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粒子也會衰變!最新發現: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為μ子對!

2020-10-18 博科園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還能讓我們大吃一驚嗎?自2012年發現以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TLAS和CMS合作一直在積極研究這一最新、最神秘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附加特性。在標準模型中,布倫-恩格勒-希格斯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將與物質粒子(夸克和輕子,稱為費米子)相互作用,其強度與粒子的質量成正比,還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將與力載體粒子(W和Z玻色子)相互作用,其強度與粒子質量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通過測量希格斯玻色子的衰變和產生速率。

ATLAS物理學家可以對標準模型進行基本測試,在比利時根特舉行歐洲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學會議(EPS-HEP)上,ATLAS協作組織  發布了一項新的初步結果,尋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μ子和反共子對(H→μμ)。新的、更敏感結果使用了完整運行的2數據集,分析希格斯玻色子事件幾乎是之前ATLAS結果(為ICHEP會議於2018年發布)的兩倍。ATLAS和CMS的合作已經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tau輕子——介子較重的表親,屬於費米子的第三代。

由於介子比tau輕子輕得多,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介子對的機率預計比輕子輕子對低300倍左右。儘管存在這種稀缺性,但H→μμ衰變提供了測量希格斯玻色子與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第二代費米子相互作用的最佳機會,為不同費米子世代的質量起源提供了新見解。實驗表明,ATLAS能夠很好地識別和重建μ子對。通過將ATLAS內探測器和介子光譜儀的測量結果結合起來,物理學家可以獲得較好的介子動量解析度。然而,它們也必須解釋一個共同背景——豐富的「Drell-Yan過程」所產生的介子。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介子對是通過一個虛擬Z玻色子或一個光子的交換而產生。為了幫助區分H→μμ信號與此背景,ATLAS團隊使用多變量判別式(提升決策樹),利用每個事件的不同生產和衰減屬性。例如,H→μμ信號事件的特徵在於更中心的μ子對系統,並且在橫向於碰撞質子的平面中具有更大動量。為了進一步提高搜索的靈敏度,物理學家將潛在的H→μμ事件分成多個類別,每個類別具有不同的預期信號與背景比率。分別研究每個類別,研究所選事件介子對的質量分布。

然後,利用信號和背景過程的不同形狀,通過對質譜的擬合,可以同時確定信號和背景豐度。在新的ATLAS結果中,在125 GeV能量的希格斯玻色子質量周圍信號區域,並沒有觀察到在測量背景之上有明顯的額外事件。觀測到的信號顯著性為0.8個標準差,與標準模型的預期偏差為1.5個標準差。希格斯玻色子產生截面乘以分支分數到介子的上限,是標準模型預測95%水平的1.7倍。與以前的ATLAS結果相比,這個新結果代表了大約50%的改進。

