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撞機重磅發現:玻色子產生的證據!快來看看吧

2020-12-03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粒子物理學類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阿特拉斯實驗剛剛公布了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質子-質子碰撞中同時產生三個W或Z玻色子的證據。W玻色子和Z玻色子是弱力中的介粒子,弱力是已知四種基本力之一,弱力導致了放射性現象,也是太陽熱核過程的基本之一。新的阿特拉斯實驗(ATLAS)結果是基於ATLAS在2015-2017年以13 TeV碰撞能量收集的數據。它提供了顯著性為4個標準差的「三玻色子」事件證據,這一跡象不過是幾十年來用弱玻色子進行測量的最新進展。W和Z玻色子是1983年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質子-反質子對撞機中發現的。

博科園-科學科普:1996年,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首次觀察到帶有兩個W玻色子的事件,不久之後發現了ZZ事件。十年後,費米實驗室的Tevatron對撞機觀測到了WW、WZ和ZZ事件。大型強子對撞機現在產生了大量的玻色子事件,可以進行精確的測量,利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對罕見三玻色子的產生過程進行了預測。產生包括弱玻色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即所謂的三重和四次規玻色子耦合,這種耦合對未知粒子或力的可能貢獻非常敏感。

數據與兩種射流不變質量分布的期望進行了比較,信號(VVV,黃色)被縮放到測量值。圖片:ATLAS Collaboration/CERN由於弱玻色子不穩定,它們通過衰變成成對的輕子(包括不可見的中微子)或夸克(夸克形成粒子噴霧,稱為「噴流」),在探測器中被重建。阿特拉斯物理學家們結合了對不同衰變模式和不同類型三玻色子產生的搜索,包括帶有三個W玻色子的事件(「WWW」),以及帶有一個W玻色子、一個Z玻色子和任意一種第三個玻色子的事件。後者稱為「WVZ」事件,其中「V」是「W或z」的縮寫。阿特拉斯物理學家用來搜索「WWW」事件的一種技術使用了計算出兩個噴流的不變質量,並將其與W玻色子的質量進行了比較,這使他們能夠確定噴流是否是W玻色子衰變的結果。

WWW和WVZ信道中的兩種測量值(與標準模型預測標準一致)組合,最終處於不同輕子數的狀態。圖片:ATLAS Collaboration/CERN這種技術已經被物理學家們使用了幾十年(包括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另一方面,WVZ分析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識別三玻色子事件。採用改進決策樹(BDTs)的多變量算法,對數據中的哪些事件來自三玻色子產生,哪些事件來自其他標準模型過程進行了訓練。通過考慮事件的各種特徵(例如輕子的動量、總體動量失衡和噴流的數量)BDTs能夠推斷(比人類更有效)數據的來源。最終,BDTs確定了一些數據可能來自WVZ生產。總而言之,最終得到ATLAS測量結果與標準模型預測一致,從而為我們理解粒子物理學提供了又一塊拼圖。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ATLAS Experiment參考期刊文獻:《Nature Communications》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月球竟在地球大氣層裡面?而且這個發現遲到了二十年!

你能嗎?新研究讓人類像電腦一樣思考!

近絕對零度的光子像磁?來看看新量子模擬器中的光吧!

