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人類

2020-11-23 網易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比利時的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的彼得·希格斯,表彰他們在預測希格斯粒子(即「上帝粒子」)所做出的貢獻。上帝粒子對物質和生命形成有深遠影響,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人類。然而作為物理學一個晦澀的概念,上帝粒子一些事件也許並不為人所知。


關於上帝粒子你可能不知道的十件事


1、上帝粒子從哪裡來?

物理學家普遍認為,上帝粒子來源於宇宙大爆炸。事實上,宇宙大爆炸被認為是包括上帝粒子在內的一系列基本粒子的最初起源。

2、上帝粒子如何使其他粒子產生質量?

上帝粒子會形成遍布宇宙空間的希格斯場,一些粒子在希格斯場中運動,就像在糖漿中穿行,因受到阻力而變得凝滯,粒子由此獲得質量。不同粒子受到的「阻力」不同,其所獲得的質量也有差異。

3、為什麼說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生命,沒有人類?

如果沒有上帝粒子,宇宙中的所有粒子都將以光速運動。這麼快的速度運行,粒子將無法結合到一起,就不會產生原子、分子、DNA、蛋白質,也就不會有生命,不會有人類,不會有其他任何物質,宇宙將會是一片虛無。

4、科學家可能在十幾年前就捕捉到上帝粒子了?

2000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當時的旗艦加速器——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打算結束運行,結果發現了一個跡象,看起來就像上帝粒子,擁有大約115 GeV的質量。科學家說服管理層,讓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超期運行了6個星期,在超期服役期間,更多看起來像是上帝粒子的事件出現了。科學家又要求再次延長運行時間,但是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必須拆除,給更強大的對撞機(LHC)騰位置。2011年,LHC宣布了最新的結果,暗示上帝粒子如果存在的話,它的質量介於115-130 GeV之間,這說明科學家可能在十幾年前就捕捉到上帝粒子了

5、尋找上帝粒子過程中科學家有沒有動搖過?

2008年8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開始運行新的大型質子對撞機。這架大型質子對撞機造價約為80億美元。計劃實施時,將有來自34個國家近2000名科學家參加。樂觀估計,將在2010年前後提供一個確切的答案。然而2011年8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表示:一些跡象表明,上帝粒子也許真不存在,只是人們的「幻想」。與此同時,該中心許多科學家也認為「上帝粒子不存在」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6、希格斯關於上帝粒子的論文曾經被拒?

1964年,希格斯寫了兩篇論文,每篇都只有兩頁長,內容就是現在被稱為希格斯場的東西。《物理快報》接收了第一篇論文,但拒掉了第二篇論文。著名物理學家南部陽一郎在評審第二篇論文的時候,建議希格斯加上一部分內容來解釋這一理論的物理學意義。希格斯加了一段話,預言這個場中會產生一種新的粒子,即上帝粒子。然後,他把改過的論文投給了那家雜誌的對手——《物理評論快報》,結果發表了。

7、英國是不是舉辦過一場比賽,來尋找解釋希格斯場的最佳方法?

科學家很難向英國政府解釋清楚希格斯場。1993年,英國科學部長威廉•瓦多格列佛發起一場比賽,讓科學家用一頁紙的篇幅向他解釋希格斯場,獲勝者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物理學家戴維•米勒。米勒把希格斯場比作一個房間,房間裡均勻分散著一大群為政客聚會服務的工作人員。一個無關緊要的人可以不受阻礙地在人群中穿來穿去,然而,如果是時任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到場,一定會吸引大量的關注:聚會工作人員會圍攏在她周圍,減慢她穿行的速度,使她帶上某種「質量」。

8、霍金是不是用100美元打賭不存在上帝粒子?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和密西根大學的教授凱恩用100美元打賭,自信地認為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粒子不可能被找到。不過,當歐洲核研究組織宣布找到上帝粒子時,霍金稱讚了該發現的重要意義,並打趣地說:「這個發現應該能為希格斯贏得諾貝爾獎,不過害我輸了100美元」。

9、上帝粒子名字裡為何有「上帝」兩字?

