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眾望所歸的「上帝粒子」

2021-01-20 人民網

原標題:眾望所歸的「上帝粒子」

從去年7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試驗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到頒發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僅僅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

而從1964年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等多名科學家提出該粒子的相關機制和理論至今,已過去近50年的時光。

10月8日,201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塵埃落定。恩格勒和希格斯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而獲獎。這個曾經「撲朔迷離」,讓眾多物理學家傾注多年心血尋找的「上帝粒子」,終於實至名歸。

粒子物理的一大步

希格斯玻色子的自旋為零,是物質的質量之源,其他粒子受其作用產生慣性,最終形成質量。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形成的基礎,被科學界譽為「上帝粒子」。

對於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上帝粒子」,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表示:「全世界物理學家期盼已久,兩位科學家獲獎眾望所歸。」 在粒子物理學中,標準模型是一套描述強力、弱力和電磁力等三種基本力,以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完美理論。「這個理論非常完美,唯一的問題就是所有的粒子都沒有質量,然而我們的世界是有質量的。」陳和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1964年,恩格勒率先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機制,賦予基本粒子以質量。而希格斯等5名科學家相繼提出相關理論,並以希格斯的名字命名了這種粒子。

「希格斯粒子的發現使人類文明以及對自然界的認識都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婁辛丑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同時,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也認為,希格斯粒子的發現對於宇宙學研究意義重大,「針對希格斯粒子的研究有可能幫助我們揭開『宇宙中為什麼沒有反物質』之謎。」

我國粒子物理快速發展

2012年7月,CERN的一組科學家宣布,他們通過對撞機發現了一種新粒子,該粒子很可能就是希格斯玻色子。陳和生說:「在經過全世界物理學家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去年找到了希格斯粒子。」

「從探測器建造到數據分析,中國科學家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在創新驅動的背景下,我國高能物理正在快速發展。目前,中國粒子物理在部分領域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陳和生表示,「例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中微子震蕩等。」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李淼表示:「我對中國粒子物理的未來感到很樂觀。」

科學家認為,未來希格斯粒子研究還有很大空間,中國科學家應把握當前的良好機遇。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楊金民指出:「未來,發展高能物理的中心任務是精確檢驗希格斯粒子的性質和尋找新物理,因此,對撞機將不遺餘力地提升亮度和能量,更激動人心的新物理值得期待。」

不過,據李淼介紹,我國在希格斯粒子方面沒有開展獨立研究,主要是由於研究設備尚未成熟。因此,科學家建議,為加速我國粒子物理的發展,應修建50~70公裡的環形對撞機。

在婁辛丑看來,擁有自己的「希格斯工廠」是中國粒子物理學發展的良好機會。「不僅能推動中國高科技加工以及精密機械的發展,還能為國家培養科研人才。」他希望,今後中國每年可以產生5萬個希格斯粒子,並對其進行研究。

最後一小時的插曲

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宣布連續推遲了三次,比原定時間推遲了一小時,成為科學界廣泛討論的焦點。美聯社稱:「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諾獎通常準時宣布。」 直到當地時間12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常務秘書斯塔凡·諾瑪科才說:「下面宣布我們今天作出的選擇。」一種觀點認為,投票過程並不順利。這是由於,同時期提出希格斯粒子的有三組共六名科學家,除了已經去世的羅伯特·布繞特,還有五名科學家。根據諾獎獲得者不超過三人獲獎的慣例,這五名科學家不可能同時獲獎。

因此,評審委員會不得不在五名科學家中選擇最多三人獲獎。

不過,陳和生表示:「根據經驗,諾獎獲得者名單會經過較長時間的嚴格評估,不太可能剛剛才決定下來。」今年5月底,一名物理學家就向陳和生透露,他正在為諾獎委員會對希格斯粒子的發現作評估。

