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溫下非晶金屬納米顆粒的類液體行為研究獲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作為目前已經被大量市場化的應用材料,低維材料表現出各種優異性能,在半導體、光學、醫藥、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及人們日常生活用品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凝聚態物理諸多前沿問題也都與低維材料及其製備工藝息息相關。然而,目前對於低維非晶材料的研究及相關報導還很少。2007年,Ediger利用薄膜沉積技術獲得了超穩玻璃,2008年Forrest發現玻璃表面具有類液體性質(49),此後非晶薄膜與表面的研究逐漸得到了研究者們的關注。由於對納米非晶顆粒的動力學特徵以及與其相似尺度的晶體材料的差異研究很少,因此,低維非晶材料動力學行為研究對認識非晶基本科學問題如玻璃轉變、力學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汪衛華研究組在低維非晶顆粒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博士生曹乘榕等在研究員白海洋的指導下,和谷林研究組合作,通過PLD在非晶氮化矽襯底上沉積Pd80Si20超薄膜,形成不同尺寸的PdSi納米顆粒(如圖1所示)。在電子束輻照條件下,通過高分辨透射電鏡和球差電鏡原位觀測,實時觀測到這種納米顆粒逐漸開始隨機運動,並在顆粒間距小於1nm時發生顆粒之間的碰撞融合,整個過程僅在數秒至幾十秒內完成,如圖2所示。根據納米顆粒合併過程的觀察時間t,利用顆粒融合模型:τ=ηd/γ,估算出納米顆粒的粘度值ητ為合併弛豫時間,γ為顆粒表面能,d為顆粒直徑。研究發現納米顆粒粘度與直徑有冪律關係:ηd4.2。圖3和圖4展示了非晶顆粒、晶體顆粒及非晶-晶體顆粒合併過程中動力學差異對比。可以看出相同尺寸的非晶顆粒在80秒內完成了整個合併過程,但晶態顆粒到100秒時仍未完全合併,從而觀測到非晶顆粒具有比晶態顆粒更高的動力學活性。觀測到非晶顆粒的粘度為109 Pa·s,比玻璃轉變時的玻璃粘度(1013Pa·s)低4個數量級,其粘滯係數和過冷液體類似,從而證明非晶納米顆粒在室溫下表現出類液體行為。為了進一步確認晶體與非晶顆粒動力學的差異,選取了一對晶體-非晶納米顆粒的合併過程進行觀察,如圖4所示,非晶與晶體納米顆粒的尺寸接近,在兩個顆粒發生接觸後,隨觀察時間可以看到非晶顆粒逐漸向晶體顆粒合併並被晶體晶格所外延晶化,最終完全融入了晶體顆粒,整個過程中晶體顆粒的位置基本不變,合併由非晶顆粒向晶體顆粒融合而完成,充分說明了非晶顆粒具有比晶體顆粒更高的動力學活性,同時也為晶體與非晶表面動力學差異的研究提供了直觀的實驗證據。

  該項工作的意義:

  1.該項工作用高分辨透射電鏡和球差電鏡在室溫下量化觀測了非晶金屬納米顆粒的類液行為,觀測到非晶顆粒進入過冷液態臨界尺寸為3nm,用實驗展示了低維玻璃材料的內稟流動特性。

  2.粘滯係數是液體的重要動力學參數,該工作提供了測量粘滯係數的新方法,量化給出了非晶納米顆粒的粘滯係數為109 Pa.s,比玻璃轉變溫度下塊體金屬玻璃的粘滯係數(1013 Pa.s)低4個數量級,從而提供了金屬玻璃顆粒快動力學的定量實驗證據。

  3.給出了粘滯係數和顆粒尺寸的密率關係ηd4.2,表明納米顆粒的動力學對顆粒尺寸十分敏感。相對晶體顆粒,非晶顆粒的動力學對尺寸表現得更加敏感。

  諸多現代科技應用,包括納米力學、磁性、電子、光學、催化、納米生物醫學都與尺寸效應密切相關,因此尺寸效應在現代納米材料及器件中非常重要,上述研究除了展示納米非晶金屬顆粒的類液行為和快動力學,指明低維玻璃的內稟流動特性外,還對尺寸控制的納米器件的設計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B0701900)、「973」項目(2015CB8568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790291,61888102)、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QYZDY-SSW-JSC017)和先導B專項(XDB30000000)的支持。相關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上(Nat. Commun. 10, 1966 (2019))。

