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格斯玻色子十萬億分之一秒之後的衰變之謎

2020-10-21 Snail先生

科學家們可能已經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正在做一個新的把戲:製造成對的μ子。

2012年,當希格斯玻色子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被發現時,它是粒子物理難題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塊,這個粒子長期以來被理論化為與夸克、電子、中微子、μ子、膠子、光子和其他已知粒子共存,但從未見過。

另一種觀點是:質量越大,基本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及其場)的相互作用或耦合就越強烈。

證明希格斯粒子和其他粒子之間耦合的一種方法是觀察它的衰變產物。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是轉瞬即逝的,一旦它彈出,它「存活」的時間只有156000億分之一秒,幾乎立即分裂成其他粒子。

物理學家說,每次物理學家發現一個新的希格斯衰變粒子,就證明了希格斯粒子和從其衰變中出來的粒子之間存在「耦合」。這種耦合證明了希格斯場確實給出射粒子注入了質量。

這就是為什麼自從希格斯發現之後,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這些衰變產物的線索。

通常,希格斯粒子會衰變成更大質量的粒子,比如對底夸克。但是,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製造出足夠多的希格斯玻色子,其中一些會衰變成與之耦合的更輕的粒子,比如μ介子。

如果希格斯粒子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衰變為兩個μ介子,這是我們能探測到的最罕見的「上帝粒子」衰變之一。這將首次證明μ子-希格斯耦合——再次證明一個基本粒子的質量來自希格斯場。

現在,有令人信服但還不是壓倒性的證據表明希格斯粒子正在衰變為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的μ子對。研究人員在研究小型μ介子螺線管(CMS)的數據時發現,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飛行的μ子「過多」。

大型強子對撞機是一個充滿強烈碰撞質子的環境,它有很多意外產生μ介子的方法。證明希格斯粒子正在衰變成μ介子對意味著在大量的背景噪聲中找到了額外μ介子的細微信號。

在機器學習算法的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這一小部分無法解釋的μ介子只有0.27%是隨機出現的。儘管已經有很大的數據可信度,但斯皮羅普魯依然謹慎地說希格斯-μ介子耦合還沒有完全被證明。

從事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相關實驗的研究人員也發現了希格斯-μ介子耦合的證據,但數據探測的精確性還有待論證,他們的信號有4.5%的機率可能只是背景噪音。

儘管如此,物理學家們相信,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它所耦合的每一個粒子的頻率可以通過該粒子質量的平方來預測,因此更重的粒子出現的頻率要高得多。

斯皮羅普魯說,大型強子對撞機在探測較輕的希格斯衰變產物方面,可能正在突破其靈敏度的極限。例如,對撞機的功率和靈敏度都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希格斯電子衰變,供科研人員測量。而且它遠不及測量希格斯粒子和超輕中微子之間耦合所需的設備水平。

未來的對撞機可能會調整到希格斯質量,並產生足夠的事件來產生更罕見的耦合。她說,隨著探測器變得越來越靈敏,它們可能會發現與標準模型不符的地方,從而引領新的物理學思想。

