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問題:如果宇宙始於一個量子粒子的爆炸,高速地膨脹出時空和各種各樣的物質,那麼為什麼它會如此適宜生命生存?對中世紀的哲學家來說,宇宙的完美性恰恰是證明上帝存在的關鍵。
如此適合智慧生命的宇宙必定是一個強大而仁慈的神的恩賜。或者,正如時下流行的神學所認為的:這一切絕不可能是意外。
現代物理學也糾結於這個「精調問題」,並為此提供了自己的答案。如果只存在一個宇宙,那麼發現它是如此適宜生命就會顯得非常奇怪,因為引力常數或宇宙學常數取任何其他的數值幾乎都會使宇宙變成不毛之地。但是,如果存在由眾多宇宙構成的「多重宇宙」,它們每一個都具有不同的物理常數,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們之所以在這裡,是因為我們恰巧位於一個宜居的宇宙中。
沒有奇蹟,沒有造物主,也沒有上帝。正如宇宙學家伯納德·卡爾(BernardCarr)所說的,「如果你不想要上帝,那最好有個多重宇宙」。然而,這真的是我們的唯一選擇?是否有另一種方式來思考神性呢?
無神論Vs.泛神論
在西方哲學中,無窮世界論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古希臘「原子論」。對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Leucippus)、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和伊壁鳩魯(Epicurus)來說,宇宙是由微觀且不可分的物質單元——或稱原子——構成的。在真空中,這些原子做永不停息的運動,偶爾相互碰撞,直到它們形成一個旋渦。
在這個旋渦中,重元素聚集到一起形成了土地,輕元素被從中心散射出去形成火,質量居中的粒子則在它們之間形成了水和空氣。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旋渦在空間上是無窮的。所以,在其他地方形成旋渦的粒子也會形成其他行星,其數量甚至也會是無窮多個。當這些行星死亡時,構成它們的原子會去其他地方形成新的行星。
這些行星有大有小,有的充滿生機,有的是不毛之地。但它們都是無窮空間中隨機碰撞的結果,不需要上帝。對原子論者來說,神只不過是擁有知識的聖人。他們存在於我們的行星上,但並沒有創造、維繫或幹預我們的世界。換句話說,他們是無關緊要的。
如果說原子論者給了我們一個空間上的多重宇宙模型,那麼他們的對手斯多葛學派則給了我們一個時間上的多重宇宙。對斯多葛學派來說,物質是連續的。沒有原子,也沒有真空,在我們的宇宙之外不存在任何東西。總之,我們是宇宙中的唯一行星。更確切地說,我們的行星是此時此刻唯一的行星。
地球被太陽的烈焰吞沒之日,便是宇宙終結之時,此後,宇宙就將重生。宇宙周而復始地毀滅和再生是早期斯多葛宇宙學最突出的特徵,這個過程被稱為「火劫」。
如果原子論者把神逐出了宇宙,那麼早期的斯多葛學派則竭盡所能地把它拉回來。斯多葛學派的神是宇宙本身的動力,創建、維持、摧毀和重生所有的東西。如果原子論者本質上是無神論者。斯多葛學派則泛神論者。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他們所說的「上帝」。
上帝的唯一創造
於是就出現了兩種相互競爭的古代多重宇宙:一個是空間上的,另一個是時間上的;一個無神論,另一個是泛神論;一個是偶然性,另一個是確定性。但是,兩者都強烈反對傳統的「上帝」觀念。
因此,假如我們從小就在原子論者的集會中構建其他的行星,或者在斯多葛學派的廟宇中思考宇宙永恆的周而復始,那麼當今的多重宇宙看上去就不會這麼令人驚訝。
當然,情況並非如此。這兩種觀念都讓位給了一個非常不同的上帝概念:一個和我們一樣的不變智者,但沒有我們的弱點,一個全能的天父,執掌一個奇異的宇宙——這怎麼可能?
柏拉圖(Plato)認為,創世神只創造出了一個宇宙:「是有一個宇宙,還是更準確地說有多個或無窮多個宇宙?我們的宇宙曾經是、現在是並且將來仍是上帝的唯一創造。」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有不同的想法,但也贊成只有一個宇宙。在有史以來最受人尊敬的兩位思想家的雙重打擊之下,當早期的基督教徒出現的時候,原子論者即被斥為享樂主義者、白痴和墮落者。奧古斯丁的思想塑造了西方的基督教,在他於公元426年完成的巨著《上帝之城》中甚至都懶得反駁原子論的觀點。
而在另一方面,斯多葛學派則幾乎把奧古斯丁逼瘋了。就像斯多葛學派所認為的,如果宇宙既具有周期性又是完美的,那麼每一個宇宙都會和前一個完全一樣。對奧古斯丁來說,這意味著靈魂會被創造,然後墮落,無論轉換與否,也無論救贖與否,就在他們到達天堂或地獄時,又回到了宇宙轉盤之上,重新開啟了一模一樣的生活。奧古斯丁憎恨這個想法,並不遺餘力地對其進行抨擊。
幸運的是,奧古斯丁在《聖經》中找到了慰藉:基督為所有人的罪死過一次。奧古斯丁指出,這件事曾經發生過,所以這必定意味著在我們的之前和之後都沒有其他的世界。你能想像耶穌在無窮多的宇宙裡生活、傳教和死亡嗎?只有一個基督,就像他所體現的上帝一樣。因此,只能有一個宇宙。
儘管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但原子論和斯多葛學派都雙雙成了至高無上的神權力量的犧牲品。
傳統宇宙學本質上站在現代宇宙學的對立面上:「如果你不想要一個多重宇宙,你就要有上帝。」
不同的境遇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削減上帝和多重宇宙之間的對立?應該是有的,這就需要介紹這齣劇目的最後兩個人物:尼古拉斯·庫薩(NicholasCusa)和焦爾達諾·布魯諾(GiordanoBruno)。布魯諾曾是多米尼克僧團的修道士,現在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他們對宇宙的觀點幾乎完全一樣,但其中的一個微小差別給他們帶來了完全不同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