截至記者發稿時,諾獎委員會尚未對推遲作出解釋。無論如何,最後一小時內究竟發生了什麼,都已成為2013年諾獎的插曲。(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2013諾貝爾物理學獎深度解讀:「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
    Higgs)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原因是他們預測了希格斯機制。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弗朗索瓦·恩格勒(上)和彼得·希格斯(下),以表彰他們在發展賦予基本粒子以質量的希格斯機制方面所做的貢獻。圖片來源:news.com.au如果把物質分割得越來越小,會發生什麼?
  • 「上帝粒子」預言者摘諾貝爾物理獎被指無懸念
    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今年物理學獎授予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和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以表彰他們對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所做的預測,上帝粒子是賦予其他粒子質量的粒子。  1964年首次提出該理論  諾貝爾物理學獎原定於北京時間8日17:45公布,推遲1小時後於18:45公布。
  • ﹃上帝粒子﹄原名﹃該死的粒子﹄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兩人描述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其預測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2012年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運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通過實驗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綽號叫「上帝粒子」?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希格斯波色子眾望所歸
    諾貝爾物理學獎10月8日頒獎,希格斯波色子呼聲極高。圖為彼得·希格斯,該粒子以他的名字命名。比利時科學家恩勒特。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10月8日揭曉,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勒特和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共同獲獎。他們在希格斯波色子的研究方面做出傑出貢獻。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波色子研究去年曾和大獎失之交臂,今年得償所願。 恩勒特和希格斯分別是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榮譽教授。
  • 美法科學家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上帝粒子」失之交臂
    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左)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瓦恩蘭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綜合外媒消息,當地時間10月9日11點45分(北京時間17點45分),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瓦恩蘭共同獲得此份殊榮。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在當天的頒獎詞中稱,這兩位科學家「提出了突破性的實驗方法,使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體系成為可能」。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之一。
  • 上帝粒子是什麼?
    上帝粒子是什麼?想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提及一個名詞——「粒子物理」。說起粒子物理,你會想到什麼呢?
  • 2013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揭曉 「上帝粒子」預測者獲獎
    【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劉仲華  李玫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等待,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在當地時間12時45分公布。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科學家彼得 · 希格斯獲此殊榮——他們發現了「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恩格勒1932年生於比利時。
  • 探索上帝粒子與質量起源
    1 一份沉甸甸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它的頒發直接源於 2012年 7月 4日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振奮人心的實驗結果:正在運行之中的大型強子對撞機 (LHC)的兩個實驗組 ATLAS和 CMS宣布發現了一個質量為 125—126GeV的疑似希格斯玻色子 (Higgsboson
  • 2013諾貝爾物理獎: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又叫上帝粒子?
    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由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共享,他們提出了一種理論機制,該理論解釋了亞原子粒子的質量起源,最近,因為在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對撞機上的ATLAS和CMS實驗中發現了它所預言的基本粒子,讓該理論獲得驗證。
  • 交大權威專家解讀: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含金量
    近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這是自88年以來,中微子領域研究第四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青睞。中微子振蕩的發現為何能獲得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中國的中微子實驗取得哪些成果和最新進展?
  • 「上帝粒子」有助於解釋質量起源
    本報訊(記者楊蕾)得知「上帝粒子」項目提出者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張鍾華覺得「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上帝粒子』的證實讓我們正在攻克的質量量子基準的理論基礎更加紮實。」
  •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轉載文章:《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作者:沈波、於彤軍、葛惟昆出處:科技導報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是因為發現神奇的黑洞 「上帝粒子...
    近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頒發給兩個領域的科學家,其中,加拿大裔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獲獎理由是他在物理宇宙學領域的理論性發現;而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與瑞士科學家迪迪埃·奎洛茲則因「發現了圍繞其他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獲獎。
  • "上帝粒子「的命名人去世!享年96歲!
    10月4日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前費米實驗室負責人Leon Lederman因痴呆併發症去世,享年96歲。
  • 上帝粒子真的存在嗎?有什麼科學依據嗎?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2012年7月,經過一代又一代對撞機升級,物理學家們終於在位於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世界最大粒子對撞機LHC上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證據。至此,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預言的最後一個基本粒子,已經在實驗上被發現,標準模型完成了的最後一塊拼圖。Englert和希格斯也因此拿到了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是因為發現神奇的黑洞,「上帝粒子...
    近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頒發給兩個領域的科學家,其中,加拿大裔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獲獎理由是他在物理宇宙學領域的理論性發現;而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與瑞士科學家迪迪埃·奎洛茲則因「發現了圍繞其他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獲獎。
  • 神奇黑洞,跟「上帝粒子」、引力波、量子光學終於圍成諾貝爾物理學...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亞瑟·麥克唐納共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因發現中微子振蕩,證明中微子有質量而獲得了這一獎項。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日本科學家赤崎勇、日裔美國科學家中村修二及日本科學家天野浩。
  • 發現「上帝粒子」 中科大也有功勞(圖)
    (圖片來源於網絡)  據江淮晨報報導,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花落「希格斯玻色子」 (Higgs)的發現者——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這種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釋物質質量之謎的最重要粒子。
  • 上帝粒子「惡毒」本性 原稱「該死的粒子」
    上帝努力止住自己的笑容,原諒了希格斯,並提升了他。   這番調侃,出自愛開玩笑的美國物理學家利昂·萊德曼的《上帝粒子》一書。他這番20年前的「預言」真是靠譜——「苦海」裡遨遊良久的希格斯終於獲得「提升」,摘下了諾貝爾獎的桂冠。而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粒子)的綽號——「上帝粒子」得以廣為流傳,恰恰緣自萊德曼的一句「詛咒」。   說來話長。
  • 上帝粒子發現者獲諾物理學獎 公布時間幾度推遲
    當地時間2013年10月8日,瑞士梅蘭,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中心的僱員得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名單後鼓掌慶祝。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恩格勒今年81歲,希格斯84歲,兩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