博科園|研究/來自:ATLAS Experiment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最新發現:上帝粒子也會衰變,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為μ子對!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還能讓我們大吃一驚嗎?自2012年發現以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TLAS和CMS合作一直在積極研究這一最新、最神秘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附加特性。
  • 希格斯玻色子十萬億分之一秒之後的衰變之謎
    科學家們可能已經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正在做一個新的把戲:製造成對的μ子。另一種觀點是:質量越大,基本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及其場)的相互作用或耦合就越強烈。證明希格斯粒子和其他粒子之間耦合的一種方法是觀察它的衰變產物。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是轉瞬即逝的,一旦它彈出,它「存活」的時間只有156000億分之一秒,幾乎立即分裂成其他粒子。
  • 希格斯玻色子最終被觀察到衰變為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
    來自蘭卡斯特大學的專家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一項突破性發現中分享了希格斯玻色子 - 一種新發現的粒子,有助於解釋所有物質如何「質量」 - 如預期的那樣衰變,使我們又向理解早期宇宙的形狀邁進了一步。這一新發現與希格斯玻色子背後的彌散量子場也為底夸克提供質量的假設是一致的。Roger Jones教授是蘭卡斯特大學物理系主任,負責英國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TLAS的計算。他說:「這一發現是一項非常詳細的研究的結果,涉及大多數ATLAS合作。蘭開斯特大學發揮了關鍵作用,在軌道測量方​​面進行了大量基礎工作,測量了粒子的壽命,並確定了所有有助於識別衰變衰變的μ子。
  • 重磅發現:上帝粒子衰變成兩個 子,並能與第二代粒子相互作用!
    在第40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ICHEP),ATLAS和CMS實驗公布最新的結果表明: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 子。 子是電子的較重版本,具有相同的電荷,只是質量不同,電子也是構成宇宙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稱,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時,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意外的分解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剛剛看到希格斯玻色子做了一些奇怪的事情:當它衰變時,它似乎分解成了一種意想不到的粒子組合。根據本周在高能物理學會議上分享的研究,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希格斯玻色子。這種被認為能賦予其他基本粒子質量的粒子,分解成一對μ子。這一發現進一步強化了物理學的標準模型,而標準模型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新粒子發現的挑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μ子物理學家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觀察它是如何死亡的。
  • 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的過程以及對粒子物理的意義
    2012年物理學家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是由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粒子,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但這一發現並沒有標誌著希格斯玻色子探索的結束。除了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粒子的存在,標準模型還假設60%的情況下,希格斯玻色子粒子將衰變為基本粒子,即底夸克(b夸克)。
  • 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衰變過程以及對粒子物理學的意義
    在發現希格斯玻色子6年後,物理學家觀察到了粒子是如何衰變的,研究人員表示:這對科學家理解粒子物理和宇宙標準模型做出了巨大貢獻。2012年物理學家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是由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粒子,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但這一發現並沒有標誌著希格斯玻色子探索的結束。
  • 發現罕見事件,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Z玻色子/光子對
    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讓粒子學標準模型趨於完備,從2012年至今,科學家陸續觀察到一些重要衰變過程,然而還沒觀察到它們衰變成罕見的Z玻色子/光子對(Zγ)——直到最近。這道衰變對物理學家來說特別有意義,因為其中可能涉及大量「虛擬」粒子(可能是新粒子)參與。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首次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兩個渺子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第40屆國際高能物理大會上宣布,「ATLAS超環面儀器」和「CMS緊湊型繆子螺線管探測器」已經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兩個μ子(渺子)的過程。渺子是電子的一個更重的複製品,是構成宇宙物質內容的基本粒子之一。電子被歸為第一代粒子,而渺子屬於第二代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渺子的物理過程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因為大約每5000個希格斯玻色子中只有一個衰變為渺子。這一新發現對基礎物理學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為它首次證明希格斯玻色子與第二代基本粒子相互作用。
  • 趣說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場的一種激發態,所以我們通過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就可以證明了希格斯場的存在。史蒂文:你們探測到玻色子證明了希格斯場的存在,現在應該大功告成了吧。粒子物理還有什麼未解之謎?戴夫:其實,我們這才剛剛上路。這就和當初哥倫布以為自己發現了印度新航線差不多,他確實有新發現,但並不是他想要的。
  • 第一次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b夸克 - 博科園
    (ICHEP)上,阿特拉斯實驗報告了初步結果:證明了對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對b夸克的觀測,而且速度與標準模型預測一致。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是標準模型的勝利。希格斯場還可以通過與湯川耦合的相互作用,以一種優雅的方式為帶電費米子(夸克和輕子)賦予其質量,其強度與粒子質量成正比。觀察τ的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雙輕子的第一個直接證據提供這種類型的交互。圖0:事件顯示H→bb衰減分析ATLAS探測器。
  • 科學家真了不起,從發現到測量: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底夸克!
    兩年前,科學家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衰變成一對底夸克(HBB),現在將其研究從「發現時代」推進到「測量時代」。通過測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質,並將其與理論預測進行比較,物理學家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種獨特的粒子,並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與預測的偏差,這些預測將指向超出科學界目前對粒子物理學理解的新物理過程。
  • 科學家真了不起,從發現到測量: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底夸克!
    兩年前,科學家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衰變成一對底夸克(H→BB),現在將其研究從「發現時代」推進到「測量時代」。通過測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質,並將其與理論預測進行比較,物理學家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種獨特的粒子,並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與預測的偏差,這些預測將指向超出科學界目前對粒子物理學理解的新物理過程。其中一個偏差可能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希格斯玻色子的速率。
  •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種沒有質量的粒子,是所有的粒子中最為著名的一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並且這個粒子是所有的62個粒子中唯一一個沒有質量的粒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自旋為零的玻色子。  在粒子物理高能粒子物理的微觀粒子中『玻色子是可以與費米子對稱耦合』形成可測量的『實粒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反粒子』希格斯場的場量子化激發產生希格斯實粒子,它通過自相互作用的介質而獲得質量。  希格斯玻色子是因物理學者彼得•希格斯命名,物理學家利昂•萊德曼無意中為希格斯玻色子起了「上帝粒子」這麼一個名字。
  • 首次發現希格斯粒子最主要衰變過程
    7月9日,在2018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公布了最新成果——ATLAS合作組首次發現了希格斯粒子的最主要衰變過程,即正反底夸克對衰變。中國科學家在此次實驗中作出關鍵貢獻。
  • 高能所召開「希格斯玻色子衰變耦合係數的精確測量研究」總結會
    課題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超環面儀器(ATLAS)和緊湊型繆子螺線管(CMS)實驗上精確測量希格斯玻色子和費米子耦合係數。立足於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實驗研究希格斯玻色子拓展到未來實驗的關鍵技術預研。
  • 科學家捕獲「上帝粒子」最常見衰變
    「上帝粒子」常見衰變終於被「捕獲」。圖片來源:ATLAS/CERN  與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加速器一起工作的物理學家如今發現最新、最奇怪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在衰變。作為一個重量為130個質子的亞原子粒子,「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持續的時間僅有1納秒的一萬億分之十,隨後它便衰變為更小的粒子。  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工作的物理學家8月28日報告說,已經發現了希格斯粒子衰變為一個叫做底夸克的粒子和它的反物質對應物—— 一個反底夸克(如圖所示)。
  • 「上帝粒子」常見衰變終於被「捕獲」
    新華社日內瓦8月28日電(記者劉曲)歐洲核子研究中心28日宣布,在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6年後,研究人員終於觀測到它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這一「常見衰變」的捕獲被研究人員看作是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裡程碑。
  • 首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最重要衰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超環面儀器實驗組(ATLAS)在官網公布實驗證據,宣布其首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底夸克這一重要過程,兩輪實驗數據結合後,標準誤差為3.9西格瑪,符合「觀察到某種現象」的統計學要求。
  • 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被稱為「上帝粒子」?
    我們通常認為由於希格斯玻色子賦予了傳遞短程力的玻色子(弱力和強力的傳播子)以質量,所以才構成了原子核的穩定。這種重要意義不亞於上帝創世。所以我們應該將希格斯玻色子命名為「上帝粒子」來彰顯其重要性。但事實遠非如此,上帝粒子最早起源於已故科普作家—萊昂·萊德曼在1993年出版的科普著作《上帝粒子》的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