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世界的「上帝粒子」是怎麼一回事,它和「上帝」有沒有關係?

2020-11-25 騰訊網

「上帝粒子」與上帝無關

希格斯玻色子常被媒體稱為「上帝粒子」。當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2012年7月4日宣布發現具有希格斯玻色子若干特徵的新粒子後,提出相關理論的英國愛丁堡大學退休教授彼得·希格斯成了關注焦點。在愛丁堡大學於7月6日請希格斯教授出席的新聞發布會上,他在回答相關問題時作了如下的解釋。

「『上帝粒子』這個名字與我沒有關係,它來自一個玩笑。」希格斯說,多年前有人在撰寫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文章時,由於覺得這種粒子實在太難找到,便開玩笑地將其稱為「上帝詛咒的粒子」。但後來某位編輯覺得這個名字不太好,就將其改成了「上帝粒子」。所以,「上帝粒子」是對一種新的亞原子粒子——希格斯粒子的風趣稱呼。

希格斯說,科學家們在進行嚴肅討論時都不用「上帝粒子」這個名稱,但它的確非常吸引普通公眾的眼球。

尋找希格斯粒子非常不容易,需要有巨大的能量,而產生超高能量需要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將粒子加速後對撞。希格斯粒子壽命非常短暫,只有億億分之一秒,即使在實驗中產生了希格斯粒子,它也會立即衰變成其他粒子。科學家們只能從衰變產生的粒子中尋找希格斯粒子的蛛絲馬跡。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早鳥曾宣布,CERN的Atlas(超環面儀器)實驗和CMS(緊湊繆子線圈)實驗都觀測到新粒子,該粒子與科學界尋求已久的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疑似。

「CERN公布的只是一個初步結果,目前還不能最終確認觀測到的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中科院高能所兩位科學家表示,雖然科學家們心中都認為新粒子很可能是「上帝粒子」,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時間才能確認結果。

基本粒子不基本

自從文明的曙光降臨大地,人類便孜孜不倦地探求宇宙內在的規律。 面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人類自古以來就企圖用少數幾種「元素」來歸納它們。到了19世紀末期,科學家們認為所有物質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的。可是人們發現了「放射性」現象。

「放射性」這個術語是居裡夫人提出來的,用來描述鈾的輻射能力。

放射性元素能夠自發地從不穩定的原子核內部放出粒子或射線(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α射線是高速的氦原子核,β射線是高速電子流,γ射線是光子。

在β衰變中,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內的一個中子衰變成一個質子、一個電子以及一個反中微子。

如果不假定有反中微子的存在,在β衰變中,能量將不守恆,這在物理學中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在1931年,奧地利科學家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設。他假定在放射性元素β衰變中,產物粒子不僅僅是電子,還有一個中性的微小粒子,即中微子,中微子的質量假定是零。

到了上世紀30年代初期,物理學家感到很滿意,因為他們找到了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它們是那樣的簡單,一共是4種粒子,即質子、中子、電子以及假設中的中微子。當然還有光子,光子是電磁波的基本粒子。

可是,物理學家並不滿足,他們著手進一步研究質子和中子的內部結構。在1935年,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假定原子核內有π介子的存在,這個預言在1947年被實驗證實。

所謂介子,是指質量在質子和電子之間的粒子。由於宇宙射線的觀測以及加速器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了許多介子,它們有π±,π0,ρ,k±,k0 等等。這些粒子都是短壽命的,存在時間不超過1微秒。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了質量比質子大的許多重子:Σ±,Σ0,Ξ±,Ξ0,Λ等等。每種粒子都有反粒子,這樣一來,基本粒子的總數達數十種。情況似乎回到了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前的狀態。

基本粒子的質量用兆電子伏特(MeV)表示, 1000兆電子伏特 = 1京電子伏特(GeV)。電子質量是0.51 MeV;質子質量是938 MeV,接近於1 GeV。

