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團隊:納米技術可大幅增強CAR-T療效 從6大方面突破當前...

2020-12-07 前瞻網

華中科大團隊:納米技術可大幅增強CAR-T療效 從6大方面突破當前療法局限性

 Evelyn Zhang • 2020-03-23 12:02:31 來源:前瞻網 E2069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數十年的研究和臨床研究,讓CAR-T細胞免疫療法獲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至少我們看到,目前這類療法已經在治療B細胞惡性腫瘤、修復自身免疫和傳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積極的臨床成果。

不過,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目前CAR-T細胞療法仍然面臨著幾個主要問題需要解決,這主要涉及CAR‐T細胞的製備、安全性和治療功效,尤其是針對實體瘤的治療。

表1. 最重要的CAR-T細胞療法進展總結

如圖1所示,用於臨床的CAR‐T細胞是通過複雜的離體方法生成的。該方法的第一步是從患者身上抽血,然後分離出足夠數量的T細胞。然後通過基因工程用病毒或非病毒載體對細胞進行處理,這是最關鍵的生產步驟,以產生特定的腫瘤細胞表面受體或含有CAR轉基因盒的抗原。這些轉染程序可能伴有嚴重的副作用或併發症。其他因素如選擇合適的T細胞表型,將T細胞培養數周以產生足夠數量的CAR-T細胞以及人工培養中的底物剛性也可能影響CAR-T細胞產物的特性並誘導T細胞衰竭、凋亡和減少。

科研人員們認為,目前有必要設計出新穎的方法來產生有效的CAR,並賦予它們並追蹤其在CAR-T治療中的抗腫瘤功效。

而改善CAR-T細胞療法療效的潛在有效方法之一,或許是利用納米技術的優勢。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楊光教授團隊與阜外醫院歐陽晨曦教授團隊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了一項相關研究,題為「Nanotechnology promotes genetic and functional modifications of therapeutic T cell against cancer」。

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們重點介紹了CAR‐T免疫療法的當前局限性,並指出了使用納米技術的潛在機會和巨大優勢,包括:1)將CAR轉基因盒引入原代T細胞中; 2)刺激T細胞擴增和持久性;3)改善T細胞運輸;4)刺激固有的T細胞活性;5)重新設置免疫抑制性細胞和血管微環境;以及 6)監測CAR-T細胞療法的治療效果。

從這些方面來看,納米技術促進的基因和功能修飾使生成強大的CAR-T細胞療法成為可能,並提供了針對癌症的精確治療方法。

圖1 生產CAR‐T細胞的步驟。這通常始於從患者身上抽血,然後分離T細胞。然後將T細胞培養一段時間,進行基因改造以產生特定的腫瘤細胞表面受體或含有CAR序列的抗原。加工後,經遺傳修飾的T細胞被選擇性繁殖並輸回患者體內。

免疫系統介導的CAR-T細胞療法的不良反應比傳統的藥物治療更為嚴重,並可能導致預期或意外的毒性,例如交叉反應(殺死正常細胞)。使其「達到靶標,遠離腫瘤」,嚴重的免疫缺陷或破壞CAR-T細胞(圖2)。例如,在最近的臨床試驗中接受CAR-T細胞療法的患者顯示出與超免疫激活(例如,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中樞神經系統(CNS)異常、動脈低血壓和器官損傷。在CAR-T細胞免疫療法可以應用之前,顯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被用作廣泛的治療策略。

圖2 描述了CAR-T細胞療法中的毒性。「靶點外腫瘤」毒性可能導致大量殺傷性T細胞和超免疫激活,例如,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而交叉反應會導致B細胞緩解復發和T系腫瘤。其他嚴重的副作用包括中樞神經系統(CNS)異常,動脈低血壓,鐮狀細胞性貧血,有時還會損害器官。

限制CAR‐T細胞療法抗腫瘤功效的關鍵問題是腫瘤耐藥性、腫瘤抗原逃逸復發和腫瘤微環境(TME)的抑制性質,其梯度較大細胞增殖率,高組織液壓力(IFP)以及缺氧和酸中毒的區域。除了在抑制免疫應答和抑制細胞毒性T細胞增殖中的作用外,TME的這些關鍵特徵還可以通過激活負調控途徑使腫瘤主動逃避T細胞介導的腫瘤特異性免疫(檢查點),例如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異常的腫瘤血管(滲漏的、曲折的和擴張的血管)也可能為CAR-T細胞的運輸和浸潤創造生理障礙,並促進免疫逃逸。

