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Nature子刊:合成非晶貴金屬納米片的「萬能公式」

2020-12-01 騰訊網

【研究背景】

貴金屬納米材料被廣泛用作催化劑,其中非晶態貴金屬材料因其缺陷結構可帶來大量催化活性位點,因而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但由於金屬的各向同性,使得大多數合成的貴金屬催化劑為晶體納米結構。所以非晶貴金屬納米結構的合成始終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有鑑於此,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級納米催化中心,洪勳教授與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等人提出了一種用鹼鹽直接退火處理金屬乙醯丙酮酸鹽製備非晶貴金屬納米片(NSs)的簡便方法,如下圖1所示。通過水脫除鹼鹽,可以得到高產的非晶貴金屬NSs,而且此方法不限於單一金屬NSs的合成。

圖1:非晶貴金屬NSs的一般合成工藝示意圖。

【文章詳情】

一、非晶Ir NSs的合成與表徵

圖2:非晶態Ir NSs的表徵:a TEM,b HAADF-STEM圖像和相應的EDS圖譜,c 非晶態Ir NSs的HAADF-STEM,c中的插圖為SAED,d 非晶紅外光譜和晶體紅外光譜的徑向分布函數,e 傅立葉變換,f 小波變換,g 通過對EXAFS曲線擬合分析得到結構參數。

將乙醯丙酮銥(Ir(acac)3)與硝酸鉀(KNO3)在空氣中混合退火,可以製備出非晶態Ir NSs。TEM圖像(圖2a)顯示了所獲得NSs的橫向尺寸最大可達幾微米。,而HAADF-STEM圖像和相應的STEM-EDS (圖2b)表明Ir和C在整個NSs內均勻分布。HAADF-STEM圖像(圖2c)顯示了無序的原子結構,驗證了其非晶態特徵,與2c 插圖的SAED模式結果一致。如圖2d 所示,前兩個峰值(Rnea和Rsec)分別反映最近和第二近的Ir原子平均距離,非晶NSs中RDF峰位置的偏移及其明顯的峰增寬,表明相應的原子結構具有較差的周期性。用EXAFS光譜和XANES光譜,進一步研究了非晶NSs的原子結構(圖2e-g),其中Ir-Ir鍵的峰值約為2.92 ,略大於Ir粉末中的峰值(2.71 ),這可能是由於非晶態的疏鬆堆積特性造成的。根據EXAFS光譜曲線擬合分析(圖2e, g),作者發現Ir-C/O和Ir-Ir在非晶Ir NSs中的配位數分別為5.1和6.3。

二、其它非晶貴金屬NSs的表徵:

圖3:其它非晶態貴金屬NSs的表徵:a,e, i, m TEM,b, f, j, n AFM, c, g, k, o HAADF-STEM圖以及d, h, I, p EDS元素映射圖。

如上圖所示,非晶態Rh NSs的厚度約5.3 nm,RuNSs的厚度約5.7 nm,證實了該合成方法的普適性。通過EDS元素映射也可以確定非晶態貴金屬NSs中金屬元素和碳的均勻空間分布。圖3i-p顯示為厚度約為7.6 nm的非晶態RhFe雙金屬NSs和厚度約為11.5 nm的IrRu雙金屬NSs。類似地,多種雙金屬甚至三金屬非晶態NSs也可以方便地製備。

三、非晶Ir NSs對OER的電催化活性:

圖4:非晶態Ir NSs的電化學OER性能及x射線吸收光譜變化。

由圖4a的極化曲線可知,當電流密度為10 mA cm 2時,非晶態Ir NSs的過電位僅為255 mV,低於結晶態Ir NSs (280 mV)、RuO2(301 mV)和IrO2(373 mV)催化劑。為了評估電催化劑的動力學行為,作者在圖4b中給出了所示的催化劑Tafel斜率,對於非晶Ir NSs、晶相Ir NSs、RuO2和IrO2催化劑,其斜率分別為40、55、73和112 mV dec 1。非晶Ir NSs具有相當小的塔菲爾斜率,表明其對電化學OER動力學有顯著的改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非晶態Ir NSs的質量活性為221.8A g 1,分別是晶體Ir NSs (88.7 A g 1)和IrO2(12.6 A g 1)的2.5倍和17.6倍。與之前報導的貴金屬電催化劑相比,非晶態Ir NSs在10mA cm 2電流密度下的過電位幾乎是最低,Tafel斜率也是最小(圖4d)。即使經過5000個循環,非晶態Ir NSs的OER活性也幾乎沒有下降(圖4e),這表明非晶態Ir NSs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四、非晶態Ir NSs在OER過程中的原位XAFS研究