其實,後來發現的所謂「基本粒子」,壽命不超過1納秒,連一瞬間都說不上,所以稱為共振態粒子。上世紀50 年代初,一些大型加速器陸續建成,使人們有可能利用加速器所加速的粒子來轟擊原子核。自1951年美國物理學家費米首次發現共振態粒子以來,到1964年人們發現的粒子種類達到了33種。至上世紀80年代,已發現的共振態粒子達300多種。物理學家們頭暈了。

標準模型是怎麼一回事

除了基本粒子的研究,物理學家把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力歸納為四種力,它們是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當人們的研究逐步進入原子核內部後,理論物理學家們開始嘗試著建立一種統一的理論來解釋後面這三種力,這就是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

標準模型把基本粒子分類為費米子和玻色子兩類粒子——費米子是組成物質的粒子,玻色子則是傳遞各種作用力的粒子。費米子被物理學家比喻為建造宇宙萬物的磚塊,玻色子則被比喻為水泥。質子和中子屬於費米子,π介子是玻色子。光子能夠傳遞電磁力,被歸為玻色子。

「基本粒子」如此之多,難道它們真的都是最基本、不可分的嗎?近40年來大量實驗事實表明中子和介子等是有內部結構的。於是在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提出了夸克模型,他認為介子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組成,重子由三個夸克組成。他因此獲1969年物理獎。

在夸克理論提出後,人們認識到基本粒子本身也有複雜的結構,故現在的「基本粒子」的提法與1964年以前不同。物理學家根據作用力的不同,把費米子分為強子和輕子,加上玻色子,共三大類。

強子就是所有參與強力作用的粒子的總稱,它們由夸克組成。已發現的夸克有6種,它們是:頂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異夸克、粲夸克和底夸克。其中理論預言的頂夸克,在2007年由美國費米實驗室發現。現有粒子的絕大部分屬於強子,例如質子、中子、π介子等等。

輕子就是只參與弱力、電磁力和引力作用,而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的總稱。輕子共有6種,包括電子、電子中微子、μ子;μ中微子、τ子、τ中微子。電子、μ子和τ子是帶電的,中微子都不帶電;τ子是在1975年發現的,又叫重輕子。

玻色子也屬於基本粒子。傳遞弱核力的有W玻色子及Z玻色子,傳遞強核力的有8種膠子,它們統稱為「規範玻色子」。

由於「基本粒子」不基本,所以物理學家有時把那些後來發現的粒子稱為亞原子粒子。

「標準模型」是現代物理學家的「傑作」。我現在把它稱為粒子物理學的「三角大樓」,它是支配建造宇宙萬物的「司令部」。現在,三個大樓中的有些人員已經到位並開始工作,可是中央控制室的「首長」卻遲遲沒有出現,作為「三角大樓」設計師的現代物理學家怎麼會不著急呢?

在「標準模型」中,理論物理學家們假定傳遞弱核力的物理場是「規範場」,類似於光子,理論上「弱力規範場」的質量為零。如果這樣,怎麼說明質子、電子有靜止質量呢?也就是說,理論物理學家們看好的「規範場論」一開始就遇到了嚴重的困難。這時,希格斯等人想出了一個補救的辦法,他們在1964年提出,在弱力規範場的數學方程式中人為地加上一個函數項。這個函數項被解釋為來源於「真空」,它被稱為希格斯機制,後來又被稱為「希格斯場」,也稱為希格斯玻色子。總之,有了希格斯先生假定的函數項,理論物理學家們可以調節數學方程式中的幾個參數,預言了W玻色子及Z玻色子,後來它們在高能加速器實驗中被發現。正因為這樣,希格斯玻色子被稱為物質的質量之源。

令人著急的是,支配建造宇宙萬物粒子物理學的「三角大樓」的「司令部」的「首長」——希格斯玻色子卻遲遲沒有出現。如果找不到這種粒子,「標準模型」的「三角大樓」將成為一項「爛尾工程」。