相關焦點

  • 重磅丨全球最大粒子對撞機發現B介子,填補微觀世界圖譜
    標準模型作為一個行之有效的理論,主導了近幾十年來粒子物理的發展。然而,粒子物理學家一直渴望發現存在於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物理現象。近日,他們終於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中發現了新的粒子可能存在的證據。
  • 發現粒子王國的第三類粒子,既不是費米子,也不是玻色子
    現在,一組法國的研究人員通過在實驗室中建造的一個微型對撞機,首次發現了第一個證明這種粒子存在的實驗證據。這篇論文雖然影響深遠,但是物理學家並不能確認,這些準粒子是否完全符合任意子的條件:從實驗中並沒能看到預期的介於費米子和玻色子之間的聚集行為。2016年,來自萊比錫大學、哈佛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三位物理學家描述了一個用於尋找任意子的實驗裝置,這是一種二維的微型粒子對撞機,小到必須使用電子顯微鏡來觀測對撞機內部的運動。
  • 首次觀察到質子-質子碰撞產生的三質量規範玻色子
    這些相互作用是從一個大型強子對撞機事件中同時產生三規範玻色子(three-gauge bosons)的過程。    來自世界各地眾多物理研究所的一大批研究人員CMS合作(CMS Collaboration),最近首次觀察到質子-質子碰撞中產生了三質量規範玻色子。他們的論文發表在《 物理評論通訊》上,提供了有關triboson相互作用存在的第一個實驗證據,為研究基本質量規範玻色子(即W±、Z和希格斯玻色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 既非玻色子也不是費米子,第三類中間態神秘粒子現世
    從宇宙線到夸克,宇宙中的所有粒子都可以歸於兩大類,要麼是費米子(Fermion),要麼是玻色子(Boson)。不過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第三個粒子王國的首個成員。「我們有玻色子和費米子,現在我們有了第三個王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的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表示,「這絕對是一個裡程碑。」 玻色子和費米子 在認識任意子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玻色子和費米子。
  • 對撞機重磅發現:五夸克具有分子狀結構!
    對撞機重磅發現:五夸克具有分子狀結構!一組致力於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合作的研究人員發現,有證據表明他們觀察到的五夸克具有分子狀結構。其研究發現發於2019年6月5日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該小組描述了他們觀察到的五夸克的證據和結構。
  • 全球最大粒子對撞機發現B介子,填補微觀世界圖譜
    然而,粒子物理學家一直渴望發現存在於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物理現象。近日,他們終於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中發現了新的粒子可能存在的證據。圖 | LHCb實驗正是依靠這個極為精密的頂角探測器來發現B介子的微小衰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坐落於瑞士日內瓦郊外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隸屬於歐洲核子中心(Conseil Europe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eaire,
  • 發現罕見事件,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Z玻色子/光子對
    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讓粒子學標準模型趨於完備,從2012年至今,科學家陸續觀察到一些重要衰變過程,然而還沒觀察到它們衰變成罕見的Z玻色子/光子對(Zγ)——直到最近。這道衰變對物理學家來說特別有意義,因為其中可能涉及大量「虛擬」粒子(可能是新粒子)參與。
  • 歐核中心實驗首次發現玻色子「三胞胎」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7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藉助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和其緊湊繆子線圈實驗(CMS),首次觀察到極罕見的玻色子「三胞胎」生成事件,這一成果或有助科學家發現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學。
  • 對撞機有了比上帝粒子還神秘的新發現
    來自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們正在抓緊時間分析由這臺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所產生的海量數據,升級之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相比以前擁有了更加無與倫比的能級和強度。大型強子對撞機將兩束質子流進行高速對撞,隨後科學家們在撞擊產生的「粒子碎屑」中搜尋有無未知的粒子種類。就在去年,在數以萬億計的此類對撞案例中,科學家們注意到期間產生的光子數量比理論計算地數量更多,用物理學家們的話來說,就是出現了一個「峰」。如果說的更加具體一些,那就是,科學家們發現總質量為750 GeV的光子對的數量偏多了。
  • 大型強子對撞機來探索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在中斷後,重新啟動。2012年首次運行期間,大型強子對撞機首次探測到希格斯玻色子的新聞成為了頭條,新升級的粒子加速器有潛力通過研究反物質來提供新的發現,探索暗物質的奧秘,甚至揭示額外維度的存在。