有趣的是,CAR-T細胞療法的重要性與納米技術和合成材料的成熟相吻合,因此,研究團隊給出的有效工具和方法可用於解決過繼性T的工程要求,從而產生強大的效應CAR-T細胞。尤其是,納米顆粒(NP)涵蓋了10-100 nm範圍內的各種生物材料,例如基於脂質的顆粒、聚合物NP、金屬和其他無機NP,它們具有獨特的特性,例如大表面積、形狀、超高分子量。而且它們體積小,具有利用生物實體(例如蛋白質和基因)操縱表面的能力。它們不僅具有靶向免疫細胞並通過Toll樣受體(TLR)途徑刺激先天免疫的能力,還可以潛在地改善基因工程T細胞療法對癌症的治療效果。

NP試劑可幫助介導基因貨物在體內的傳遞而不會損害T細胞的增殖,改善基因沉默,增強活性並提高T細胞的穩定性和治療效率。考慮到NP的內在特性,它們可以用來改善免疫調節劑的傳遞、預防腫瘤復發,並監測對癌症治療的治療反應。

功能納米粒子輔助CAR-T療法結合了納米技術和CAR-T的優勢,在克服CAR-T療法局限、提高療效等方面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正迅速成為CAR-T療法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新方向,有望為CAR-T療法攻克包括實體瘤在內的更多惡性腫瘤提供一個強力有效的策略。

