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來源: 納米人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6-28   今日/總瀏覽:1/4067

免疫療法是利用免疫系統調節功能來治療腫瘤等疾病的一種醫學手段,因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無毒副作用、延長生存時間等優勢,而成為腫瘤治療中的一種極具前景的新型治療手段。

在放療過程中加入免疫療法,可以有效提高免疫響應,並引發異位效應,在腫瘤治療和控制轉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圖1. 多種共刺激和抑制相互作用調控T細胞

Drew M. Pardoll. The blockade of immune checkpoint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2, 12, 252-264.

問題在於:這種策略的響應率偏低!

有鑑於此,Andrew Z. Wang等人利用PLGA製備了多種具有抗原捕獲功能的納米顆粒,提高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


圖2. 原理圖

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顆粒表面性能會影響其對蛋白抗原的捕獲行為。這種納米顆粒可以將腫瘤特異性蛋白傳遞到抗原提呈細胞,並通過B16F10黑色素瘤模型提高αPD-1的治療效果,腫瘤治癒率可達到20%。如果不使用這種納米顆粒的情況,腫瘤治癒率幾乎為零,

研究表明,這種抗原捕獲型納米顆粒會引起CD8+細胞毒性T細胞的擴大,並同時增加CD4+T/Treg 和CD8+T/Treg的比例。

總之,這項工作表明,納米技術對免疫療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圖3. 納米顆粒表面性質決定抗原捕獲


