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捕獲「上帝粒子」最常見衰變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上帝粒子」常見衰變終於被「捕獲」。圖片來源:ATLAS/CERN

  與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加速器一起工作的物理學家如今發現最新、最奇怪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在衰變。作為一個重量為130個質子的亞原子粒子,「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持續的時間僅有1納秒的一萬億分之十,隨後它便衰變為更小的粒子。

  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工作的物理學家8月28日報告說,已經發現了希格斯粒子衰變為一個叫做底夸克的粒子和它的反物質對應物—— 一個反底夸克(如圖所示)。這一「常見衰變」的捕獲被研究人員看作是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裡程碑。

  根據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測,57%的時間內希格斯玻色子都會衰變成一對底夸克,也就是6種夸克中第二重的夸克。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觀察到這種衰變是非常困難的,因為LHC中極其混亂的碰撞產生了大量的底夸克和反底夸克,從而掩蓋了所需的信號。

  新的觀測結果支持了標準模型對這一「常見衰變」的預測。研究人員說,如果觀測結果與標準模型的預測不符,則會動搖標準模型的基礎並指出新的物理學方向。

  40多年前,科學家們建立起一套名叫「標準模型」的粒子物理學理論,但這一理論一直缺少最後一塊拼圖,即希格斯玻色子。這一難以尋覓又極為重要的「上帝粒子」被認為是解釋其他粒子如何獲取質量的關鍵。2012年7月,LHC研究人員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這是LHC最為顯赫的成績。

  研究人員介紹,希格斯玻色子有多個衰變通道,此次觀測到其常見的衰變通道(衰變為底夸克)絕非易事,主要困難在於質子和質子的碰撞中存在許多產生底夸克的其他方法,因此很難將希格斯玻色子衰變信號與相關幹擾隔離開。相比而言,物理學家在6年前發現希格斯玻色子時觀察到它不太常見的衰變通道——比如衰變為一對光子——則更容易從背景中提取。這一衰變理論預測只有9%的時間發生。

  為提取信號,大型強子對撞機兩個實驗項目組ATLAS和CMS各自組合了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兩次運行數據進行分析。結果檢測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一對底夸克。此外,兩個項目組還在當前的測量精度範圍內測量到與標準模型預測相一致的衰減速率。

  ATLAS合作發言人卡爾·雅各布表示,這一最新發現是探索希格斯玻色子過程中的一個裡程碑,表明ATLAS和CMS實驗對其數據的深刻理解和對背景的控制已經超出了預期。

  希格斯粒子是物理學家對所有其他基本粒子如何獲得質量的複雜解釋的核心。這一新的發現標誌著科學家搞清希格斯玻色子是否真的會以標準模型預測的速率衰變為各種粒子組合的一個關鍵步驟。如果衰變速率與理論預測不相符,那將是一個確定的跡象,表明新的粒子仍有待發現,並可能在LHC的掌握之中。