相關焦點

  • 第一次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b夸克 - 博科園
    圖片:ATLAS Collaboration/CERN在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六年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阿特拉斯(ATLAS)實驗觀測到了標準模型中預測約30%的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然而希格斯玻色子的青睞衰變一雙b夸克(H→bb),預計佔近60%的所有可能衰變仍然難以捉摸。
  • 希格斯玻色子之謎又有新線索啦!
    早在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ATLAS和CMS實驗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但它與其他粒子的耦合仍然是個謎。幸運的是,大型強子對撞機為測量希格斯玻色子耦合提供了許多窗口。產生希格斯玻色子的主要方式有四種:通過兩個膠子粒子的融合(膠子融合,或ggF),通過弱矢量玻色子(VBF)的融合,或與W或Z玻色子(VH)或一個或多個頂夸克(ttH+tH)的結合。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衰變的主要通道有五個:光子對、W或Z玻色子、tau輕子或b夸克,新研究發現於2019年5月7日公布。
  • 首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最重要衰變
    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衰變成各種不同粒子,之前科學家們已經觀察到其衰變成光子、T-粒子以及W玻色子和Z玻色子等過程。不過,這些已經觀察到的衰變雖有重要意義,但其在希格斯玻色子的衰變中只佔不到30%,而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一對底夸克,才是其最頻繁發生的衰變過程,佔比高達58%。
  • 希格斯玻色子到底蘊藏著什麼秘密?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摧毀者嗎
    不過很快夸克開始相互凝聚起來,此時產生的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因為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其實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萬物產生的基礎,所以我們也其為上帝粒子,因為希格斯玻色子產生的凝聚力,逐漸將物質形成。所以希格斯玻色子隱藏著宇宙的形成之謎,甚至一旦我們認識到希格斯玻色子的話,那麼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秘密,也許人類也會全部解開,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隱藏的秘密,現在科學家研究發現了一些希格斯玻色子。
  • 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的過程以及對粒子物理的意義
    2012年物理學家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是由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粒子,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但這一發現並沒有標誌著希格斯玻色子探索的結束。除了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粒子的存在,標準模型還假設60%的情況下,希格斯玻色子粒子將衰變為基本粒子,即底夸克(b夸克)。
  • 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衰變過程以及對粒子物理學的意義
    在發現希格斯玻色子6年後,物理學家觀察到了粒子是如何衰變的,研究人員表示:這對科學家理解粒子物理和宇宙標準模型做出了巨大貢獻。2012年物理學家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是由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粒子,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但這一發現並沒有標誌著希格斯玻色子探索的結束。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首次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兩個渺子
    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渺子的物理過程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因為大約每5000個希格斯玻色子中只有一個衰變為渺子。這一新發現對基礎物理學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為它首次證明希格斯玻色子與第二代基本粒子相互作用。自從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以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學家一直在研究它,希望探究這種非常特殊的粒子的特性。
  • 發現罕見事件,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Z玻色子/光子對
    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讓粒子學標準模型趨於完備,從2012年至今,科學家陸續觀察到一些重要衰變過程,然而還沒觀察到它們衰變成罕見的Z玻色子/光子對(Zγ)——直到最近。這道衰變對物理學家來說特別有意義,因為其中可能涉及大量「虛擬」粒子(可能是新粒子)參與。
  • 希格斯玻色子的證明或許能解釋萬物的來源
    點擊《外星探索與未解之謎》一鍵免費關注!人生感悟分享,讓生活更美好,讓人生更精彩,讓金錢為您工作。每天分享企業家智慧資訊和善知識!,希格斯玻色子是物理學中所有粒子中最後被發現的一個粒子,對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證明能夠解釋物理學上很多的問題,但是對於其在理論及現實中的應用卻比較少,其中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能夠證明物質的來源,甚至有學者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能夠說明宇宙本不應該存在,雖然很多科學家非常推崇上帝粒子,但是上帝粒子也不能解釋宇宙中的所有問題。
  • 最新發現:上帝粒子也會衰變,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為μ子對!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還能讓我們大吃一驚嗎?自2012年發現以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TLAS和CMS合作一直在積極研究這一最新、最神秘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附加特性。
  • 上帝粒子也會衰變!最新發現: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為μ子對!
    在標準模型中,布倫-恩格勒-希格斯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將與物質粒子(夸克和輕子,稱為費米子)相互作用,其強度與粒子的質量成正比,還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將與力載體粒子(W和Z玻色子)相互作用,其強度與粒子質量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通過測量希格斯玻色子的衰變和產生速率。
  • 數理科學|希格斯玻色子之後的生活
    2012年7月的一天,物理學登上了世界新聞的中心: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早在1964年,人們就對這種難以捉摸的小粒子進行了預測,並最終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瞥見了它的蹤跡。
  • 科學家真了不起,從發現到測量: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底夸克!
    其中一個偏差可能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希格斯玻色子的速率。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一對底夸克(HBB)是搜索生產率中此類偏差的理想搜索通道。由於希格斯玻色子最有可能衰變(約佔所有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的58%),其較大的豐度允許物理學家進一步探索高橫向動量區域。
  • 科學家真了不起,從發現到測量: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底夸克!
    希格斯玻色子的橫向動量,即希格斯玻色子的動量,垂直於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質子束的方向越大,物理學家相信對來自重但不可見粒子的新物理過程敏感性就越大。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一對底夸克(H→BB)是搜索生產率中此類偏差的理想搜索通道。
  • 強子對撞機抓住「上帝」的秘密 科學家成功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的最...
    昨天,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的超環面儀器實驗(ATLAS)和CMS團隊共同宣布,他們觀測到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在衰變時轉變為底夸克的過程。他們預測,這是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最常見的方式。由於背景噪音與這種微妙的信號非常接近,希格斯玻色子還未能分離出來,不過,這也是在理解希格斯粒子和基本粒子質量獲得過程上,邁出的一大步。
  • 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被稱為「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源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理論預言,在2012年,該粒子首次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通過強子對撞機尋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對標準模型的完善至關重要。我們通常認為由於希格斯玻色子賦予了傳遞短程力的玻色子(弱力和強力的傳播子)以質量,所以才構成了原子核的穩定。這種重要意義不亞於上帝創世。所以我們應該將希格斯玻色子命名為「上帝粒子」來彰顯其重要性。但事實遠非如此,上帝粒子最早起源於已故科普作家—萊昂·萊德曼在1993年出版的科普著作《上帝粒子》的書名。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稱,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時,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意外的分解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剛剛看到希格斯玻色子做了一些奇怪的事情:當它衰變時,它似乎分解成了一種意想不到的粒子組合。根據本周在高能物理學會議上分享的研究,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μ子物理學家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觀察它是如何死亡的。通常情況下,他們已經看到它衰變成比較重的粒子,但μ子要輕得多,與希格斯玻色子發出的場的相互作用較小。
  • 希格斯玻色子最終被觀察到衰變為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
    來自蘭卡斯特大學的專家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一項突破性發現中分享了希格斯玻色子 - 一種新發現的粒子,有助於解釋所有物質如何「質量」 - 如預期的那樣衰變,使我們又向理解早期宇宙的形狀邁進了一步。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 預測,大約60%的時間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成一對底夸克,這是六種夸克中第二重的夸克。測試這個預測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結果要麼支持標準模型 - 這是基於希格斯場賦予夸克和其他具有質量的基本粒子的想法 - 或者搖擺其基礎並指向新的物理學。發現這種常見的希格斯 - 玻色子衰變通道絕非易事,正如玻色子發現後的六年時間 所示。
  • 趣說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史蒂文搶著說:你的意思是櫻桃就相當於希格斯玻色子?戴夫:也不盡然。我們把奶昔看成希格斯場,櫻桃則是在希格斯場中穿行的粒子,而奶昔給了櫻桃質量。史蒂文:我懂了!所以奶昔裡的分子就好比希格斯玻色子。戴夫:差不多,希格斯場中要產生希格斯玻色子是需要激發作用的。舉個例子:比如我把櫻桃扔進奶昔裡,你可以把這想像成向場中施加能量。
  • 希格斯玻色子真的被製造出來了嗎?
    沒有質量的粒子的碰撞似乎不能產生「能夠賦予質量」的希格斯玻色子,但是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只要一秒鐘就會產生希格斯玻色子。愛因斯坦最著名的理論,通常都會被寫成E=mc^2,告訴我們能量和物質只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