探索「上帝粒子」的代價和前景

今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終於宣布在能量為125GeV附近找到了一種新亞原子粒子,這種粒子有可能就是「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為了這個結果,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不惜耗費了10年時間,耗資133億美元,建造了大型強子對撞機(LHC)。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作用,是讓高能質子兩兩對撞,捕獲所產生的「碎片」,科學家需要從這些「碎片」中尋找「上帝粒子」。用碰撞的方法將微觀粒子打碎,可以比喻為將兩個西瓜用力撞碎,這樣我們就能看到裡面有些什麼。只不過微觀粒子內部極為複雜,撞擊之後所產生的「碎片」,也是各式各樣,再進一步研究碰撞後到底能產生什麼新粒子。

這次發現新亞原子粒子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被深埋在100米的地下,周長有27公裡,探測器有三四層樓房那麼高,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個「巨無霸」。只要高能質子相撞時的速度足夠大,在這些碎片中就有可能發現一些以前從未出現過的微觀粒子。

在前三年上億次數據採集、分析的基礎上,歐洲核子中心的科學家們在2011年逐漸發現了一些新粒子存在的跡象。到2012年數據中新信號的統計顯著性比較讓人信服,新粒子是確實存在的。2012年6月下旬,歐洲核子中心內部決定在7月4日公布這個重大發現。他們從對撞機上取下最後一批數據,分析出結果,再在3000多人的合作組內通過評審,留給科學家的時間實際上只有兩周。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CMS和ATLAS實驗都報告稱發現了新粒子,儘管大型強子對撞機所發現的這個新粒子的一些特性與尋找了幾十年的希格斯玻色子接近一致,但所發現的事例數還太少,並不能排除是其他粒子的可能。要最終證實這個新粒子是不是「上帝粒子」,還需要驗證它的很多物理性質。這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甚至需要再建造一個正負電子對撞機來對這一粒子的性質做出判斷。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實驗,無疑是人類在探索微觀世界歷程中的壯舉。「上帝粒子」有待進一步的驗證,它不是探索終點。

物理學家們懷著宗教般的虔誠,一直致力於理解物質的本質,企圖完成對所有物理現象的統一理論,從而獲得整個世界的終極知識。在建立終極理論的過程中,主流物理學家目前最關心的是希格斯粒子的發現,它似乎具有能左右21世紀物理學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為了完成大統一理論,希格斯粒子成為統一「電磁力」與「弱力」的關鍵。物理學家還在努力尋找這兩者加上「強力」三者之間的關係。能統一說明此三者之間關係的理論即是大名鼎鼎的「大統一理論」(GUT, grand unified theory),如果再進一步,應該還有包括「重力」在內的理論。

人們或許要問,如果發現的新粒子最終證明不是希格斯玻色子,怎麼辦?其實,理論物理學家是如此地有信心,很大程度上是仗著「no lose theorem」(永遠不敗定理),這個詞彙是由幾位幽默的物理學家調侃出來的。在他們的「標準模型」中有幾個參數可以調節,即使 「標準模型」有問題,還有非標準的模型,比如超弦理論、超對稱理論和超引力理論。它們預言了好幾個候補的xxx粒子,所以能永遠不敗。

