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你認為什麼是最小粒子?原子?質子?夸克?其實都不是,最小的它於1964年被發現,比質子、中子、夸克等小得多,科研人員為它起名「上帝粒子」,它一直努力維持宇宙秩序,努力維持著宇宙內多種物質的數量平衡。它雖不起眼,但手握宇宙命脈。
我們常將肉眼可見事物稱為宏觀物質,例如一件衣服、一輛車、一個杯子或者一粒沙子。而寄存於宏觀物質之內的各種微小粒子,我們習慣於稱它們為微觀物質。形象地說,若將宏觀物質比作一間房子,微觀物質則好比是構成房子的不起眼砂石。微觀物質雖不引人注目,但卻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畢竟,若無砂石,怎會有房間,若無微觀粒子,宏觀事物從何而來?
從事物聯繫與發展的角度來看,宏觀物質與微觀物質間存在千絲萬縷聯繫,將無數微觀物質聚集起來便能得到宏觀物質,而將宏觀物質無限分解也能得到微觀物質。對此,有科學家概括到,宏觀世界出現在微觀世界的盡頭處,同樣地,宏觀世界的盡頭亦是微觀世界,它們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不多說宏觀事物,小到一顆塵埃,大至一棟高樓,都被稱為宏觀物質。生活中我們常會接觸到各種或大或小、或美或醜的宏觀事物,而同樣十分重要的藏在微觀世界中的微觀物質卻是我們鮮少接觸的。導致人們鮮少接觸微觀物質的最重要原因是人體肉眼無法看見這類物質,自然地,我們也難以觸碰及感知它。若要觀察微觀物質的狀態,大都需要藉助放大設備。
在許多人眼中,在微觀世界內,最小且最受尊敬的微觀粒子非原子莫屬,它是構成宏觀事物的最基礎粒子。但隨著科學研究的推進與深入,科學家發現,原子並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還可進一步被分為原子核與電子,原子核也可被細分為質子和中子,而在這兩種物質之下,科學家還發現了一種名為「夸克」的基本粒子。
那麼,世界內還存在比夸克更小的粒子嗎?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答案,有的人認為夸克已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粒子,它不能被進一步細分,但也有人認為科研的意義在於不斷突破,隨著研究的推進,科研人員定能發現比夸克更小的粒子。事實是怎樣的呢?事實是,在1964年時,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發現了一種比基礎粒子小、不帶電荷且幾乎不具自轉速度的特殊微觀粒子。另外,讓彼得-希格斯倍感驚訝的是,該粒子性質不穩定,它隨時都可能發生衰變。
在進一步研究中,根據此粒子的特徵與效用,科研人員給它取了一個霸氣的名字——「上帝的粒子」。科研人員表示,「上帝的粒子」雖小,但效用強大,它好比是創造並主宰宇宙的「上帝」,它一直在努力調整普通物質、暗物質與反物質的數量及比例,努力維持物質平衡。而一旦它出現異常衰變,宇宙秩序或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宇宙空間可能會因此崩塌,宇宙內所有事物都將不復存在。
說到這,對於微觀粒子,你是否有了全新的認識?你是否已意識到原子、質子等都不是宇宙最小粒子?同時,對於渺小而又強大的「上帝的粒子」,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與筆者分享你的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