相關焦點

  • 「上帝粒子」常見衰變終於被「捕獲」
    新華社日內瓦8月28日電(記者劉曲)歐洲核子研究中心28日宣布,在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6年後,研究人員終於觀測到它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這一「常見衰變」的捕獲被研究人員看作是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裡程碑。
  • 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上帝粒子」常見衰變終被「捕獲」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8月28日宣布,在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6年後,研究人員終於觀測到它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這一「常見衰變」的捕獲被研究人員看作是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裡程碑。根據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測,約60%的時間內希格斯玻色子都會衰變成一對底夸克,也就是6種夸克中第二重的夸克。新的觀測結果支持了標準模型對這一「常見衰變」的預測。研究人員說,如果觀測結果與標準模型的預測不符,則會動搖標準模型的基礎並指出新的物理學方向。40多年前,科學家們建立起一套名叫「標準模型」的粒子物理學理論,但這一理論一直缺少最後一塊拼圖,即希格斯玻色子。
  • 法媒:科學家終於看見「上帝粒子」衰變
    參考消息網8月30日報導法媒稱,在追蹤了希格斯玻色子(賦予物體質量的亞原子粒子,即「上帝粒子」)六年後,物理學家28日表示,他們「終於」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微小粒子。據法新社8月28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物理實驗室宣布,預測到的衰變是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觀察到的。該大型強子對撞機因在2012年發現希格斯粒子而聞名於世,並且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
  • 發現「上帝粒子」衰變過程對普通人意味著什麼?
    發現「上帝粒子」衰變過程對普通人意味著什麼?本文將簡單談談,為什麼你應該關心玻色子和夸克這種組成宇宙萬物的無限小粒子。最簡單的道理是,粒子物理學研究的是「烘焙」我們現實世界的原料和配方,這就已經值得人們關心了。難道說,平常你只關心吃喝到嘴裡的東西味道好不好,但認為它的做法和原料不值得研究嗎?當然,道理是空泛的。
  • 首次發現希格斯粒子最主要衰變過程
    7月9日,在2018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公布了最新成果——ATLAS合作組首次發現了希格斯粒子的最主要衰變過程,即正反底夸克對衰變。中國科學家在此次實驗中作出關鍵貢獻。
  • 重磅發現:上帝粒子衰變成兩個µ子,並能與第二代粒子相互作用
    在第40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ICHEP),ATLAS和CMS實驗公布最新的結果表明: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µ子。µ子是電子的較重版本,具有相同的電荷,只是質量不同,電子也是構成宇宙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電子被歸類為第一代粒子,而µ子則屬於第二代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µ子的物理過程是一種罕見現象,因為5000個希格斯玻色子中只有一個衰減成µ子。
  • 【光明日報】科學家找到 「上帝粒子」了嗎
    圖②歐洲核子中心正在安裝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探測器,它的作用是在質子兩兩相撞後,捕獲所產生的「碎片」,科學家需要從這些「碎片」中尋找「上帝粒子「上帝粒子」究竟是虛無,還是真實地存在?當人們逐步進入質子和中子內部後,理論物理學家們開始嘗試著在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小粒子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統一的理論來解釋這三種力,這就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標準模型包含費米子和玻色子兩類粒子——費米子是組成物質的粒子,玻色子則是傳遞各種作用力的粒子,將費米子跟玻色子結合起來,就可以描述微觀物質及其之間的力。
  • 重磅發現:上帝粒子衰變成兩個 子,並能與第二代粒子相互作用!
    在第40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ICHEP),ATLAS和CMS實驗公布最新的結果表明: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 子。 子是電子的較重版本,具有相同的電荷,只是質量不同,電子也是構成宇宙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
  • 上帝粒子進一步被證實:不存在機率三億分之一
    現在,藉助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小組報告稱,實驗結果的確定性水平達到5.9西格馬,進一步證實他們極有可能發現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粒子。 7月4日,科學家宣布發現一種與希格斯玻色子類似的粒子  科學家尋找上帝粒子已經有數十年歷史,這種粒子是標準物理學模型中缺失的最後一環,能夠解釋物質為何擁有質量。
  • 上帝粒子是什麼?