從圖4g上看,當電位從1.32 V增加到1.48V,電流密度從0.5 mA增加到7.6 mA cm 2時,峰的位置幾乎沒有變化,這說明在OER過程中Ir的氧化狀態是不變的。此外,原位EXAFS光譜 (圖4h)顯示從OC到1.16 V,第一個配位峰(Ir-C/O)距離略微增加,這可能是由於從電解質中吸附水分子所致。當電位從1.16 V增加到1.48 V,Ir-C/O的鍵長減小,這可能是由於表面形成了中間產物或氧分子。非晶態Ir NSs中的Ir價態和Ir- C/O距離在恢復到初始電位後,也可以恢復到其初始狀態。並且經過8小時的耐久性試驗後,Ir L3-edge的XAFS光譜保持不變(圖4i),進一步說明了非晶Ir NSs的穩定性。

【結論】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一種通過直接退火金屬乙醯丙酮和鹼鹽混合物,來製備非晶態貴金屬NSs的通用而高效的方法。除了成功製備單金屬NSs外,還可以製備出幾十種不同的非晶態雙金屬NSs和三金屬NSs。將所製備的非晶IrNSs用作酸性介質下的OER電催化劑時,與晶體Ir NSs和大多數報導的貴金屬電催化劑相比,其表現出優越的電催化性能,並且非晶原子結構在耐久性試驗後仍然保持穩定。這些結果表明,非晶態貴金屬材料不僅具有豐富的活性位點和獨特的原子結構,可以提高催化活性,而且具有傳統相應的晶體催化劑所沒有的優異催化性能。

