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左)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右)。(圖片來源於網絡)
據江淮晨報報導,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花落「希格斯玻色子」 (Higgs)的發現者——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這種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釋物質質量之謎的最重要粒子。
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這一重大發現是大型強子對撞機上ATLAS和CMS兩大國際合作實驗組數千名物理學家合作的成果。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五家單位參與了探測器製造、科學研究及數據分析等,做出了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霍金曾押過100美元賭注,賭「上帝粒子」無法找到。但歐洲核子中心在去年7月4日發布的消息,卻讓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失手」了一把。當天,該中心宣布大型強子對撞機觀測到質量為126GeV(十億電子伏特)的新粒子。該粒子很可能就是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
而這一物理學界的重要發現,也讓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拿下了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恩格勒今年81歲,希格斯84歲,兩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論。
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旅程艱辛漫長,由於這種粒子無所不在卻又難以捉摸,因此又稱「上帝粒子」。據悉,找到它,萬物質量來源之謎或可解開,粒子物理學中缺失的重要一環才能被填補。進而才能解釋得通「宇宙大爆炸」理論。如若不然,人類的宇宙觀就需要推倒重建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帝粒子」被發現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這一重大發現是大型強子對撞機上ATLAS和CMS兩大國際合作實驗組數千名物理學家合作的成果。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五家單位參與了探測器製造、科學研究及數據分析等,中國科大ATLAS組由7名教師和12名研究生組成。
據中國科大ATLAS組負責人趙政國教授介紹,中國科大直接參加了ATLAS實驗希格斯玻色子的尋找與探測等研究工作。(記者 於巧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