  • 實驗證實任意子存在,或為費米子玻色子外另一基本粒子
    彩色掃描電子顯微鏡捕捉到了一臺任意子對撞機的碰撞證據,證明任意子存在。準粒子沿著由電極(黃色)確定的路徑移動。兩個任意子(圖示藍色球體)在中間碰撞,並分別從旁邊退出。- M.在我們生活的三維世界中,有兩類基本粒子:玻色子和費米子。但理論物理學家預測,在二維空間,還有另一種可能:任意子。現在,科學家們有了新的證據,證明任意子存在,並且它們的行為與任何已知的粒子都不一樣。
  •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撞出新粒子
    新華網倫敦12月22日電(記者黃堃)英國伯明罕大學22日發布公告說,該校研究人員在對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最近獲得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時發現了名為Chi-b(3P)的新粒子存在的證據,這有助於完善基礎物理理論體系和繼續尋找廣受關注的希格斯玻色子。
  • 交大團隊為LHC實驗上發現矢量玻色子散射過程做出重要貢獻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LHC)上的ATLAS大型國際實驗合作組於7月5日在ICHEP2018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公布了首次以超過5倍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發現了標準模型稀有產生過程,即 WZàWZ(5.6s)和同號電荷WWàWW (6.9s)「矢量玻色子散射」過程,並為此撰寫了物理摘要Quarks observed
  • 希格斯粒子賦予其他基本粒子質量有了證據
    世界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其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日前報告了可用來測試希格斯粒子機制的第一個證據,正是這一機制,讓希格斯粒子可以賦予其他基本粒子以質量。這一機制的出現,比希格斯粒子的產生本身更為罕見。此發現到目前為止與標準模型的預測一致,相關研究論文已被《物理評論快報》接受。   希格斯粒子被認為是其他粒子形成質量的基礎。
  • 改寫基本粒子分類:第三類粒子存在的首個實驗證據出現了
    宇宙中的所有粒子都能被分為兩大類——費米子或者玻色子。例如,電子是典型的費米子,它們無法處於同一狀態;而光子是典型的玻色子,一樣的光子能夠聚集在一起。而現在,科學家發現了第三類粒子——任意子的存在證據,這種粒子不會完全疏離,但聚集程度又遠低於玻色子。
  • 重磅發現:上帝粒子衰變成兩個µ子,並能與第二代粒子相互作用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自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以來,一直在研究它,以探索這種非常特殊的粒子的性質。由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質子碰撞產生希格斯玻色子,幾乎瞬間瓦解(也就是所謂的衰變)變成其他粒子。研究希格斯玻色子性質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分析它如何衰變成各種基本粒子和解體速率。
  • 量子、原子、玻色子、費米子、夸克等各種「粒子」到底有啥區別?
    它不特指某一類,而是一個統稱,也就是無論是玻色子、費米子、原子、中子、質子、電子都統稱為粒子。話說,我們上初高中都要背元素周期表,那上面就是元素的圖譜。實際上,不光元素有,粒子也有,科學家在上世紀為各種「xx子」構建了一張粒子周期表,我們稱其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發現了吧?這裡就用到粒子「統稱」的概念。
  • 對撞機大解碼!科學家一直激辯的大對撞機竟然是「高富帥」
    當初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還沒運行的時候,有傳言說它弄不好會撞出一個黑洞來毀滅地球。標準模型描述了電磁、強作用、弱作用相關所有現象,也給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分了類,將粒子分成費米子和玻色子。費米子是組成物質的,包括電子、夸克和中微子等等,玻色子則傳遞力,包括光子、介子和膠子等等。當希格斯粒子被LHC發現後,標準模型預言的61個粒子都被證實了。而甚至在希格斯粒子被發現之前,已經沒人挑戰這個極為符合現實的理論框架了。
  • 重磅發現:上帝粒子衰變成兩個 子,並能與第二代粒子相互作用!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自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以來,一直在研究它,以探索這種非常特殊的粒子的性質。由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質子碰撞產生希格斯玻色子,幾乎瞬間瓦解(也就是所謂的衰變)變成其他粒子。研究希格斯玻色子性質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分析它如何衰變成各種基本粒子和解體速率。
  • 陳根:十萬億質子碰撞,生成玻色子「三胞胎」
    文/陳根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7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藉助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和其緊湊繆子線圈實驗(CMS),首次觀察到極罕見的玻色子「三胞胎」生成事件。研究人員稱,最新觀測涉及W或Z玻色子「三胞胎」的生成。玻色子包括光子、W玻色子、Z玻色子、膠子和希格斯玻色子。W或Z玻色子都攜帶弱力,但Z玻色子不帶電荷。弱力是宇宙四大基本自然力(另外三種力分別為強力、電磁力和萬有引力)之一,與放射性現象和太陽內部熱核過程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