Geng Wu, Xusheng Zheng, Peixin Cui, Hongyu Jiang, Xiaoqian Wang, Yunteng Qu, Wenxing Chen, Yue Lin, Hai Li, Xiao Han, Yanmin Hu, Peigen Liu, Qinghua Zhang, Jingjie Ge, Yancai Yao, Rongbo Sun, Yuen Wu, Lin Gu, Xun Hong & Yadong Li, A general synthesis approach for amorphous noblemetal nanosheets,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 DOI:10.1038/s41467-019-12859-2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法拉第效率高達92.28%的「零損失」HER催化劑
    為了替代貴金屬鉑基催化劑,對於地球儲量豐富的元素用於HER的催化劑,例如磷酸鹽,碳化物,氧化物和過渡金屬硫化物等得到廣泛研究。然而,它們的電化學活性仍有待提高,同時易受到電解質的侵蝕,導致穩定性較差。 將電化學活性過渡金屬摻入到一維或二維碳納米結構中,包括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納米片等,可以製造出各種性能優異的電催化劑。
  • 中科大俞漢青Nature子刊:葡萄糖氧化+HER,生物質電化學轉化的又一次嘗試!
    GRA被認為是由生物質製備的「高附加值化合物」,因為它是用於生產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可降解洗滌劑和金屬絡合劑的關鍵中間體;同時它的衍生物在癌症化療和降低膽固醇等醫療保健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GRA目前主要是通過化學氧化或微生物發酵來製備,前者是GRA生產的主要工業方法。
  • 上海交大《Nature》子刊: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童華課題組在有限溫度下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該項研究詮釋了在沒有發生自發對稱破缺且簡諧近似完全失效的情況下,非晶固體如何通過力學自組裝獲得剛性。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663-7
  • 室溫下非晶金屬納米顆粒的類液體行為研究獲進展
    該項工作的意義:  1.該項工作用高分辨透射電鏡和球差電鏡在室溫下量化觀測了非晶金屬納米顆粒的類液行為,觀測到非晶顆粒進入過冷液態臨界尺寸為3nm,用實驗展示了低維玻璃材料的內稟流動特性。  2.粘滯係數是液體的重要動力學參數,該工作提供了測量粘滯係數的新方法,量化給出了非晶納米顆粒的粘滯係數為109 Pa.s,比玻璃轉變溫度下塊體金屬玻璃的粘滯係數(1013 Pa.s)低4個數量級,從而提供了金屬玻璃顆粒快動力學的定量實驗證據。
  • 中石大:Fe-Ni雙金屬氫氧化物對FeS納米片超快表面修飾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材料化學專業本科生陳沁薇的科研成果《超快修飾合成FeS納米陣列基Fe-Ni雙金屬氫氧化物用於高效析氧》 (Ultrafast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FeS nanosheet arrays with Fe–Ni bimetallic hydroxides
  • 基於二氧化鈰的非貴金屬混合氧化物納米催化劑的合成與應用研究獲...
    非貴金屬CeO2基混合氧化物作為潛在的替代材料,能夠有效地提高氧氣儲存/釋放能力克服在高溫下失去穩定性和活性的限制。然而,摻雜的組分、濃度、納米結構的形貌和尺寸均對催化性能有較大的影響,近年來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於這些方面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宋術巖和中科院院士張洪傑團隊系統總結了非貴金屬CeO2基混合氧化物納米催化劑的研究現狀。
  • 非晶和納米晶合金的比較
    2)鐵基非晶合金磁芯填充係數為0.84~0.86 3)鐵基非晶合金磁芯的工作磁通密度 1.35T~1.40T,矽鋼為1.6T~1.7T。鐵基非晶合金工頻變壓器的重量是矽鋼工頻變壓器的重量的130%左右。但是,即使重量重,對同樣容量的工頻變壓器,磁芯採用鐵基非晶合金的損耗,比採用矽鋼的要低70%~80%。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作者|材料科學網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ID:mse_material)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探索一條普適的材料微結構設計思路,可控調節金屬納米結構的循環變形行為,對於提升微納器件的可靠性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指導意義。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導讀:通過有目的地調節原子尺度結構和局部應力狀態來控制剪切帶動力學來設計具有增強的可變形性的延展性非均質金屬玻璃(MGs)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本文將冷卻至低溫時的局部原子結構變化與觀察到的改善的剪切穩定性相關聯。與短程級(SRO)和中程級(MRO)的非仿射熱收縮有關的增強的原子級結構和彈性異質性改變了剪切轉變區(STZs)活化過程的特徵。
  • 張濤&李為臻&喬波濤Nature子刊: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製備熱穩定單原子催化劑
    ,隨著負載金屬尺寸的減小,SAC達到了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此外,由於獨特的配位環境,金屬原子和載體的強相互作用和量子尺寸效應,原子級分散的金屬物種通常表現出獨特的電子態。單原子催化劑在許多異相反應中均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然而,SAC不太容易製備獲得,要以簡單且可大量的生產的方式製備熱穩定的SAC仍然是艱巨的挑戰。
  • 北大/電子科大,中山大學,固體物理所,三篇Nature子刊齊爭豔
    前言2019年7月16日凌晨,Nature及各大子刊紛紛更新,其中,三篇Nature子刊來自內地高校。主要從事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的設計合成與功能研究。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氫氣在各種金屬材料中的應用破壞巨大,往往導致特種材料的服役失效。但是,對於氫氣與金屬材料缺陷的相互作用,人們卻沒有相關的預測模型。中科院固體物理所的吳學邦與其合作者在Nature Mater.上發文,為氫與納米空洞的相互作用,進行多尺度模擬,建立了與程序升溫脫附實驗相吻合的理論預測模型。
  • 催化周報:Nature子刊、JACS、Angew.等大合集
    然而BP納米片有限的催化活性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本文用一鍋熱溶液法合成了一種載有金納米顆粒(BP/Au)的BP納米片。電化學測試結果表明,BP/Au具有優異的電催化析氧性能,超低的起始電位(1.36v)和Tafel斜率(68.1mv dec−1)。第一性原理計算結果進一步支持了實驗結果,其中負載的Au納米粒子實現了BP從半導體相到金屬相的轉變,這使得BP/Au具有更快的載流子遷移率。
  •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Wang等人利用PLGA製備了多種具有抗原捕獲功能的納米顆粒,提高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 圖2. 原理圖 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顆粒表面性能會影響其對蛋白抗原的捕獲行為。
  • Nature Materials: TMD納米帶合成新方法
    在對FET架構的設計更新過程中,通過使用多堆疊半導體納米片和周圍柵極金屬組成新興的堆疊結構表現出更好的短溝道控制能力,有望於進一步擴展摩爾定律。在這種結構中,具有高長寬比的單層單晶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TMD)納米帶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雖然現在已有的針對TMD納米帶合成策略可以單獨控制層數、結晶度、自對準和尺寸,但是仍缺乏能夠將上述所有特性協同結合的TMD納米帶的製備途徑。
  • 催化周報: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N、P摻雜的碳納米片的強大錨固作用使Pt團簇高度穩定。Pt團簇的平均尺寸為1.3±0.4 nm,原子利用率高達32.81%。結果,最終的Pt-9.3@NPC催化劑不僅在活性上超過了商用Pt/C催化劑,而且在潛在的循環過程中也更加穩定。
  • Nature Energy:超1000圈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的構成圖1a給出了這種全固態鋰金屬的結構示意圖,圖1b的SEM表明了電池的各個部分接觸非常緊密,圖1c給出了硫銀鍺礦型的固態電解質Li6PS5Cl和其他的固態電解質的電導率隨溫度的變化曲線,表明了本文使用的電解質具有高的電導率。圖1d是這種電解質的XRD圖。
  • 幾位大牛Nature子刊同時發布:單原子Pt和單原子Au同臺競技!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界面位點是決定其催化性能的關鍵。單原子催化劑(SACs)通過使每個原子均與載體接觸,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界面活性位點。然而,單原子位點是否具有與納米催化劑界面位點相似的催化性能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近日,兩篇Nature子刊相繼報導了單原子催化劑催化CO氧化反應,讓我們去一探究竟!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應用非晶納米晶軟磁材料促進電子變壓器的小型化探討
    2非晶納米晶軟磁合金材料的生產及性能  非晶合金是20世紀70年代問世的一種新型合金材料,它是採用國際先進的超急冷技術將液態金屬以1×106℃/秒冷卻速度直接冷卻,形成厚度為0.02   mm~0.04mm的固體薄帶,得到原子排列組合上具有短程有序、長程無序特點的非晶合金組織,不具備傳統金屬材料的晶體結構,因此它具有與傳統材料不同的性能特點,如優異的軟磁性能、耐蝕性、耐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