  文章連結

    圖1. PdSi納米顆粒構成的超薄膜。(a)制樣過程與樣品形貌示意圖,(b)為球差電鏡下的顆粒狀薄膜形貌,標尺為10nm,(c)納米顆粒的尺寸分布,(d)非晶態與含有晶態結構顆粒的區分,紅色為純非晶顆粒,藍色為含有晶態結構的顆粒。

    圖2. 非晶納米顆粒的類液體動力學行為。(a)在高分辨電鏡連續拍照條件下拍攝的四個納米顆粒的合併過程,(b)顆粒合併模型示意圖,(c)為納米顆粒粘度與尺寸呈現的冪律關係。

    圖3. 同一探測條件下非晶納米顆粒、晶態納米顆粒及非晶-晶態納米顆粒的合併過程比較。紅色圈內為非晶顆粒的合併,藍色圈內為晶態顆粒的合併,黃色圈內為非晶-晶態納米顆粒的合併。

圖4. 球差電鏡觀測圖3中三類納米顆粒合併隨時間演化的詳細過程。

相關焦點

  • 物理所非晶合金中流動單元與室溫塑性變形研究獲進展
    但是,非晶固體是否存在類似晶體的缺陷,如何發現、表徵並建立非晶中流動單元與其類型、性質和特徵的關係仍然是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難題。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非晶合金中的變形機制,首先就要研究其微觀結構特徵。在晶體材料中,塑性變形通過缺陷的運動來實現,但是非晶中的原子排列長程無序,沒有平移對稱性,在結構無序中尋找缺陷顯得尤為困難。
  • 理化所等發現液態金屬胞吞效應及呼吸獲能現象等類生物學行為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小組,首次報導了室溫液態金屬如鎵基合金液滴可在外加電場激勵下吞噬微/納尺度金屬顆粒的現象,文章在線發表於《尖端科學》(Advanced  以上液態金屬系列類生物學效應的基礎發現再次彰顯這類材料蘊藏著的新奇物理化學行為,對於理解人工材料與自然界生命現象之間的關聯乃至進一步發展先進技術具有啟發意義。有關研究得到中科院院長特別基金及前沿科學重點項目資助。
  • 帶有離子液體的磁性納米顆粒 用於水淨化
    在《Angewandte Chemie》雜誌上,科學家介紹了一種新的水淨化方法,該方法基於塗有所謂「離子液體」的磁性納米顆粒,該顆粒同時去除有機,無機和微生物汙染物以及微塑料。然後用磁鐵容易地除去納米顆粒。
  • 上海應物所研究納米尺度下離子液體相行為取得進展(組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輻射化學研究室吳國忠課題組研究受限空間內離子液體的相行為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 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
  • 理化所等發現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並獲系列應用技術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首次報導了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在題為《基於液態金屬模板電化學焊接效應實現薄層導電多孔納米金屬網》(Tang et al.究其原因,是在鹼性溶液中,液態金屬界面呈還原性,而銅納米顆粒表面由於氧化會形成氧化物;二者在溶液中電化學勢不同,體系於是發生電化學反應,由此造成納米顆粒表面的氧化物被還原,進而導致新生成的金屬銅將周圍銅顆粒牢牢粘結到一起。
  • 應用非晶納米晶軟磁材料促進電子變壓器的小型化探討
    目前,非晶納米晶軟磁合金材料家族主要有鐵基非晶、鐵鎳基非晶、鈷基非晶和鐵基納米晶合金等4大類,有關磁性能如表1、圖1和圖2所示。  從表1、圖1和圖2可知,非晶納米晶合金材料用作電子變壓器磁芯可以有效促進其小型化,與傳統的軟磁材料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 力學所在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
  • 功能化離子液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5-35℃)過程中的變化行為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綠色化學與催化中心在功能化離子液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該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傳統的無機碳硼烷材料進行陰離子功能化並和有機陽離子進行有效組合,獲得了一系列室溫下為液體的碳硼烷衍生的室溫離子液體材料。該類離子液體利用醚基的強柔韌性,提高了剛性碳硼烷類化合物的熔化熵,降低了熔點。比如,純碳硼烷在室溫下為固體、易升華,經過離子改性後得到了透明的粘度較小的液體(圖1),揮發性大大降低。
  • 我國液態金屬研究獲得新突破:該物質具有類生物學現象