科學史表明,一個物理理論是否代表真理,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實驗檢驗。

相關焦點

  • 上帝粒子被發現,破解物體質量和宇宙大爆炸之謎指日可待
    於是科學家們試圖建立一種新的科學體系,來幫助我們認識微觀世界,微觀世界的地位也提高到了和宏觀世界一樣。從微觀角度出發,我們這個世界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粒子構成的。很多人都認為原子就是粒子中最小的一級,其實不然,「上帝粒子」才是。為什麼要叫上帝粒子?
  • 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人類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比利時的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的彼得·希格斯,表彰他們在預測希格斯粒子(即「上帝粒子」)所做出的貢獻。上帝粒子對物質和生命形成有深遠影響,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人類。然而作為物理學一個晦澀的概念,上帝粒子一些事件也許並不為人所知。
  • 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被稱為上帝粒子?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上帝粒子
    本期我們來聊一聊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被稱為「上帝粒子」呢?這就要從它的起源說起了,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於1964年提出的。其實彼得·希格斯並不喜歡「上帝粒子」這個名字。希格斯玻色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利昂·萊德曼無意中為希格斯玻色子起的。雖然科學家們不喜歡這個名字(因為這個名字帶有很濃厚的宗教色彩),但這個名字卻廣為流傳,人們一提起希格斯玻色子就會想到「上帝粒子」這個詞。
  • 科學網—「上帝粒子」與標準模型
    但是與引力和電磁力不同,粒子之間其他作用是非常短距離的。這個距離小於一根頭髮的萬億分之一,完全超出了可以直接觀測的範圍。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一樣,沒有任何實驗數據卻破空而出的驚世傑作,用純粹理性把我們帶進宇宙奧秘的神秘之門。在這個理論出現之前,世界上所有基本物理理論都不過是盲人摸象而已。
  • 掌握宇宙生死的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比原子小卻能毀掉一切
    引言:在現實的宏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由微觀世界的粒子組成。而在很多人看來,微觀世界裡最微小的粒子應該就是原子了。其實不然,還有一種粒子比原子還小。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它是一種能夠主宰宇宙命運的粒子,因此被稱為「上帝粒子」。
  • 「上帝粒子」有助於解釋質量起源
    本報訊(記者楊蕾)得知「上帝粒子」項目提出者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張鍾華覺得「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上帝粒子』的證實讓我們正在攻克的質量量子基準的理論基礎更加紮實。」
  • 讀《上帝與新物理學》這本書,且看量子論如何追問全知全能的上帝
    但是你要知道,我們現在談論的是微觀世界,日常接觸的規則只適用於宏觀的環境。不同世界有不同世界的運行規則也是很正常的。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其中一個不同就是,在微觀世界裡,物體的狀態是疊加的。而量子論,被認為是目前為止最成功的理論之一。而且這個理論已經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了,半導體、雷射器等等都是根據量子物理髮明出來的,甚至我們現在還研究量子計算機。
  • 它被稱作「上帝粒子」,無比渺小卻掌控宇宙命運,宇宙發展全靠它
    從事物聯繫與發展的角度來看,宏觀物質與微觀物質間存在千絲萬縷聯繫,將無數微觀物質聚集起來便能得到宏觀物質,而將宏觀物質無限分解也能得到微觀物質。對此,有科學家概括到,宏觀世界出現在微觀世界的盡頭處,同樣地,宏觀世界的盡頭亦是微觀世界,它們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不多說宏觀事物,小到一顆塵埃,大至一棟高樓,都被稱為宏觀物質。
  • 愛因斯坦最大的遺憾,沒有參透「上帝的構思」,實現它有多難?
    1925年,早已經功成名就的愛因斯坦在和一位名為埃絲特·薩拉曼(Esther Salaman)的學生散步時,說了一段讓人沉思的話:「我想知道上帝到底是怎樣創造世界的,不過我對這種或那種現象、這個或那個元素不感興趣,我只是單純地想知道他宏大的構思,除此之外都是不值一提的細枝末節。」
  • 上帝粒子的發現 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nbsp&nbsp&nbsp&nbsp2016年5月1日,上帝粒子的發現,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上帝粒子是在宇宙誕生的時候發現的,有研究所正在對上帝粒子進行研究,那上帝粒子對於人類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呢?下面科技訊小編帶你看下上帝粒子的發現。