最初上帝粒子一說出自一本科普讀物,事實上,很多科學家認為認為「上帝粒子」這個稱呼過分抬高了這種粒子的重要性。利用類似的神學詞彙來標註一個令人費解的亞原子粒子,似乎是為了觸怒那些反科學的宗教人士,或至少使他們游離於科學之外。「上帝粒子」已經成為希格斯粒子的一種別稱,然而它卻既非物理也非神的意志,卻對兩方面產生了影響。「上帝粒子」是一種廉價的稱呼,它在稱呼上無疑抓住了人們的關注點,然而它的意思卻是那樣含糊,真正內容很難被人們洞悉。

10、希格斯不喜歡「上帝粒子」這個名字?

美國物理學家、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利昂·萊德曼曾著有科普書籍《上帝粒子:如果宇宙是答案,那麼問題是什麼?》。後來媒體也沿用了這一稱呼,常常將希格斯粒子稱作是「上帝粒子」。上帝粒子這個名字廣泛傳播,然而,作為一個無神論者,希格斯非常不喜歡這個名字。在此之前,謙虛的希格斯並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冠在粒子前,但權衡之下,他終於接受了希格斯粒子這個名稱。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作者:李小龍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上帝粒子的發現 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nbsp&nbsp&nbsp&nbsp2016年5月1日,上帝粒子的發現,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上帝粒子是在宇宙誕生的時候發現的,有研究所正在對上帝粒子進行研究,那上帝粒子對於人類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呢?下面科技訊小編帶你看下上帝粒子的發現。
  • 微觀世界的「上帝粒子」是怎麼一回事,它和「上帝」有沒有關係?
    「『上帝粒子』這個名字與我沒有關係,它來自一個玩笑。」希格斯說,多年前有人在撰寫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文章時,由於覺得這種粒子實在太難找到,便開玩笑地將其稱為「上帝詛咒的粒子」。但後來某位編輯覺得這個名字不太好,就將其改成了「上帝粒子」。所以,「上帝粒子」是對一種新的亞原子粒子——希格斯粒子的風趣稱呼。 希格斯說,科學家們在進行嚴肅討論時都不用「上帝粒子」這個名稱,但它的確非常吸引普通公眾的眼球。
  • 「上帝粒子」的現實意義
    日前,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舉行的發布會上,來自歐洲強子對撞機的兩個實驗組分別公布他們觀測到了極有可能是希格斯玻色子,即「上帝粒子」的一種新粒子。如果不出意外,這意味著現代物理學所建立的粒子標準模型中最後一種粒子被找到,人類對於物質的構成、宇宙的規律等終極問題的認識也將有進一步發展。
  • 科學網—「上帝粒子」與標準模型
    你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牛頓就認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給人類帶來宇宙的知識。牛頓之後的物理學家很少有人這麼自我定位,但是物理學在楊振寧之後的迅猛發展真正使人類走出了蒙昧,在一套基本理論基礎上,定量地理解了宇宙起源之後的幾乎一切。 這個屢試不爽的基本物理理論有一個很普通的名字:「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
  • 「上帝粒子」找到了!
    位於瑞士與法國邊界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4日宣布,根據最新的初步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粒子,但這種粒子的特性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沒有明確證實新發現的粒子就是物理學界長期尋找的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但是這一發現顯然對於粒子物理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種沒有質量的粒子,是所有的粒子中最為著名的一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並且這個粒子是所有的62個粒子中唯一一個沒有質量的粒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自旋為零的玻色子。  在粒子物理高能粒子物理的微觀粒子中『玻色子是可以與費米子對稱耦合』形成可測量的『實粒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反粒子』希格斯場的場量子化激發產生希格斯實粒子,它通過自相互作用的介質而獲得質量。  希格斯玻色子是因物理學者彼得•希格斯命名,物理學家利昂•萊德曼無意中為希格斯玻色子起了「上帝粒子」這麼一個名字。
  • 上帝粒子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其實上帝粒子是科學家通過強子對撞機模擬宇宙碰撞發現的,那麼上帝粒子有什麼用呢?        強子對撞機的主要任務是創造出傳說中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不僅是解開大爆炸初期宇宙起源之謎的關鍵鑰匙,也是產生物理標準模型中最後一種尚未被發現的粒子——希格斯單粒子——的先決條件。
  • 「上帝粒子」原本叫「該死的粒子」
    ,全人類對宇宙終極規律的探索——上帝粒子,就這樣被推遲了二十年。而建造大型對撞機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尋找這種「指揮著宇宙交響曲」的粒子。當人類從德謨克利特、伽利略、牛頓、道爾頓的時代一路走來,如今終於站在最後一道門檻上時,高能物理學家實在看不出,究竟有什麼理由可以阻擋我們邁出這一步。然而,《上帝粒子》一書出版得似乎太晚了,大多數議員很難理解物理學家的這種浪漫主義情結。溫伯格曾經在著名的拉裡·金脫口秀上和一位議員辯論是否應該建造SSC。
