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上帝粒子」 中科大也有功勞(圖)

2020-12-06 中安在線網站

  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左)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右)。(圖片來源於網絡)

  據江淮晨報報導,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花落「希格斯玻色子」 (Higgs)的發現者——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這種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釋物質質量之謎的最重要粒子。

  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這一重大發現是大型強子對撞機上ATLAS和CMS兩大國際合作實驗組數千名物理學家合作的成果。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五家單位參與了探測器製造、科學研究及數據分析等,做出了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霍金曾押過100美元賭注,賭「上帝粒子」無法找到。但歐洲核子中心在去年7月4日發布的消息,卻讓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失手」了一把。當天,該中心宣布大型強子對撞機觀測到質量為126GeV(十億電子伏特)的新粒子。該粒子很可能就是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

  而這一物理學界的重要發現,也讓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拿下了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恩格勒今年81歲,希格斯84歲,兩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論。

  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旅程艱辛漫長,由於這種粒子無所不在卻又難以捉摸,因此又稱「上帝粒子」。據悉,找到它,萬物質量來源之謎或可解開,粒子物理學中缺失的重要一環才能被填補。進而才能解釋得通「宇宙大爆炸」理論。如若不然,人類的宇宙觀就需要推倒重建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帝粒子」被發現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這一重大發現是大型強子對撞機上ATLAS和CMS兩大國際合作實驗組數千名物理學家合作的成果。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五家單位參與了探測器製造、科學研究及數據分析等,中國科大ATLAS組由7名教師和12名研究生組成。

  據中國科大ATLAS組負責人趙政國教授介紹,中國科大直接參加了ATLAS實驗希格斯玻色子的尋找與探測等研究工作。(記者 於巧妮)

