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Nature》子刊: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研究獲進展

2020-10-20 材料material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童華課題組在有限溫度下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該項研究詮釋了在沒有發生自發對稱破缺且簡諧近似完全失效的情況下,非晶固體如何通過力學自組裝獲得剛性。相關成果以「Emergent solidity of amorphous materials as a consequence of mechanical self-organisa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學術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663-7


非晶固體,譬如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如此常見的物質形態,以至於人們可能很難意識到其神奇之處。首先,非晶固體跟液體一樣具有無序的微觀結構,同時又跟晶體一樣表現出剛性。如此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兩種特性如何在非晶固體中達到和諧統一?凝聚態物理理論告訴我們,晶體的剛性起源於晶格周期性結構導致的自發對稱破缺。非晶固體結構無序,顯然不能通過這一機制獲得剛性。



其次,對於晶體而言,基於零溫完美晶體理解其低溫特性是順其自然的。溫度帶來的熱漲落效應可以在簡諧近似下作為微擾處理。然而,非晶固體具有特殊的臨界穩定性,也就是說,非常小的熱漲落效應都會給體系帶來顯著的改變。這進一步給理解有限溫度下的非晶固體特性製造了根本性的困難。


童華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關注液體降溫形成非晶固體的過程中系統力學特性的演化。通過大規模計算機模擬,研究發現非平衡玻璃化轉變過程伴隨著應力長程關聯的出現。與剪切彈性模量的結果相互印證,這證明了非平衡玻璃化轉變本質上是一個力學特性的轉變過程,而應力長程關聯可能是非晶固體統一的剛性起源。


應力長程關聯的出現


在巨大的非簡諧效應之下,有限溫度下的非晶固體遠離力學平衡的狀態。在此條件下,應力的長程關聯是如何產生的?從高維能量超平面的角度看,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雖然力學平衡在大量的自由度上被打破,而在一部分自由度上卻近似成立。在對應的實空間中,這意味著存在這樣的核心力學網絡,其承載著主要的應力且在整個系統中延展,就像一個強力的骨架讓系統呈現剛性。一個重要的研究發現是,這一核心力學網絡只有在溫度低於玻璃化轉變點時才能擴展至全局,用科學術語來講,就是發生了逾滲轉變。該結果詮釋了有限溫度下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微觀機制。


核心力學網絡的逾滲轉變


綜上,有限溫度下的非晶固體通過特殊的力學自組裝機制達到「部分力學平衡」從而獲得剛性;零溫非晶固體因為充分的力學平衡獲得剛性。晶體的剛性可以從自發對稱破缺角度詮釋。但是晶體也滿足力學平衡條件,只是其力學特性與結構特性完全對應,研究人員一直是以結構而非力學特性作為第一出發點。童華課題組的研究表明,為了統一理解非晶固體和晶體的剛性以及其他相關特性,力學自組裝或許可以作為基本的出發點。論文第一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長聘教軌副教授童華,合作者為日本東京大學的Shiladitya Sengupta以及Hajime Tanaka教授。


