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童華課題組關於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2020-10-23 知社學術圈

玻璃能承受應力,顯然是一種固體;同時其微觀結構保持無序,類似液體。這種混合的特性使得玻璃態物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擁有許多有趣的應用,同時,也讓科學家費解和著迷。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愉快地接受玻璃是固體這一事情;而科研人員(科學 gang jing)則對此持保留態度。玻璃是否真的具有剛性,其剛性起源是什麼,這仍是值得探討的科學問題。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童華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Emergent solidity of amorphous materials as a consequence of mechanical self-organisation」為題發表了關於有限溫度下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最新成果。該項研究詮釋了在沒有發生自發對稱破缺且簡諧近似完全失效的情況下,非晶固體如何通過力學自組裝獲得剛性。



非晶固體,譬如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如此常見的物質形態,以至於人們可能很難意識到其神奇之處。首先,非晶固體跟液體一樣具有無序的微觀結構,同時又跟晶體一樣表現出剛性。如此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兩種特性如何在非晶固體中達到和諧統一?凝聚態物理理論告訴我們,晶體的剛性起源於晶格周期性結構導致的自發對稱破缺。非晶固體結構無序,顯然不能通過這一機制獲得剛性。其次,對於晶體而言,基於零溫完美晶體理解其低溫特性是順其自然的。溫度帶來的熱漲落效應可以在簡諧近似下作為微擾處理。然而,非晶固體具有特殊的臨界穩定性,也就是說,非常小的熱漲落效應都會給體系帶來顯著的改變。這進一步給理解有限溫度下的非晶固體特性製造了根本性的困難。


應力長程關聯的出現


童華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關注液體降溫形成非晶固體的過程中系統力學特性的演化。通過大規模計算機模擬,研究發現非平衡玻璃化轉變過程伴隨著應力長程關聯的出現。與剪切彈性模量的結果相互印證,這證明了非平衡玻璃化轉變本質上是一個力學特性的轉變過程,而應力長程關聯可能是非晶固體統一的剛性起源。


核心力學網絡的逾滲轉變


在巨大的非簡諧效應之下,有限溫度下的非晶固體遠離力學平衡的狀態。在此條件下,應力的長程關聯是如何產生的?從高維能量超平面的角度看,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雖然力學平衡在大量的自由度上被打破,而在一部分自由度上卻近似成立。在對應的實空間中,這意味著存在這樣的核心力學網絡,其承載著主要的應力且在整個系統中延展,就像一個強力的骨架讓系統呈現剛性。一個重要的研究發現是,這一核心力學網絡只有在溫度低於玻璃化轉變點時才能擴展至全局,用科學術語來講,就是發生了逾滲轉變。該結果詮釋了有限溫度下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微觀機制。


綜上,有限溫度下的非晶固體通過特殊的力學自組裝機制達到「部分力學平衡」從而獲得剛性;零溫非晶固體因為充分的力學平衡獲得剛性。晶體的剛性可以從自發對稱破缺角度詮釋。但是晶體也滿足力學平衡條件,只是其力學特性與結構特性完全對應,研究人員一直是以結構而非力學特性作為第一出發點。童華課題組的研究表明,為了統一理解非晶固體和晶體的剛性以及其他相關特性,力學自組裝或許可以作為基本的出發點。


論文第一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童華教授,合作者為日本東京大學的Shiladitya Sengupta 以及Hajime Tanaka教授。