  • ﹃上帝粒子﹄原名﹃該死的粒子﹄
    所以,萊德曼給它取了一個綽號:上帝粒子。不過,萊德曼原來取的名字是「該死的粒子」:「考慮到它那『惡毒』的本性,再加上花在它身上的巨額資金,我認為這個名字可能更加合適。」但出版商覺得不雅,於是變通一下,就成了「上帝粒子」(萊德曼榮獲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尋找希格斯玻色子正是建造超級對撞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上帝粒子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其實上帝粒子是科學家通過強子對撞機模擬宇宙碰撞發現的,那麼上帝粒子有什麼用呢?        強子對撞機的主要任務是創造出傳說中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不僅是解開大爆炸初期宇宙起源之謎的關鍵鑰匙,也是產生物理標準模型中最後一種尚未被發現的粒子——希格斯單粒子——的先決條件。
  • 囊泡和上帝粒子--中國數字科技館
    如果關注每年諾貝爾獎的人,就會知道,囊泡和上帝粒子,可是今年諾獎的關鍵詞。如果你還不清楚囊泡和上帝粒子是怎麼回事,就跟著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以前人們一直很困惑,細胞膜是怎麼組成的呢?後來經過研究發現,這層膜是由一類叫「磷脂」的特殊的分子構成。磷脂分子的樣子很奇妙,它有一個「腦袋」,這個「腦袋」可以溶解在水裡;它還有兩條「小尾巴」,而「小尾巴」不溶於水。
  • 【光明日報】科學家找到 「上帝粒子」了嗎
    從48年前它被預言的那日起,這個問題就成為粒子物理學界永恆的爭議焦點,時常有它被發現的傳聞冒出,又總會引起質疑和反駁,就連常常賭輸的史蒂芬·霍金甚至都願意押上100美元再賭一次,賭它無法被找到……這個逗弄得整個粒子物理學界都為之「癲狂」的小東西究竟是什麼?為何尋找它的旅程如此艱難?探尋它的謎底是否真的已經揭開?
  • 薩特| 魔鬼與上帝是一回事,而我則選擇了人
    原標題:薩特 | 魔鬼與上帝是一回事,而我則選擇了人 我的天,他們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見相同」這件事。正因為人們害怕這種毫無理由的存在,也為了使自己確信能在來世獲得某種補報,人們這才發明了上帝。然而對我們這些正視生活的人來說,根本沒有必要為這些虛幻的東西費什麼心思。當你指責我反對上帝時,你是搞錯了,我怎麼能去反對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呢?我是沒有上帝的,我為此感到驕傲。
  • 為什麼愛因斯坦一直認為世界是上帝設計好的?
    可是如果我們觀察膠捲,會發現電影實際上是有無數個畫面組成的,只不過這些畫面切換的速度超過了眼睛的反應時間而已。這和我們平時玩的手翻動圖是一回事。普朗克認為我們時常所感受到的能量其實是非連續的,在這種假設的基礎上,他推導出新的關於電磁波能量和頻率關係的公式。
  • 什麼是「上帝粒子」,為何揭開它,就能解開宇宙終極奧秘
    在他們提出這種粒子之後的48年,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這種粒子,直到所有的科學家崩潰,著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萊德曼,他在書中把這種粒子稱為「該死的粒子」,英文就是Goddamn。當然這句粗話不能被傳播,否則會教壞小朋友的,因此編輯就把詞尾的damn去掉,簡寫成為God,這也是上帝粒子的由來。其實這和上帝沒有半毛關係。
  • 上帝粒子是什麼?
    它又是如何作用的?下面利用樂高積木來認識一下。一、上帝粒子上帝粒子,也稱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英語:Higgs boson)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的一種自旋為零的玻色子,不帶電荷、色荷,極不穩定,生成後會立刻衰變。希格斯玻色子是非常重要的粒子。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十二:上帝粒子發現了,物理學可以終結了嗎
    在規範場理論中,有一個基本假設,那就是傳遞力的玻色子沒有質量,乍一看還真是這麼回事,傳遞電磁力的光子就沒有質量,傳遞強相互作用力的膠子也沒有質量,可不是還有一種弱相互作用力嗎?要是 傳遞弱相互作用力的玻色子也沒有質量,就一切完美了。可問題偏偏就出現在這裡,傳遞弱相互作用的玻色子是W+/W-和Z0,這三種粒子偏偏具有質量,而且質量還不小,這肯定是規範場理論出了問題。
  •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種沒有質量的粒子,是所有的粒子中最為著名的一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並且這個粒子是所有的62個粒子中唯一一個沒有質量的粒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自旋為零的玻色子。  在粒子物理高能粒子物理的微觀粒子中『玻色子是可以與費米子對稱耦合』形成可測量的『實粒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反粒子』希格斯場的場量子化激發產生希格斯實粒子,它通過自相互作用的介質而獲得質量。  希格斯玻色子是因物理學者彼得•希格斯命名,物理學家利昂•萊德曼無意中為希格斯玻色子起了「上帝粒子」這麼一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