    細胞吞噬外界顆粒的「胞吞效應」,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但您想過金屬也能像生物細胞一樣將周圍的顆粒吞入體內嗎?我國科學家通過研究就發現了液態金屬的這種神奇的類生物行為。日前,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尖端科學》上。
  • 二維無序顆粒體系中玻色峰本質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
  • 納米水泥混凝土的研究進展
    摘要:前言:納米材料是指粒徑介於1nm~100nm的粒子。納米粒子是處在原子簇和宏觀物質交界的過渡區域,是一種典型的介觀系統,包括金屬、非金屬、有機、無機和生物等多種顆粒材料。應用納米技術對水泥進行改性的研究,可望進一步改善水泥的微觀結構,以顯著提高其物理力學性能和耐久性。1 納米材料1.1 納米材料的四大效應納米材料由於其小尺寸而具有特殊的結構特徵,從而產生了四大效應:尺寸效應、量子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 、表面效應和界面效應。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利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多種多樣的金屬納米顆粒,系統地研究了其物理、化學、光學等特性,開發了它們在催化、光子學、等離子體光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等諸多方面的功能和應用,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上述的許多功能和金屬納米顆粒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系列進展
    不過,由於製備工藝和技術的局限性,人們主要研究近球形的固體金和銀納米顆粒。這些金屬顆粒的懸濁液在光照下,表面的自由電子集體振蕩,在特定的波長產生強烈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現象,溶液表現出特定的顏色。理論和實驗均表明,通過改變球形或近球形的固體金和銀納米顆粒的半徑,可以調節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波長,但是範圍很小。
  • 中國科學家發現液態金屬類生物學現象(圖)
    原標題:我國液態金屬研究獲得新突破:液態金屬具有類生物學現象   細胞吞噬外界顆粒的「胞吞效應」,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但您想過金屬也能像生物細胞一樣將周圍的顆粒吞入體內嗎?我國科學家通過研究就發現了液態金屬的這種神奇的類生物行為。
  • 金屬所: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前期研究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致使塑性的明顯降低。
  • 中科大Nature子刊:合成非晶貴金屬納米片的「萬能公式」
    【研究背景】 貴金屬納米材料被廣泛用作催化劑,其中非晶態貴金屬材料因其缺陷結構可帶來大量催化活性位點,因而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但由於金屬的各向同性,使得大多數合成的貴金屬催化劑為晶體納米結構。所以非晶貴金屬納米結構的合成始終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進展| 非晶中的動力學缺陷——流變單元研究
    近年來,人們在非晶體系中發現不同微觀區域具有迥異的動力學行為表現,體現為時空的不均勻性。這種不均勻性的存在以及玻璃態中動力學弛豫行為的特性,不符合經典的無序理論和範式,指出了在無序體系中存在動力學缺陷的可能性。非晶合金(或稱金屬玻璃)不僅具有優異的性能,同時其具有相對簡單結構和價鍵結合,很適合作為模型體系進行研究。
  • 液態金屬室溫「類超流體」穿越現象
    然而,液氦超流體穿透效應僅在幾乎為0 K的極低溫度下才能出現,也就是所謂的量子態或量子流體中。而對於傳統的液滴(如水和油),在室溫條件下,雖然由於毛細作用,液滴可擴散或滲透到具有孔隙結構的材料裡,但它們的表面張力使它們不能夠穿透多孔材料。
  • 中國科學家發現液態金屬具「胞吞效應」 類生物學現象
    細胞吞噬外界顆粒的「胞吞效應」,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但您想過金屬也能像生物細胞一樣將周圍的顆粒吞入體內嗎?我國科學家通過研究就發現了液態金屬的這種神奇的類生物行為。日前,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尖端科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