相關焦點

  • 上帝粒子的發現 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nbsp&nbsp&nbsp&nbsp2016年5月1日,上帝粒子的發現,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上帝粒子是在宇宙誕生的時候發現的,有研究所正在對上帝粒子進行研究,那上帝粒子對於人類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呢?下面科技訊小編帶你看下上帝粒子的發現。
  • 上帝粒子發現六大影響:宇宙或數十億年後毀滅(圖)
    北京時間3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物理學家們上周四(3月14日)宣布他們發現了所謂「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堅實證據。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搜尋這種神秘莫測的粒子的蹤跡,而如果這一粒子的存在最終被證實,那麼它將會產生重大影響。
  • 疑似"上帝粒子"被發現 霍金要輸了
    4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起源。  而昨天,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尋找「上帝粒子」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一種新型亞原子粒子,該粒子符合上帝粒子的屬性——它可能真的就是科學家多年來翹首以盼的「上帝粒子」!
  • 「上帝粒子」找到了!
    位於瑞士與法國邊界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4日宣布,根據最新的初步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粒子,但這種粒子的特性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沒有明確證實新發現的粒子就是物理學界長期尋找的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但是這一發現顯然對於粒子物理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CERN:上帝粒子能否發現2012年見分曉
    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以下簡稱CERN)秘書長羅爾夫-霍伊爾表示,如果確實存在的話,科學家將在未來12個月發現他們長期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所謂的「上帝粒子」。
  • 上帝粒子是什麼?
    近年來最令粒子物理界興奮的事件莫過於2012年LHC上的實驗發現了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而其中兩位「上帝粒子」的提出者也因此獲得了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可以想像每塊積木都是由數以億計的粒子構成的,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到認識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再到對未來粒子物理學發展的暢想,這是一次獨特而美妙的探索之旅!雖然積木的類比並不能完美地描述自然,但是卻能讓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了解宇宙的全景。那麼上帝粒子到底是什麼呢?
  • 「上帝粒子」 可能找到了
    7月4日,在瑞士梅蘭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歐洲核子中心科學家當日宣布他們在尋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新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特徵有吻合之處。「上帝粒子」可能找到了。經過長期研究和探索,科學家們建立起被稱為「標準模型」的粒子物理學理論,它把基本粒子分成3大類:夸克、輕子與玻色子。「標準模型」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未被證明存在的基本粒子,由於它難以尋覓又極為重要,因此也被稱為「上帝粒子」。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場的存在,並進而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 「上帝粒子」原本叫「該死的粒子」
    ,全人類對宇宙終極規律的探索——上帝粒子,就這樣被推遲了二十年。實際上,哪怕是從純學術的角度出發,學者也有必要好好地琢磨一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使外行懂得自己工作的意義。這是因為:今天的物理學早已不是個人憑藉一支筆一張紙所能進行的事情,物理學家們想要做出更多發現,就必須依賴極端昂貴的儀器與設備。而想要獲得更多的撥款,如何說服納稅人,以及那些掌握撥款權力的官員,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任務。1993年,英國的物理學家就面臨著這樣的挑戰。
  • 【直播預告】上帝粒子是如何被發現的?
    今天的直播主題:上帝粒子是如何被發現的?歡迎你在直播期間就標準模型相關的問題對我進行提問。之所以選擇在每周四的19:05更新課程,並在20:13進行直播在線答疑,是因為1905和2013這兩個數字背後有著特殊的含義。1905年是物理學的奇蹟之年,這一年26歲的愛因斯坦連發表了五篇重要的論文,其中三篇成了物理學發展的核心。
  • 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人類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比利時的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的彼得·希格斯,表彰他們在預測希格斯粒子(即「上帝粒子」)所做出的貢獻。上帝粒子對物質和生命形成有深遠影響,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人類。然而作為物理學一個晦澀的概念,上帝粒子一些事件也許並不為人所知。
  • 上帝粒子的發現完全顛覆了你我的三觀
    上帝粒子的發現意味著什麼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粒子
  • 發現「上帝粒子」謠言的背後
    義大利物理學家多裡戈所謂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傳言最終被證明是謠言,在這個插曲的背後,是美國與歐洲在粒子物理領域持續幾十年的激烈競賽,以及物理學界對費米實驗室信任的喪失。
  • ﹃上帝粒子﹄原名﹃該死的粒子﹄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兩人描述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其預測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2012年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運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通過實驗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為什麼綽號叫「上帝粒子」?
  • 「上帝粒子」有助於解釋質量起源
    本報訊(記者楊蕾)得知「上帝粒子」項目提出者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張鍾華覺得「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上帝粒子』的證實讓我們正在攻克的質量量子基準的理論基礎更加紮實。」
  • 「暗物質的發現比上帝粒子更重要」
    它的發現將有什麼重要意義?與「上帝粒子」的發現相比,暗物質發現更重要嗎?帶著這些問題,早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它的發現將有什麼重要意義?與「上帝粒子」的發現相比,暗物質發現更重要嗎?帶著這些問題,早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東方早報:暗物質與暗能量是一回事情嗎?李淼:暗物質有點像物質粒子,只是不發光而已;暗能量根本就不是粒子。暗能量這個概念相對年輕些,形成只有10年。
  • 看清「上帝粒子」的真面容!
    所有實驗測量得到的數據均與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預測相吻合。標準模型是粒子物理學中涵蓋了自然界中所有亞原子粒子,力以及相互作用關係的理論,自從上世紀70年代被提出以來經受住了所有的實測檢驗——除了希格斯玻色子。 這種粒子是標準模型中預言應當存在的一種粒子,但一直沒有能夠在實驗中被發現,它也因此成了標準模型中缺失的最後一環。
  • 上帝粒子「惡毒」本性 原稱「該死的粒子」
    這是LHC設備中ATLAS探測器得到的一幅圖像,圖中4條紅線可能是μ子,它們可能是短壽命並瞬間衰變消失的希格斯粒子產生   當上帝巡視他所創造的世界時,他先是驚訝於它的美麗,接著又發現,這個世界實則也是令人厭煩的。
  • 科學網—「上帝粒子」與標準模型
    這一項如果畫一個圖,就像一個墨西哥帽子。與很多物理理論一樣,這種模型的微觀原理最初都沒有解釋,而是一種純粹的靈感。但這個理論與實驗得到了極好的吻合。基於基本原理的超導微觀理論的發現是在若干年之後,由BCS理論完成。
  • 英科學家發現「上帝粒子」跡象 系萬物質量之源
    該粒子的重要性及其發現難度,使諾貝爾獎獲得者利昂·萊德曼打算用「該死的粒子」來稱呼希格斯粒子,並以此作為一本著作的名稱。然而出版商認為,如果書名改為「上帝粒子」,則可能有助於圖書的銷量。經過協商,該書最終以「上帝粒子」命名。希格斯粒子無處不在,但又找不到它,這很容易讓人想到上帝的存在,所以很多科學家對於「上帝粒子」這個名稱,也跟著「牽強附會」了一把。
  • 【光明日報】科學家找到 「上帝粒子」了嗎
    圖②歐洲核子中心正在安裝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探測器,它的作用是在質子兩兩相撞後,捕獲所產生的「碎片」,科學家需要從這些「碎片」中尋找「上帝粒子「上帝粒子」有質量沒體積很早以前,希臘和印度的哲學家們認為原子不可切分。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發現原子只是不能用化學手段分解,運用物理學的方法,原子還可以分為原子核和電子。接著,原子核也被發現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我們現在知道質子和中子也並非不可再分,它們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