    近年來最令粒子物理界興奮的事件莫過於2012年LHC上的實驗發現了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而其中兩位「上帝粒子」的提出者也因此獲得了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可以想像每塊積木都是由數以億計的粒子構成的,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到認識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再到對未來粒子物理學發展的暢想,這是一次獨特而美妙的探索之旅!雖然積木的類比並不能完美地描述自然,但是卻能讓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了解宇宙的全景。那麼上帝粒子到底是什麼呢?
  • 粒子的衰變與湮滅
    由於不穩定的原子核發生了衰變而釋放出的能量就叫輻射。放射性粒子科學家最終可以區分幾種非常不同類型的輻射,也就是因粒子產生放射性的衰變。這三種輻射分別被命名為α(阿爾法 ),β(貝塔),λ(伽瑪)。阿爾法粒子是氦核,貝塔粒子是高速電子,伽瑪輻射是高能光子。
  • 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被稱為「上帝粒子」?
    這種重要意義不亞於上帝創世。所以我們應該將希格斯玻色子命名為「上帝粒子」來彰顯其重要性。但事實遠非如此,上帝粒子最早起源於已故科普作家—萊昂·萊德曼在1993年出版的科普著作《上帝粒子》的書名。作者之所以將希格斯玻色子稱為上帝粒子,是因為他認為玻色子在當今的物理學狀態中至關重要。
  • 上帝粒子的發現 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nbsp&nbsp&nbsp&nbsp2016年5月1日,上帝粒子的發現,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上帝粒子是在宇宙誕生的時候發現的,有研究所正在對上帝粒子進行研究,那上帝粒子對於人類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呢?下面科技訊小編帶你看下上帝粒子的發現。
  • 科學家提出新的物理學來解釋亞原子粒子的衰變
    在粒子物理學中,CP對稱性指電荷共軛奇偶性對稱性,是電荷共軛對稱的C對稱性和奇偶性對稱的P對稱性的組合。CP對稱性指出,如果粒子的空間坐標反轉(「鏡像」或P對稱),則粒子與其反粒子互換(C對稱)時,物理定律應該相同。
  • 最新發現:上帝粒子也會衰變,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為μ子對!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還能讓我們大吃一驚嗎?自2012年發現以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TLAS和CMS合作一直在積極研究這一最新、最神秘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附加特性。
  • 上帝粒子也會衰變!最新發現: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為μ子對!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還能讓我們大吃一驚嗎?自2012年發現以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TLAS和CMS合作一直在積極研究這一最新、最神秘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附加特性。在標準模型中,布倫-恩格勒-希格斯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將與物質粒子(夸克和輕子,稱為費米子)相互作用,其強度與粒子的質量成正比,還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將與力載體粒子(W和Z玻色子)相互作用,其強度與粒子質量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通過測量希格斯玻色子的衰變和產生速率。
  • 微觀世界的「上帝粒子」是怎麼一回事,它和「上帝」有沒有關係?
    希格斯說,多年前有人在撰寫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文章時,由於覺得這種粒子實在太難找到,便開玩笑地將其稱為「上帝詛咒的粒子」。但後來某位編輯覺得這個名字不太好,就將其改成了「上帝粒子」。所以,「上帝粒子」是對一種新的亞原子粒子——希格斯粒子的風趣稱呼。 希格斯說,科學家們在進行嚴肅討論時都不用「上帝粒子」這個名稱,但它的確非常吸引普通公眾的眼球。
  • 強子對撞機抓住「上帝」的秘密 科學家成功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的最...
    強子對撞機抓住「上帝」的秘密 科學家成功觀測到希格斯玻色子的最常見衰變  黃琨 • 2018-08-29 14:00:31
  • 上帝粒子是什麼?(內含福利)
    近年來最令粒子物理界興奮的事件莫過於2012年LHC上的實驗發現了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而其中兩位「上帝粒子」的提出者也因此獲得了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要真正解釋諸多粒子和很抽象的科學問題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非物理學專業的人而言,因此,藉助類比和模型就很重要。
  • 為什麼大多科學家都會如此痴迷「上帝粒子」它有什麼意義?
    早在2012年,歐洲科學家宣布「接近發現」上帝粒子,或可解開萬物質量來源之謎。那麼,究竟為什麼物理學家會如此痴迷「上帝粒子」?它的發現又有何重大意義呢?究竟是什麼事情讓科學家們如此瘋狂?毫無疑問,那就是捉弄世人幾十年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接近發現」了! 歐洲核研究組織用一句話震撼了粒子物理學界:「新發現的粒子與長期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一致。」提出「上帝粒子」概念的皮特·希格斯本人在發布會現場表現得十分興奮,他熱淚盈眶地說:「在我的生命中竟然發現了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