參考資料: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1903164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華中科大提出一種量子臨界動力學增強的量子傳感新方法
    量子科學與技術是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研究領域,引領著物質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巨大變革。量子傳感與精密測量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在現實世界有著極富前景的應用。如何利用量子資源突破標準量子極限測量精度是這一研究方向的關鍵科學問題。
  • 華中科大提出量子傳感新方法 為突破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提供可能
    量子科學與技術是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研究領域,引領著物質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巨大變革。量子傳感與精密測量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在現實世界有著極富前景的應用。如何利用量子資源突破標準量子極限測量精度是這一研究方向的關鍵科學問題。
  • 華中科大李浩洪教授團隊近兩年成果匯總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李浩洪教授實驗室主要綜合運用膜片鉗電生理技術,在體多通道活體動物記錄技術,動物基因操縱以及光遺傳學和成像技術,對情感記憶及相關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和衝動控制障礙等,在細胞水平,神經環路水平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以期能闡明正常生理狀態下,情感記憶形成的神經環路機制,以及其在相關疾病形成中的作用。
  • 華中科大取得痕量灌溉技術多項突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魯偉 通訊員餘璐遙)記者日前從新疆水利廳與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聯合召開的「痕量灌溉在極端乾旱地區適宜性研討會」上獲悉,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研究中心與北京普泉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明的痕灌節水技術
  • 華中科技大學徐鳴教授團隊成功研製超輕碳納米抗衝擊材料
    美國航天局(NASA)在關於極端環境技術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了極端環境應用對耐高溫、耐低溫、耐酸性抗衝擊材料的發展需求。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徐鳴教授團隊研製了一種全新的超輕抗衝擊材料,碳納米墊Nanocarbon Cushion;該材料結合了陣列碳納米管的超強能量耗散能力與類金剛石薄膜的韌性,具備2.22 kJ/m3的高比耗能;而全碳結構也使該材料具備可在極端環境(太空、極地)應用的潛能。
  • RNA疫苗可提高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對實體瘤的療效
    ,但是CAR T細胞在實體腫瘤中的應用有限,一方面是實體腫瘤中缺乏腫瘤特異性的靶標,另一方面CAR-T細胞難以持續性的存在【1】。cells against solid tumors的文章,發現CLDN6可以作為實體瘤中的一個CAR靶標,同時利用一個納米顆粒運載的RNA載體疫苗,可以刺激回輸CAR T細胞擴增,提高CAR T對實體瘤的療效。
  • 華中科大教授薛宇:科學研究的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華中科大教授薛宇:科學研究的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2018-11-28 07:53:00來源:長江日報
  • 華中科大陳蓉教授團隊在貴金屬/氧化物界面精細製造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陳蓉教授團隊關於貴金屬/氧化物界面精細製造的最新研究成果「Activation of subnanometric Pt on Cu-modified CeO2 via redox-coupled
  • 中國科大研製納米尺度「富集效應」增強二氧化碳電還原性能的高效...
    在目前現有的各種CO2轉化技術中,電催化CO2還原技術具有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能夠實現人為閉合碳循環等優點,為當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化學燃料合成提供了一種具有應用前景的方法。當前,通過更高效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可控合成,並結合催化機制理解,從而實現CO2電還原技術走向工業化應用成為研究重點與難點。
  • 復旦、華中科大分別在《Science》發文
    「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在熱化學電池研究領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分別發表在《科學》(Science )主刊上。復旦大學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打破技術壟斷!華中科大研製成功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團隊多年來潛心研究,攻克多項關鍵技術在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帶領下,經過 15 年的潛心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胡忠坤、周敏康教授團隊攻克了物質波幹涉、超低頻隔振、裝備小型化等量子重力儀的關鍵技術。
  • 華中科大交付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來源標題:華中科大交付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新華社武漢1月3日電(記者李偉)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3日宣布,團隊歷經15年潛心研究,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近期成功研製並交付有關行業部門首臺高精度絕對重力儀。
  • 打破技術壟斷:華中科大研製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已交付使用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團隊多年來潛心研究,攻克多項關鍵技術 在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帶領下,經過 15 年的潛心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胡忠坤、周敏康教授團隊攻克了物質波幹涉、超低頻隔振、裝備小型化等量子重力儀的關鍵技術。
  • 《科學》:華中科大周軍教授團隊在熱化學電池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該研究工作第一署名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餘帛陽、段將將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周軍教授為通訊作者。此外,論文合作者還包括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叢恆將副教授、周軍教授團隊多名研究生(謝文科、柳容、莊欣妍、王卉、齊備)、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鳴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等(圖1)。
  • 中國科大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揭牌儀式在蘇州納米所舉行
    中國科大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揭牌儀式在蘇州納米所舉行 2016-05-27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萬立駿和蘇州納米所所長楊輝為學院揭牌。   楊輝致歡迎辭,介紹了蘇州納米所和中國科大合作的歷程,共建「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是秉承「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雙方將持續在科研、教學、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等方面深度融合,共同推進中國科大「雙一流」的建設工作。
  • 中國科學家實現T-10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的核心技術突破
    近日,中國在T-10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壽春團隊所製備的聚丙烯腈基超高強度碳纖維順利通過驗收,並成功開發聚丙烯腈基新型中空碳纖維。  據悉,碳纖維按原絲來源可分為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瀝青基碳纖維和粘膠基碳纖維三大類。
  • 華中農業大學在低能耗碳捕集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晏水平教授團隊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題為「Techno-economic assessment of waste heat recovery enhancement using multi-channel ceramic membrane
  • 華中科大鄭炎松教授課題組在手性AIE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頂級期刊《Materials Horizons》在線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鄭炎松課題組在用手性AIE分子開發圓偏振發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題目為「The Largest CPL Enhancement
  • 從人類第一張黑洞照片到新建的天文學系,詮釋華中科大的進步原因
    隨著現代科技走進中國,中國也有幸參與到這一人類科研盛世的活動中,中科院、南京大學等機構直接參與了這項天文觀測中,其中華中科技大學藉助強大的理論物理學科,參與了數據整理計算工作,並且華中科大的科研團隊登陸了央視新聞頻道,華中科技大學作為傳統的工科強校,在遭遇理科不強工科無望的發展瓶頸時,學校開始對理科建設開始非常的重視,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科成為全國發展最快的高校,不僅創造世界強磁場記錄,而且全球最精確測量了地球重力
  • Nano Letter:納米技術改善化療傳遞,增強抗癌療效
    圖片來源:Nano Letter生物醫學工程副教授Bryan Smith創建了一個基於磁粒子成像(MPI)的方法,該方法使用超順磁性納米顆粒作為造影劑和唯一的信號源,以監測體內藥物在腫瘤部位的釋放。Smith的團隊,包括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使用小鼠模型將超順磁性納米顆粒系統與阿黴素配對,阿黴素是一種常用的化療藥物。發表在最新一期《Nano Letter》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納米複合材料既可以作為藥物傳遞系統,也可以作為MPI示蹤劑。