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細胞膜「偽裝術」 納米載體「騙過」免疫系統
因此,如何幫助納米載體逃脫機體的免疫清除,延長在生物體內的循環時間,已成科研人員的一個重點攻關方向。 細胞膜表面抗體幫其「偽裝」 生物體內的天然紅細胞可以越過血管屏障穿梭於血液組織之間,而不受免疫攻擊,課題組研究人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主要是由於紅細胞膜表面分布著大量的免疫識別抗體,容易通過免疫系統的識別」。
-
細胞膜偽裝技術有助於載藥體系規避免疫系統
然而,在免疫系統成功解除外源入侵威脅的同時,參與體內藥物運輸的納米載體同樣會受到免疫系統的幹預,導致藥物運輸障礙。因此,如何幫助納米載體逃脫機體的免疫清除,延長在生物內的循環時間,已成科研人員的一個研究方向。 天然紅細胞可以自由順暢的穿梭於血管及各個組織器官之間,而沒有遭到免疫攻擊,主要由於紅細胞膜表面分布著大量的穿膜蛋白(CD47)用於通過免疫系統的識別。
-
這名36歲的科學家,掀起了納米醫學的新浪潮
然而,平時替我們抵禦外敵的免疫系統,此時卻起到了阻撓的作用。它們會將這些外來的納米顆粒視為異物,並對它們展開攻擊。於是,這些裝有藥物的納米顆粒往往在抵達目的地前,就被消滅了大半。「納米粒子進入體內後,免疫細胞會把它們當成危險的東西,並非常努力地把它們全部清除掉。
-
細胞膜納米囊泡,緩解新冠肺炎的新療法
細胞膜納米囊泡,緩解新冠肺炎的新療法 2020-10-16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治療慢性炎症有新方法!澳利用納米微粒摧毀細菌生物膜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近日宣布,該校科學家用納米微粒打碎了頑固的細菌生物膜。這一發現將為細菌生物膜引起的慢性炎症提供治療思路。 應對生物膜細菌的耐藥性,主要有兩條思路:一是研發新的抗生素;二是打碎生物膜,把細菌分割開來。此次,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學家就是用納米微粒打碎了頑固的細菌生物膜。
-
比頭髮絲細1000倍的納米海綿可抑制新冠病毒傳染性,變異了也不怕!
包裹在人肺細胞膜和人體免疫細胞膜中的納米顆粒可以吸引和中和細胞培養中的 6月17日發表在《納米快報》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這種「納米海綿」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稱這種納米級顆粒為「納米海綿」,因為它們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體和毒素。
-
新冠疫苗新成果!中山大學團隊開發新型納米顆粒疫苗,可顯著增強保護性免疫響應
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儘管各個實驗室在檢測手段和實驗靈敏度上均有所不同,但依然可以反映出該納米顆粒疫苗的高效價。
-
耶魯科學家利用納米顆粒開發新療法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向腫瘤注射的是含有化療藥物的納米顆粒。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這些納米顆粒具有生物粘附性,也就是說,它們可以結合腫瘤,並保持足夠長的附著時間,最終殺死大量癌細胞。研究團隊中的Mark Saltzman教授介紹:「當我們將納米顆粒注射到腫瘤中時,事實證明它們將很好地留在腫瘤內。
-
引爆腫瘤「小炸彈」 擴大免疫殺傷力—新聞—科學網
細胞焦亡是近年來被證實和廣泛關注的一種新的程序性細胞死亡方式,表現為細胞不斷脹大直至細胞膜破裂,導致細胞內容物的釋放進而激活強烈的炎症反應。
-
人造靶點和免疫識別雙導向治療腫瘤研究獲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蔡林濤領銜的納米醫學研究小組,在人造靶點和免疫靶點雙導向治療腫瘤方面取得新突破,相關論文《T細胞膜仿生納米藥物通過生物正交靶向與免疫識別增強腫瘤光熱治療》(T Cell Membrane
-
NBE | 趙宗敏等開發紅細胞免疫療法治療轉移性腫瘤
相比於以化療和放療為代表的傳統療法,免疫療法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統以對抗腫瘤,並表現出獨特的優勢。免疫療法的效果依賴於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並引發特異性免疫反應以清除腫瘤細胞。雖然這種方法極具前景,但是在原位固體瘤中引發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仍然面臨巨大挑戰。一方面,固體瘤的大型體積和複雜結構阻斷了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的有效接觸。另一方面,固體瘤自身的抑制性腫瘤微環境為引發抗腫瘤免疫反應增加了另一層屏障。
-
ACS Nano:中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顆粒療法 有望靶向作用淋巴結...
2019年8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中國華南理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納米顆粒療法或能有效靶向作用癌症的淋巴結轉移,相關研究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ACS Nano上。
-
「誘餌」納米顆粒可以阻斷愛滋病毒並防止感染
2020年5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了一種有前途的新"納米海綿體"方法防止愛滋病病毒在體內增殖:給聚合物納米粒子塗上輔助T細胞的細胞膜,並將之轉化成誘餌攔截病毒粒子和阻止他們結合和進入人體的免疫細胞。
-
張輝團隊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該研究通過幽門螺旋桿菌鐵蛋白(H. pylori Ferritin)自組裝成穩定二十四聚體的能力,再通過SpyTag/SpyCatcher的不可逆共價修飾系統,將24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pike的受體結合域(RBD)和七肽重複域(HR)同時呈遞於納米顆粒的表面。
-
中國科學家開發抗體納米顆粒破解腫瘤免疫耐受難題!
2019年7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利用抗體對抗程序性細胞死亡配體1 (PD-L1)的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療法顯示出巨大的潛力,正在引起臨床癌症管理的革命。不幸的是,只有一小部分接受治療的患者對目前的ICB治療有反應,這可能是由於腫瘤的免疫耐受。
-
華中科大團隊:納米技術可大幅增強CAR-T療效 從6大方面突破當前...
華中科大團隊:納米技術可大幅增強CAR-T療效 從6大方面突破當前療法局限性 Evelyn Zhang • 2020-03
-
基於人工免疫調節納米粒子技術的特異性T細胞療法
近日,致力於開發獨特的非基因工程T細胞免疫療法的生物技術公司Neximmune宣布,已經與世界著名的癌症等疾病獨立研究和治療中心City of Hope(希望之城)籤署了一項有關其人工免疫調節(AIM)納米粒子技術的研究計劃。
-
深圳先進院等在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中山大學張輝團隊開發新冠病毒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為提供更多強力有效的備用疫苗,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團隊基於自組裝的幽門螺旋桿菌鐵蛋白(Ferritin)二十四聚體,開發了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該納米顆粒疫苗可以將新冠病毒S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和七肽重複域(HR)通過SpyTag/SpyCatcher系統共價結合於鐵蛋白二十四聚體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