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讓粒子學標準模型趨於完備,從2012年至今,科學家陸續觀察到一些重要衰變過程,然而還沒觀察到它們衰變成罕見的Z玻色子/光子對(Zγ)——直到最近。這道衰變對物理學家來說特別有意義,因為其中可能涉及大量「虛擬」粒子(可能是新粒子)參與。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於2012年由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超環面儀器(A Toroidal LHC ApparatuS,ATLAS)和緊湊緲子線圈(Compact Muon Solenoid,CMS)發現,可以分解成光子對、W玻色子對和Z玻色子對。由於它們的加入讓標準模型更完善解釋所有基本粒子間的作用,因此又被暱稱為上帝粒子。
這些年來,物理學家陸續從實驗中研究到希格斯玻色子不同的產生與衰變過程,比如衰變成底夸克(bottom quark)、與最重的粒子頂夸克耦合等,但最大問題仍在於,希格斯玻色子是否也可能與未知粒子或力相互作用,迄今為止,ATLAS觀測到由標準模型所預測的希格斯玻色子衰變過程幾乎佔了9成。
其中物理學家特別在意Z玻色子與光子對(Zγ)的罕見衰變,最近ATLAS團隊使用完整的LHC Run-2數據集分析希格斯玻色子事件,宣布終於找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Zγ對。
根據標準模型,大約只有0.15%希格斯玻色紫衰變成Zγ對,速率與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2個光子相當,不同的是如此產生的Z玻色子非常不穩定,幾乎一生成就立即衰減,難以直接觀察。雖然Z玻色子有機會再次轉換成電子對或介子對,但以這種方式衰減的Z玻色子不到7%,大約10,000個標準希格斯玻色子中只能探測到約1個微小預期信號。
這些轉換極為罕見,除非涉及標準模型以外的物理學,否則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不會觀察到。
(首圖來源:Flickr/Steve Jurvetson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