  • ﹃上帝粒子﹄原名﹃該死的粒子﹄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兩人描述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其預測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2012年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運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通過實驗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綽號叫「上帝粒子」?
  • 掌握宇宙生死的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比原子小卻能毀掉一切
    「世界」是人類創造的,它可以用來表示地球上所有事物的總和。世界又可以分為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對於宏觀世界人類自然是不陌生,但是要窺探微觀世界需要一定的儀器設備,因此直到近現代人類對於微觀世界才有更近一步的了解。很多科學家在對微觀世界進行一番研究之後,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宏觀世界的盡頭是微觀世界,而微觀世界的盡頭是宏觀世界。
  • 探索上帝粒子與質量起源
    ,這大概就是物理學家們等待近半個世紀的「上帝粒子」 (God Particle) 。廣義相對論在今天看來也只是一個有效理論,但依然是人類科學史上一個登峰造極之作。牛頓力學中不存在零質量的粒子,因為零質量在經典意義上意味著「物質的量」為零,即什麼也沒有。
  • 尋找「上帝粒子」 答案有望改變對宇宙的理解
    「上帝粒子」一詞由出版商刺激科普書銷量流傳開來   根據希格斯的理論,在宇宙誕生的最初,並沒有希格斯玻色子,各種基本粒子都如光子一般,以光速橫衝直撞。宇宙誕生十幾秒後,希格斯玻色子誕生,並形成「希格斯場」。除了光子,其他的基本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發生碰撞後,就如同輕巧的棉花吸飽了水分一般,獲得了質量,而速度則慢了下來。
  • 上帝粒子是什麼?
    上帝粒子是什麼?想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提及一個名詞——「粒子物理」。說起粒子物理,你會想到什麼呢?
  • 疑似"上帝粒子"被發現 霍金要輸了
    4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起源。  而昨天,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尋找「上帝粒子」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一種新型亞原子粒子,該粒子符合上帝粒子的屬性——它可能真的就是科學家多年來翹首以盼的「上帝粒子」!
  • 【經典】追尋「上帝粒子」
    這可真是個大發現,7月9日的半夜,走出都柏林機場時,聽說我是來採訪歐洲科學論壇(ESOF)的記者,那位原本萎靡不振的禿頭海關大叔忽然變得很是熱心,「這次希格斯玻色子靠譜了吧?那可是個大新聞。」在這個人類已經上過太空和月球、火星又還過於遙遠的時代,希格斯粒子,算是個讓人類精神一振的消息了。
  • 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被稱為上帝粒子?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被稱為「上帝粒子」呢?這就要從它的起源說起了,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於1964年提出的。其實彼得·希格斯並不喜歡「上帝粒子」這個名字。希格斯玻色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利昂·萊德曼無意中為希格斯玻色子起的。
  • ...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
  • 人類由一堆粒子組成,粒子沒有意識,為什麼人類卻擁有思想?
    審核:小文引言:縱觀地球生物發展史,人類算是比較高級的智慧生物,可以產生很多生物所沒有的意識,並且靠著這些人類意識創造出了先進的人類文明,可以說人類意識讓地球文明更加豐富多樣。那麼創造人類文明的意識到底是什麼呢?由一堆元素粒子組成的人類又是如何產生意識的呢?
  • 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被稱為「上帝粒子」?
    這種重要意義不亞於上帝創世。所以我們應該將希格斯玻色子命名為「上帝粒子」來彰顯其重要性。但事實遠非如此,上帝粒子最早起源於已故科普作家—萊昂·萊德曼在1993年出版的科普著作《上帝粒子》的書名。作者之所以將希格斯玻色子稱為上帝粒子,是因為他認為玻色子在當今的物理學狀態中至關重要。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眾望所歸的「上帝粒子」
    原標題:眾望所歸的「上帝粒子」 從去年7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試驗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到頒發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僅僅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 粒子物理的一大步 希格斯玻色子的自旋為零,是物質的質量之源,其他粒子受其作用產生慣性,最終形成質量。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形成的基礎,被科學界譽為「上帝粒子」。 對於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上帝粒子」,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表示:「全世界物理學家期盼已久,兩位科學家獲獎眾望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