本文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作者: 童華」。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童華課題組關於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as a consequence of mechanical self-organisation」為題發表了關於有限溫度下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最新成果。該項研究詮釋了在沒有發生自發對稱破缺且簡諧近似完全失效的情況下,非晶固體如何通過力學自組裝獲得剛性。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研究團隊通過新的設計規則,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有效和技術上最有用的分子內單線態裂變材料。新設計的有機分子可快速產生兩種激子,這兩種激子比目前最先進工藝產生的激子壽命更長,這將使每個光子產生的電能都可被太陽能電池吸收,這對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非常關鍵。
  • 上海交大齊飛教授受聘《能源與燃燒科學應用》國際期刊主編
    近日,國際著名出版集團愛思唯爾(Elsevier)創辦了《能源與燃燒科學應用》(Application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國際期刊,上海交大齊飛教授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Heinz Pitsch教授受聘為創刊主編。
  • 西安交大《Nature》子刊:固態氫的奇異熔化行為
    西安交通大學金屬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丁向東教授課題組在高壓相變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藉助於基於物理模型的機器學習方法,揭示了固態氫的高壓反常熔化曲線的物理起源。該方法為科學研究中降低「專家知識」的依賴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 二維無序顆粒體系中玻色峰本質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
  • 北大/電子科大,中山大學,固體物理所,三篇Nature子刊齊爭豔
    前言2019年7月16日凌晨,Nature及各大子刊紛紛更新,其中,三篇Nature子刊來自內地高校。主要從事輕元素二維單晶材料原子製造和百飛秒原子級高精度表徵研究,在米級單晶石墨烯超快外延製備、單個碳納米高通量偏振光學顯微技術、原位球差電鏡和納米光譜學結合技術開發、低維材料層間耦合物理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
  • 張杰院士團隊在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7月19日訊(記者黃辛)記者今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系張杰院士研究團隊基於相對論雷射等離子體的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
  • 蘇大廖良生教授Nature子刊上發表有機光電材料研究系列進展
    亦即提出了限域電荷轉移(SCCT)新概念,並指出發光分子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功能基元的空間距離,更要通過基元之間的取向、位置和相互作用來增加其空間剛性。依據該原則所設計出來的新型發光分子,在OLED器件中普遍獲得了極高的發光效率,其中天藍色發光器件的最高外量子效率超過27%,遠遠高於相應對比器件的發光效率。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目前,有很多研究通過調控微觀結構來提高非晶合金的室溫塑性。比如非晶複合材料,晶體相作為夾雜物與剪切帶交互作用促進多重剪切帶形成並阻礙剪切帶快速擴展,從而實現增強宏觀塑性變形的能力。然而,對於單一的非晶合金,依然缺乏原子尺度結構與宏觀塑性/延展性之間內在聯繫的全面理解,這嚴重阻礙了新型高性能非晶合金的研究開發。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科學網—捕食性子囊菌起源進化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肖潔)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所研究員劉杏忠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安志強共同領導的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
  • 中國科學家在磁泡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我科學家在磁泡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科技日報合肥10月27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中心磁性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利用洛倫茲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了Kagome晶體Fe3Sn2中的磁結構,澄清了該類材料中的複雜多拓撲態的起源,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中科大Nature子刊:合成非晶貴金屬納米片的「萬能公式」
    【研究背景】 貴金屬納米材料被廣泛用作催化劑,其中非晶態貴金屬材料因其缺陷結構可帶來大量催化活性位點,因而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但由於金屬的各向同性,使得大多數合成的貴金屬催化劑為晶體納米結構。所以非晶貴金屬納米結構的合成始終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室溫下非晶金屬納米顆粒的類液體行為研究獲進展
    然而,目前對於低維非晶材料的研究及相關報導還很少。2007年,Ediger利用薄膜沉積技術獲得了超穩玻璃,2008年Forrest發現玻璃表面具有類液體性質(49),此後非晶薄膜與表面的研究逐漸得到了研究者們的關注。由於對納米非晶顆粒的動力學特徵以及與其相似尺度的晶體材料的差異研究很少,因此,低維非晶材料動力學行為研究對認識非晶基本科學問題如玻璃轉變、力學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科學家在磁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我國科學家在磁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2020-10-30 01:29:04 來源 :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合肥10月27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中心磁性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利用洛倫茲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了Kagome晶體Fe3Sn2中的磁結構,澄清了該類材料中的複雜多拓撲態的起源,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北大《Nature Materials》: 二維導電MOF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該研究得到了世界首例二維配位聚合物(金屬有機框架、MOF)的單晶結構,清晰揭示了二維配位聚合物材料在晶體下的排列。基於此類材料構築出單晶器件,並系統深入地研究了二維配位聚合物的一系列電子學性質和磁性起源,首次觀察到了二維配位聚合物的Moiré Pattern,為該類全新的電子學材料基礎研究及後續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Nature》子刊:雷射直接測繪阿秒脈衝的電子動力學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最近,來自上海光機所的研究人會員觀察到使用飛秒雷射場誘導的周期性的電子束條紋。科學家們首次為大家展示了 前所未有的的時間解析度的阿秒電子動力學的直接計量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