它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這一「常見衰變」的捕獲被研究人員看作是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