圖4. 提高免疫治療和異位效應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有望解決癌症...
    總的來說,腫瘤幹細胞是導致腫瘤復發、轉移和耐藥的主要原因,發展靶向腫瘤幹細胞的策略是腫瘤臨床治療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納米藥物具有增強滲透滯留效應(EPR)、可修飾性、智能響應性以及多種藥物共輸送等獨特的性質,在腫瘤精準協同治療、增強療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Science子刊突破!中國科學家開發抗體納米顆粒破解腫瘤免疫耐受難題!
    不幸的是,只有一小部分接受治療的患者對目前的ICB治療有反應,這可能是由於腫瘤的免疫耐受。因此,開發一種切實可行的策略來對抗這種免疫耐受和放大ICB治療療效已成為當務之急。為了迎接這一挑戰,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SIMM)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用於癌症免疫治療的腫瘤酶微環境活化的抗體納米顆粒。
  • CNS: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突破性研究成果一覽
    【3】Science子刊:揭示出癌症免疫療法新靶標---TNFR2doi:10.1126/scisignal.aaf8608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發現新的證據證實腫瘤壞死因子受體II(TNFR2)可能是免疫腫瘤學療法(誘導病人免疫系統抵抗癌症)的一種主要靶標。
  • 腫瘤領域新突破!益生菌+納米抗體 讓免疫療法更安全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哥倫畢業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Tal Danino領導的團隊帶來了一項「工程菌平臺+納米抗體」的特殊療法,相關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Science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
  • Nature子刊:手術前的免疫療法對結腸癌有效
    新輔助免疫療法手術前的免疫療法稱為新輔助免疫療法。目的是在大腫瘤的情況下防止癌症復發或轉移,從而使手術更加容易。該療法的主要思想是在切除腫瘤之前使免疫系統熟悉所有腫瘤變異,使系統能夠更好地響應。結腸癌是繼黑色素瘤之後的第二種癌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在科學期刊上證明了新輔助免疫療法的作用,其他類型腫瘤的研究仍在進行中。40名患有兩種結腸癌亞型的患者參加了NICHE研究。其中有20個具有微衛星不穩定(MSI)亞型,這意味著該腫瘤高度易突變,會導致數百個突變。
  • Nanoscale:新型納米疫苗可增強癌症免疫療法的效應 降低副作用
    ,其可以幫助開發出治療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方法而且降低療法的副作用;這種納米疫苗可以有效運輸特殊的DNA序列至免疫細胞中,這種來源於細菌DNA中的序列可以被用來誘發機體的免疫反應,同時該疫苗還可以保護機體中的DNA免於被破壞。
  • 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解決癌症復發難題
    納米藥物具有增強滲透滯留效應(EPR)、可修飾性、智能響應性以及多種藥物共輸送等獨特的性質,在腫瘤精準協同治療、增強療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9年8月23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祥良教授、甘璐教授課題組合作的題為:Tumor exosome-based nanoparticles are efficient drug carriers for chemotherapy的研究論文
  • 新研究揭示黑磷光免疫療法可增強抗腫瘤療效—新聞—科學網
    ,該療法結合CD47抗體增強了抗腫瘤免疫反應。 據悉,光熱治療是腫瘤治療的一種新型療法,對於化療或放療失敗以及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是一種潛在的替代療法。光免疫療法指光熱材料可以引起腫瘤組織局部溫度升高,導致腫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釋放出內源性危險信號,從而提高腫瘤免疫原性。 近年來,二維黑磷納米片作為一種新型光熱劑,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響應特性,在生物醫學應用以及臨床轉化領域中引起廣泛關注。
  • Nature Nanotech.:八面玲瓏納米疫苗,腫瘤無處逃!
    Chen)教授等人發現,一種由酸度響應聚合物組成的納米顆粒(PC7A)與抗原組成的簡單複合物不僅可以有效促進抗原在抗原遞呈細胞中的胞質輸送、顯著增強抗原呈遞,還可以通過激活Ⅰ型幹擾素刺激因子(STING)刺激產生Ⅰ型幹擾素,從而顯著增強該納米疫苗的抗癌效應
  • 深圳科研團隊研發出腫瘤免疫新療法 細胞膜可偽裝成納米顆粒
    &nbsp&nbsp&nbsp&nbsp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蔡林濤團隊構建了自然殺傷(NK)細胞膜偽裝納米顆粒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 【Nature Reviews Cancer前沿】腫瘤藥物「納米時代」來臨,改善...
    納米藥物是粒徑在1-100nm的藥物或藥物載體的總稱。眾所周知,腫瘤具有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由於腫瘤細胞新生內皮細胞不連續性,粒徑小於200nm的粒子可以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
  • 新型免疫療法可激活癌細胞焦亡,抑制多種腫瘤生長
    為重新激活GSDME的抗腫瘤活性,研究團隊在小鼠癌症模型中誘導了GSDME的異位表達。結果顯示,GSDME可將具有免疫學意義的『冷』腫瘤轉變為免疫系統可以控制的『熱』腫瘤,抑制腫瘤的生長。在表達GSDME的小鼠腫瘤中敲除GSDME可促進腫瘤生長,但在抑制GSDME表達的腫瘤中,GSDME異位表達則會抑制腫瘤的生長。分析發現,這種抑制作用是GSDME通過增加腫瘤浸潤性自然殺傷細胞(NK)和CD8+T殺傷淋巴細胞的數量和抗腫瘤功能來抑制腫瘤的生長。同時,GSDME表達還增強了相關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吞噬作用。
  • Mater.報導: 利用光誘導納米顆粒自增強藥物遞送來增強癌症的...
    然而,由於對ICB治療的內在抗性,癌症免疫療法存在響應率低和治療功效有限的缺點。其中,免疫抑制腫瘤微環境(ITM)是導致ICB治療耐受的主要原因。儘管阿黴素(DOX)等化療藥物、PDT和PTT等治療手段也可以誘導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CD),引發免疫應答。但是ITM和適應性免疫抗性嚴重抑制ICD激發的級聯抗腫瘤免疫效應。
  • Nat Nanotechnol:開發出新的抗癌納米顆粒,有望長期阻止癌症復發
    2017年5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約診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旨在讓乳腺瘤萎縮同時阻止其復發的抗癌納米顆粒。接受這種納米顆粒注射的小鼠的腫瘤大小下降了70~80%。最令人關注的是,接受這種納米顆粒治療的小鼠抵抗未來的腫瘤復發,即便在治療一個月後接觸到癌細胞,也是如此。
  • Nature子刊:重新編程T細胞為超免疫細胞,具有強大的抗腫瘤活性
    在腫瘤微環境(TME)中,持續的有絲分裂刺激誘導效應細胞過度分裂,產生一種耗竭的表型,顯示出效應器功能的減弱,同時也影響免疫記憶的生成。抑制MEK(MEKi)增強了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治療的抗腫瘤效果,以及過繼T細胞轉移治療(ACT)。然而,MEKi對T細胞功能、分化和記憶生成的影響尚不清楚。
  • 3篇Nature Materials齊報導:聶書明等人評述主動轉胞吞作用和癌症納米醫學的新機遇
    具體來說,他們發現對於15 nm的尺寸,EPR效應佔腫瘤內部納米顆粒的12%,對於50 nm的顆粒,EPR效應下降至3%,而對於100 nm的顆粒,EPR效應上升至25%。尺寸依賴性的趨勢是違反直覺的,即當納米顆粒尺寸變小時,通過間隙的被動EPR的貢獻有望增加。因此,可能存在更複雜的途徑,導致50 nm顆粒的EPR貢獻降低。
  • 《細胞》:腫瘤免疫療法解鎖新角色,免疫系統的抗癌能力更強了
    免疫療法的興起給癌症治療帶來了巨大進步。目前的免疫療法主要集中於調節適應性免疫,也就是激活T細胞和B細胞來對抗腫瘤細胞,例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針對腫瘤細胞和T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近日,同時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的兩項研究,則突破性地展示了免疫系統中另一支抗癌力量。
  • Science子刊解讀!為何癌症免疫療法會被肝臟腫瘤特異性地抑制?
    2020年10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ce Immunology上題為「Regulatory T cell control of systemic immunity and immunotherapy response in liver metastasi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癌症免疫療法或會被肝臟腫瘤特異性地抑制
  • 腦腫瘤完全消失,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最難治癌症迎來新希望
    2020年11月10日,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了題為:Systemic brain小鼠實驗結果表明,合成蛋白納米顆粒(SPNP)攜帶STAT3i,成功突破血腦屏障,八隻膠質母細胞瘤小鼠中有七隻長期存活,並且腫瘤完全消失。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