童華課題組主頁

https://order.sjtu.edu.cn/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663-7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Nature》子刊: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童華課題組在有限溫度下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該項研究詮釋了在沒有發生自發對稱破缺且簡諧近似完全失效的情況下,非晶固體如何通過力學自組裝獲得剛性。首先,非晶固體跟液體一樣具有無序的微觀結構,同時又跟晶體一樣表現出剛性。如此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兩種特性如何在非晶固體中達到和諧統一?凝聚態物理理論告訴我們,晶體的剛性起源於晶格周期性結構導致的自發對稱破缺。非晶固體結構無序,顯然不能通過這一機制獲得剛性。
  • 上海天文臺在地球自轉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EOP參數之日長變化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日長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 我校蘇彥慶教授課題組在非晶合金微觀結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哈工大報訊(材料/文)7月30日,我校金屬精密熱加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蘇彥慶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羅伯特·裡奇教授合作研究成果《非晶合金中軟區納米尺度範圍內的梯度原子堆垛結構》(Nanometer-scalegradient atomic packing structure surrounding soft spots in metallic
  • 上海交大吳方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細菌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新型...
    近日,Cell子刊Cell Chemical Biology在線刊發了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吳方課題組關於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抑制劑研究的最新成果。該工作通過構建細菌巰基丙酮酸轉硫酶(MST)的高通量藥物篩選模型,從26,000個化合物中篩選發現了細菌MST的第一個活性抑制劑,並系統研究了該抑制劑的分子機制和細菌水平作用機理,揭示了該抑制劑可增強已知抗生素的殺菌效果。
  • 非平衡剛性逾滲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徐寧教授研究組和鄧友金教授研究組合作,在堵塞(Jamming)轉變對應的剛性逾滲研究中取得進展。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逾滲(Percolation)最初用來表徵流體在多孔無序介質中的流動:當空隙被隨機堵塞到一定程度時,流體在多孔介質中停止流動而發生逾滲相變。
  • 上海交大燃燒能源研究團隊最新成果為生物質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近日,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燃燒能源研究團隊在化學化工領域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Evidence of phenolic pool as a key intermediate for zeolite-catalyzed lignin pyrolysis」的論文
  •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7-11  瀏覽:
  • 上海有機所在多環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李昂課題組近期完成了系列多環天然產物的全合成 (Angew. Chem. Int. Ed.  此項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等的資助。
  • 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方超課題組研究促進納米藥物腫瘤靶向遞送和深...
    近日,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藥理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方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會國際著名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為12.08)在線發表了題為「Enhanced Drug Delivery by Nanoscale Integration of a Nitric Oxide Donor To Induce Tumor Collagen
  • 上海交大王宇傑課題組揭示顆粒非晶體系塑性的結構及拓撲機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王宇傑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9, 2911 (2018)]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and topological nature of plasticity in sheared granular materials」的論文。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蔡克峰課題組在超級電容器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蔡克峰課題組在超級電容器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7-09-04  瀏覽:
  • 朱林繁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朱林繁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等國內外同行合作,在乙炔和氧分子的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ApJS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弛豫鐵電單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進一步優化弛豫鐵電單晶的壓電性能以及探索新型高性能壓電材料,弛豫鐵電單晶高壓電效應的產生機理一直是鐵電、壓電材料領域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普遍認為:弛豫鐵電單晶的高壓電效應與其特有的微觀結構,即極性納米微區(如圖1所示),有著重要的關係。然而,在近20年的時間中,雖然各國學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極性納米微區與壓電性能的關係仍然沒有明確。這也導致了近些年關於開發高性能壓電材料的研究工作進展較為緩慢。
  • 西安交大在含鉍紫精衍生物領域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針對上述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何剛教授課題組首次將鉍元素(Bi)引入紫精骨架中,成功製備了含鉍紫精衍生物,並將其命名為「Bismoviologens」。得益於這一設計,所製備的含鉍紫精具有以下優點:(1)分子具有好的平面剛性結構,從而共軛程度提高,吸收紅移,能隙降低;(2)鉍原子的重原子效應可以促進分子的系間竄越,進而穩定三重激發態並產生磷光特性,這也使得含鉍紫精成為首例具有磷光性質的紫精類衍生物。
  • 二維無序顆粒體系中玻色峰本質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
  • 交大科技力!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地質、醫工交叉、半導體、氣候、物理等領域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讓我們為交大科研實力打Call!
  • 上海大學駱軍教授團隊發表關於發現柔性無機非晶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駱軍教授對Ag2Te基熱電材料進行了持續深入研究,最近指導碩士生何世洋、李永博發現了一種兼具優異柔性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熱電材料Ag2(研究表明,Ag2(Te,S)基體為非晶,少量微晶均勻分散在非晶基體中。該材料不僅具有優異的拉伸、壓縮和彎曲等塑性變形性能,而且具有優良的電輸運性能和熱電性能。Ag2(Te,S)優異的形變性能和可加工性能主要來源於非晶剪切帶,而優異的電輸運性能則歸因於其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3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
  • 盤點西安交大近期6篇《科學》
    2019年10月25日,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劉明教授課題組和材料學院丁向東教授課題組的最新合作論文:  Super-elastic ferroelectric single-crystal membrane with continuous electric dipole rotation《具有連續電偶極旋轉的超彈性鐵電單晶薄膜》。
  • 信息學院胡又凡-彭練矛課題組在超薄柔性電子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這類器件的厚度一般只有微米量級,在加工過程中須黏附於剛性基板(為器件提供臨時支撐)之上,但將器件從剛性基板上剝離,卻易受到應力損傷。因此,高效且無損地實現柔性電子器件與剛性支撐基板之間的快速分離,是大面積製備高性能超薄柔性電子器件的關鍵工藝。近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胡又凡研究員-彭練矛教授課題組在相關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